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宝藏:趁着年轻,谈谈养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人间不值得”与“岁月静好” 对年轻人的养老调查

想象面前人人平等 90后70岁的一天

一边是“人间不值得”,一边是渴望岁月静好。想要和60后一样的晚年,90后怕不是在做梦?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了150位年轻人,畅想自己“70岁的一天”。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竟是:

“什么?70岁?活不活得到还是个问题。”

“我认为我活不到70岁。”

“我会和天使生活在一起,因为那时候我已经挂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至2019年年末,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7.3岁。此前有官方预计说,到2030年,国人预期平均寿命将达到79岁。

但是,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能否活到70岁”,而在于:这一天对于30岁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遥远到虚无缥缈。

好吧,万一活得到呢?

仍有25人表示想象不到,或坚持自己“活不到70岁”而拒绝作答。其余125人,也许是出于对提问者的礼貌,强迫自己对遥远的这一天做出了具象化的描述。在个性问题之外,提问者设置了三个固定问题:

一、70岁的一天和谁在一起?在哪里?做什么?

二、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会说什么?

三、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会寄什么?

先来看一下受访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此次调研的受访者全部是90后,他们多是调研人员的朋友圈熟人,而调研人员也以90后为主。为了有参照系,我们也邀请了少数其他年龄段的人。最后得到的有效参与者有125人,按年龄段划分如下:

天命组60后(49~58岁)5人,占比4%;

不惑组70后(39~48岁)3人,占比2.4%;

而立组80后(29~38岁)19人,占比15.2%;

早熟组90后(19~28岁)94人,占比75.2%;

好学组00后(9~18岁)4人,占比3.2%。

再来看下受访者给出的答案:

70岁住在哪儿?

28人未明确居住地或无法从其描述中判断出居住地。其余97人中,92人描述的是居家养老的场景,仅1人认为自己会住在养老院,1人在医院的病床上,1人在寺庙出家,2人想要在旅途中度过余生。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老人住养老院的比例也很难超过5%。我们这次小范围的调研中,希望居家养老的比例为92/97=94.8%,居然完美拟合发达国家的数据。

居家养老的92人中,有5人明确表示要有一个院子,3人想住在山里,2人想住在海边。当然,我们也祝愿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70岁谁陪你?

8人明确表示70岁时会是独自一人生活,44人未提到陪伴或情感寄托。余下73人中,26人想要有伴侣陪在身边,14人提到其他家人,9人提到孙辈,17人提到朋友,10人想要养宠物,各有1人提到同事、学生。另外,有2人想象会有仆人伺候,1人想要阳光、沙滩、美女相伴。

还有几个有趣的点:

1.9个提到孙辈的人中,2人是60后,占该年龄段的40%,余下7人全部是90后,占该年龄段的7/94=7.4%。有一点出乎意料,毕竟,很多时候90后会被贴上“自私自利不婚不育”的标签。当然,这个统计结果,也可能是因为90后占受访者的基数比较大。

2.幸福的晚年,除了健康和财富,情感陪伴和精神寄托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传统亲朋好友的陪伴外,我们发现了两种另辟蹊径的形式:2人想要修禅礼佛,与佛祖相伴;1人表示有游戏就很满足,因为游戏是他的命根子。

70岁在干啥?

除了“吃饭睡觉”这类维持生命体征必需的活动外,被提到最多的单项依次是:

看书:21人;

旅游:19人;

散步:14人;

运动锻炼:13人(其中2人是重度爬山爱好者);

还有13人提到要自己做饭(其中1人要写一本食谱作为传家宝)。

有17人坚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其中7人工作、2人种地、3人学习、3人写作、2人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

有78人忙于各式各样的休闲娱乐和兴趣爱好,其中出场率最高的是:

种花:10人;

喝茶:9人;

打游戏:8人(其中1人在疯狂打游戏);

聚会:7人;

聊天:6人;

广场舞:5人;

棋牌类:5人;

种菜:4人;

看电影:3人;

听音乐:3人;

另有一位30岁的女性律师打算组建一支摇滚乐队,一位23岁的桥梁工程师想要自己养蜂喝蜜。

只有1人提到要看电视。

另有3位财迷朋友:2人忙着投资赚钱,1人到处收房租。

对70岁的自己说什么?

排除实在不知道说什么以及审题不清的16位受访者,余下的109人:

37人为自己送上祝福和鼓励;

37人给了如何度过幸福晚年的建议;

9人列了自己70岁时要做的事;

5人希望70岁时回首往事,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1人有些伤感,想尽快走完自己的一生;

10人感谢自己辛劳一生、努力活到70岁;

仅有1人想要对自己的伴侣说一声“谢谢”。

还有9个典型没话找话说的朋友,他们的留言是这个画风:“我还活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没想到能活这么久啊”……

给70岁的自己寄什么?

