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商船——“上帝之树”成就一个造船王国
一直想去腓尼基的老家——大体上讲是今黎巴嫩、叙利亚沿海一带;可战乱不停,只好退而求其次,去考察它最后的灭亡之地——迦太基,这里尚可见到罗马人公元前146年铲平的始建于公元前8世纪的迦太基城的一点点残垣断壁。突尼斯城郊的这个古城遗址,现称为“迦太基城邦遗址”。
迦太基城被罗马人摧毁后,腓尼基人随之消失了。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成为后世希腊字母、拉丁字母以及现代西方文字系统的基础和来源,但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文献。
腓尼基人自称闪米特人,也被称作迦南人。这些东地中海沿岸的人,会用海蚌提取颜料染成高贵的紫布贩卖。“腓尼基”的意思就是“绛紫色的国度”。其实,贩卖高贵的紫布并不是腓尼基人的大宗生意。腓尼基人临海而居,几乎没有什么耕地。但其身后的群山遍布茂密的森林。当时,迅速发展的埃及王国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都急需大量坚实的木材造船,腓尼基人就将这里的木材发展为大宗出口贸易。
腓尼基的故乡黎巴嫩与叙利亚地区盛产“黎巴嫩雪松”。这种松树生长在海拔1300—3000米的高山上,材质坚硬,纹理细密,耐腐抗虫,还散发清香。《圣经》把雪松称为“植物之王”,古代腓尼基人说雪松是上帝所栽,称它为“上帝之树”或“神树”。今天的黎巴嫩国旗中央就绘有一棵雪松。
黎巴嫩西顿古港发掘出的腓尼基大理石棺,棺身雕刻着公元前6世纪左右腓尼基的希波船形象
腓尼基的天然资源,刺激了他们的海上贸易热情,也促进了他们航海技术的发展。腓尼基人要扩大与埃及的木材贸易,靠原始的木筏运送很受局限,要运输更多的木材,就要造更大的船。据说当时腓尼基的西顿、推罗和巴勒贝克等港口的造船工人,会运用腓尼基字母表(今天人们熟悉的26个英文字母,源头是腓尼基人的22个字母,后来被希腊人学去,一路向西传播),将船体主要构件都标注不同字母,每个组件都要按字母安放在船身的既定位置。通过这种技术快速而有序地组装船只。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龙骨的发明。龙骨是贯穿船只首尾的一整块竖直厚板或一组厚板,构成船的脊柱。有了这种结实的龙骨(通常用钉子固定,腓尼基人最早将铁和其他金属用于造船),船就能装载更大、更重的货物了。有人称,龙骨的发明“与陆路运输的轮子同等重要”。
公元前10—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腓尼基人”几乎就是“航海家”和“商人”的代名词,他们驾船踏遍地中海的每一个角落,每个港口都能见到腓尼基商人的踪影。新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约公元前722—前705年在位)宫殿墙上的浮雕,为我们提供了腓尼基人航海活动的鲜活实证。公元前721年,萨尔贡二世消灭了以色列,占领了叙利亚,所以,宫殿浮雕上有了腓尼基人运送造船良材雪松的图画(此浮雕现藏巴黎卢浮宫亚述厅)。这种运送雪松原木的船,叫马头船,没有桅杆,没有帆,从画面上的海龟等海洋生物看,这是一艘近岸航行的小型划桨船。雪松是腓尼基出口的重要物资,尽最大能力多多运载。这些小船除了在船上堆放一些木材外,船后边还拖带了一些木材。公元前716—前713年的这幅浮雕船画,似乎表明亚述通过对腓尼基的控制,断绝了埃及和叙利亚地区的贸易往来。
腓尼基人对世界航海的贡献,还不止于此,他们还率先研制出以帆为主动力的海上商船。这种有大帆、无木桨的远洋海船叫“希波”(hippo),起初是单桅帆船,后来演变成双桅帆船。帆取代桨成为海船主动力,这是船舶的一大进步。
1914年,西方人在黎巴嫩西顿古港,发掘出腓尼基大理石石棺,在石棺上发现了重要的浮雕船图(现藏巴黎卢浮宫)。这幅完整的浮雕船图,提供了公元前6世纪左右腓尼基“希波”船的基本形象。
此时的希波船,已添加了第二根桅杆,在船首正前方添加了一根高耸外伸的斜帆杠,两根桅杆上,各扯了一张风帆,上下两根帆桁都用转帆索拉紧,使之能顺风使帆。值得注意的是,船图上既无木桨,也无桨手。可见,这种帆船在海上航行时,只用帆,不需要划桨辅助,这是腓尼基航海文明的一大进步。从船图上看,此时的希波船还是用所谓的“四分之一舵”。
西顿港口曾是腓尼基人在东地中海地区建立的最早的城邦之一,是当时的良港和工商业中心。这里出土的浮雕船图,可以说是当时腓尼基人航海生活的真实反映。腓尼基人不仅航海技术高超,造船技术也受到海上贸易拉动,跃居世界首位。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公元前6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