成语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从项羽之死看太史公的耻与勇

成语 知耻近乎勇无颜见江东父老

解释 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后者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羞愧,没脸见家乡父老。

出处 汉·戴圣《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临死前,说过一句蹉跎失意而又令人惋惜不已的话,曰:“吾无颜见江东父老。”

当时项羽被围垓下,无路可走,恰见乌江亭长驾一小船欲接他过江。此时的项羽,因大败而感到羞愧,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便自刎而死。司马迁在他的《项羽本纪》中,借项羽之口说道:“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我时常在想:当时果真有这么一位年长的乌江亭长危急时刻驾船前来接应项羽过江吗?

这是不现实的。兴许是司马迁故意安排的。当时项羽兵败垓下,兵少粮尽,韩信率领汉军把他重重围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简直是无路可走。项羽匆匆带领部下向左,陷进大沼泽地,汉兵紧紧尾追在后,八面埋伏。项羽带骑兵向东跑,这时只剩下 28 人,汉军光追兵就有几千人之多。项羽知道不能逃脱,对手下将士说:“上天灭我,今必死无疑。”此时怎么可能从乌江上飘来一叶小舟,还有一位老人驾船前来搭救他呢?其实,这是司马迁的用心良苦了。

司马迁为了体现项羽的宁死不屈、知耻而勇、知耻而重义的高贵品格和英雄气概,便在《项羽本纪》中,特意安排一位老亭长驾前来搭救项羽的虚构场景。否则就不可能让项羽说出“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番慷慨话语,也不可能留下这句千古流传让人肃然起敬的词语。

无颜见江东父老,体现了一个失败者宁死不屈的精神,项羽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才不愿渡江求生,而是返身面对数千追兵,奋勇再战,最终因寡不敌众,毅然拔剑自刎,结束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正因为如此,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才会为他写下传诵千年的赞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管人杰也好,鬼雄也罢,真正原因还在于,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司马迁和李清照的眼里,项羽不是“不能过江东”,也不是“不想过江东”,而是不肯过江东。他死得悲壮,死得其所,决不屈辱偷生,也就是说,活着要当人中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直到今天,我们特别怀念他的不屈辱偷生,死不足惧,只要给生命一个交代。

项羽对驾船搭救他的人说了“我何面目见之?”,短短六个字,鲜明地提出人生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活着,就要做人中豪杰,建功立业;死了也要大义凛然,成为鬼中英雄。这就是千百年来,司马迁留给我们的思考,也是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取向,知耻而勇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品质。知道自己的耻辱,才能提高勇气,把羞耻和勇敢联系起来,是儒家的一种道德准则,是对知羞改过这种行为的赞赏。我们不能机械地学习项羽“乌江自刎”那种莽汉式自弃行为,而要体现一个失败者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的高贵品德。

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这三个词联系在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种境界,有着言简意赅的阐明和拔高。耻辱,本身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既能让人消沉下去,也能让人振奋起来。知道羞耻,勇于改过是值得推崇的。

春秋时,勾践含羞忍辱,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国富兵强,一举灭吴兴越。孟子说过,知耻而后勇,是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不气馁、不后退、不自弃,而是一种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人在知耻后,才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如果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安排乌江亭长接应这段场景,也就没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说。这样的话,项羽只能死在数千名汉军的刀剑相逼之下,自刎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这样,项羽仍停留在心胸狭隘,不能知人善任的一介武夫,还是一个将 20 万秦军降卒坑杀凶残成性的草莽式人物。

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有两出悲剧,一个是万念俱灰,另一个是踌躇满志。”万念俱灰时容易丧失信心,了却一声,踌躇满志时更是忘乎所以,易于骄横败亡。对项羽来说,这两者都具备了,生前他踌躇满志,死时又万念俱灰,若不是临死前发出愧对江东父老的“知耻近乎勇”,那么他到死为止,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寻常的因骄横而败亡的悲剧人物。

司马迁一生坎坷,深受宫刑之苦,心中有难言的苦衷。他心中的纠结实在太多了,他忍辱负重数十载完成《史记》巨作。司马迁亲身经历了耻辱的磨难,知道一个人经历耻辱的感觉是什么。他心中有太多的纠结,才能领悟生与死的真谛,才让项羽有一颗“知耻为勇”之心。

在司马迁眼里,像项羽这样一位经历大起大落的英雄人物,死前定会有愧疚之心。项羽最感愧疚的,应该是他的父老乡亲,应该是将八千子弟兵亲手交在他手中的江东父老。如今,八千子弟兵全部战死沙场,魂归故里,唯独剩下他一人还活在世上。他怎能一人苟活,回家面对江东父老呢?所以司马迁精心安排乌江亭长驾小船前来搭救项羽的动人场景,然后让项羽发出“无颜见江东父老”这般宁死不屈的悲壮之言,才能完美地将项羽塑造成一位气贯长虹振荡人心的盖世英雄。

这是司马迁内心深处的追求,是他心中纠结的释放,以及他内心惆怅的流露。所谓心心相印,司马迁与他笔下的英雄人物项羽的心,彼此也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