101人写了要寄送的东西:

21人寄照片;

15人寄出的物品显示了对健康年轻态的渴望;

10人寄送财富(现金/股票/基金/保险);

7人寄日记;

6人寄书;

5人寄了亲友的信物;4人寄信件;

3人寄食物;

2人寄时光穿梭机;

2人寄电子资料;

2人寄活体快递:1个寄了一只狗,1个寄了迪丽热巴。

24样物品仅被提到1次:

有些平平无奇,比如衣服、沙发、吉他、茶杯等;

有的令人动容,比如“老婆见我第一面时候的笑容”;

有的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征,比如一只机甲、全套任天堂系列产品;

有些人提前想好了与世界告别的方式:送自己一瓶敌敌畏、一艘投水用的船、一口棺材;

还有1位年轻人未雨绸缪,担心老了物资匮乏,想把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都寄过去。

各年龄段有何特点?

好学组00后为最佳励志鸡血组。本次调研,唯一一位提到希望70岁完成阶层跃迁的选手,就出自这个组。还有一个10岁的小姑娘,贡献了本次最佳励志答案:

“最近我正在看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思维方式》,书中写道:世上分人,第一种是自燃型的人,第二种是接近火源就能被点燃的人,第三种是即使火也燃烧不了的不燃型的人。读到这里,我便问起了我自己:你属于哪种人?我毫不犹豫地告诉自己:我会是第一种自燃型的人!所以,70岁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辛勤地工作。”

对未来抱有最多梦想的也是来自这个组。

90后·早熟组,竟然是岁月静好派。这一组人数最多,但答案多有雷同,下列词云大致能反映整体情况:

90后脑海中“70岁的一天”

而立组80后和90后大致相似。值得一提的是,这组有人提出了“组团养老”的设想。

不惑组70后,样本太小,仅3人,略过不谈。

天命组60后,虽然受访人数也很少,5人,但看他们的答案,可以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特质。这个年龄段的人,正由中年向老年过渡,相较于80、90后空泛的喝茶聊天聚会旅游,他们描绘的70岁的生活,更加实际。

总体来说,除了00后,其他各年龄段对“70岁的一天”的描述没有显著差异,毕竟想象面前人人平等,而现实的差别是:60后即将过上种花养草、喝茶聊天的退休生活,90后不可避免地为可能的经济下行,以及已经如此迫近的老龄化社会而焦虑。

好在,90后似乎自有90后的法宝。从我们对各代人的特征观察来看,90后年轻人属于从小被“黑”到大的一代,成年后,这一届年轻人get到一个迥异于其他年龄段的技能——“自黑”。油腻秃顶、空巢老人、焦虑、丧、佛系,这些“自黑”大旗竟然都是90后先扛了起来。

一边把“人间不值得”挂在嘴边,一边畅想着“岁月静好”的晚年生活,这就是90后。

特别清醒的,亦有之。比如,有一位这样和我们说道:“尽管在岁月静好中退休养老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了,可是又怎样?怎样都是愉快的一天!”

以下,我们选了19个具有代表性的回答与大家分享。除了个别标点符号外,笔者并未改动被访问者的原话:

1.28岁,女,影视从业者

希望在一个通风透气、充满阳光的小庭院里,和当时最爱的人在一起(估计到那时候,还是不会停止恋爱的)。起床,叫醒老头子,做早饭,一起吃饭,手牵手说说话,在院子里逛一逛,打理打理花草,斗斗嘴,做晚饭,牵手听着蛙鸣看月亮。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这一生,辛苦你了,希望你现在还会撒娇。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每个爱过的人留下的信物,不要忘了他们哦。

2.28岁,女,编辑

70岁的时候,在上海,和爱的人在一起,有各个领域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见面,一起搞搞事情。如果有儿女的话,希望能偶尔来看看我。我会经营一家社区面包店,朋友们常来喝喝茶、吃吃点心。在面包店里开个小课堂,希望我们这些老伙伴们还能发挥余热,给附近社区的小朋友们开一些小课堂。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感谢你,努力活到70岁。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张今年拍的一家四口的全家福。

3.35岁,中学教师夫妇

两人一起到东郊森林公园散散步、坐一坐,回家吃午饭、小憩,下午喝喝茶、看看书。在有自理能力的前提下,不考虑住养老院。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健康是福(男);永远保持童心(女)。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束美丽的花(女);一本爱看的书(男)。

4.30岁,男,高校教师

70岁时希望在杭州定居,和爱人一起做饭、看书、散步、听音乐。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70岁之前的每一天成就了现在的你。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张现在的自拍照。

5.18岁,女,大一新生

70岁的我,应该和爸妈(那时候108岁)姐姐(80岁)住在华尔街,我会是和普拉达女王一样的人物,早晨起床(先给自己打个气,每天只吃一粒米),沐浴着晨光喝一杯咖啡,开车去见我的好友,买各种大牌衣服,看秀,吃好吃的东西。这个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或者住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别墅里,过安静的生活,也挺好的。

6.54岁,男,工程师

趁着最近一段时间休假,正在老家翻新旧房子。退休了和老婆回来住,种点蔬菜,养养花,再养只小狗,定期去看看两个女儿和她们的孩子。会选择一些地方(国内的和国外的)去旅游。当然我自己在老家会打打小纸牌或小麻将(嘿嘿)。70岁后应该是与世无争、平淡悠闲的、老顽童式的生活。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再活70年。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双名牌运动鞋(继续锻炼身体)。

7.46岁,男,建筑工人

70岁在老家,6点起床,种地。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我还活着。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健康祝福。

8.35岁,男,创业者

70岁的时候和老婆在一起,在山里写作。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人生才刚刚开始。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照片。

9.51岁,男,中小企业主

70岁的时候,应该在公司上班,和未来接班团队在一起。看他们的工作计划,看日报、月报、年报,各个现场转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会,留一半的时间给自己到依山傍水的城镇去享受大自然,包括美食。让回忆慢慢成书……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我要在梦幻中安逸地老去!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年少时的信件。

10.23岁,女,市场运营

70岁的时候,不确定会在哪里,我觉得应该是在一个很安逸很舒服的地方,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经常聚会开Party。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一直开心。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套特别漂亮的衣服。

11.35岁,男,政府机构

70岁,在中国,和家人朋友在一起,起床晨练,看书上网,午饭,出门访友,晚上看看新闻,休息。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好好面对每一天。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本书。

12.27岁,男,工程师

70岁的一天,应该和爱的人在一起,在哪里就随缘了。自然醒,洗漱完,吃饭,做些简单但是有意义的事情,饱满一天,不饱满就发呆,找人聊天。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努力活到70吧。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封信。

13.29岁,男,创业者

那时的我应该还是一个“老粉红”,应该还在中国,不确定是不是上海。有想过无牵无挂地移民,但现在觉得无论中国怎么样,我都会参与它的发展,继承它的传统。70岁普通的一天,应该是和老伴儿一起度过的,如果够幸运的话。估计自然醒是早上6点多了,买点豆浆大饼给家人,遛达一会儿再回家。由于惜命怕死,应该不会继续剧烈运动,网络应该还是离不开的,生活的主题应该是两人共同的爱好或者玩乐。可能的选项有桌游棋类益智,花草和猫咪,看书,玩游戏。晚上早点睡。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保命要紧。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那时候可能缺钱吧,但是也不知道现在什么东西那时候值钱。那么就寄一些塑封保存的照片之类的吧,记录下现在的朋友和家人的生活,因为可能有动乱或者灾害或者自己粗心丢了一些东西,也许老了想再看看。

14.30岁,男,研发工程师

70岁,也许会在上海,也许一个人,也许和相爱的她在一起。起的时候很早,出去遛个狗,回来做个早饭,亲一下老婆,一起吃早饭,出去买菜,逛集市,看到商场有促销就逗留看个热闹,在外面吃个午饭或者在家做,下午出去徒步,或者约好友去咖啡馆,晚上回家看电影。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老婆见我第一面的时候的笑容。

15.27岁,女,企业职员

70岁和另一半在一起,生活在苏州。早起散步逛逛公园,做做午饭,下午和朋友喝喝茶看看书聊聊天,做晚饭,散步唠嗑。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过好当下,珍惜每天的日子。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年轻时的相片。

16.27岁,男,码农

70岁,希望可以在海边或山间的小屋里,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吃吃饭看看书,怎么开心怎么来。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have a good day。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寄一句话:别留遗憾。

17.28岁,女,程序员

70岁,和天使生活在一起,因为可能已经挂了。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好好待着吧。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82年拉菲。

18.25岁,男,金融分析师

70岁的一天,在瑞士,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看太阳,聊天。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感谢你的奋斗。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片银杏叶。

19.28岁,女,财务

70岁,在无锡,和家人在一起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一日三餐,晨暮日常。

对7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要好好活着。

给70岁的自己寄一个快递:一只狗。


在这个调查做完一周之后,我们意外地发现:一些年轻人在冷静之后,开始换位思考。

比如,有一位受访者回头找我们说:“可能我们和老年人之间,相互都是不可理喻的吧。”为什么呢?我们很好奇。于是,她说了一个细节:

“比如,那一天,我和我妈一起去买菜,出门都很开心。我看有卖新鲜的韭薹,很想吃。一想这对肠胃挺好,我妈多年老胃病,吃这个也挺不错。结果她非拦着不让买。我以为她嫌贵,就说我付钱买没关系,她就此生气了,回家路上半天不理我。我以为过一阵就没事了,但快到家的时候,她突然发起脾气来,我实在是莫名其妙。第二天我才知道,她不想买韭薹是因为嚼不动,而不是嫌贵。我把对老年人‘抠搜’的标签摁在了她身上,这大概让她很难过吧。在路上发脾气是因为我走路步速太快,她跟我一起走很累很着急,所以生气了。如果我从她的角度思考这件事,可能问题就会不一样,毕竟,将来我也要老的。”

这个反馈让我们理解到一个之前并未显现的道理——年轻人从来没有经历过老年。所以,年轻人对老年人的认知,诸如“轻信、固执、不可理喻”,大概属于一种刻板印象。

包括“弱小”,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偏见所裹挟。

过去,类似刻板印象并不会被凸显,但在超老龄社会,当3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时,刻板印象恐怕就要引发更多的代际冲突。

笔者再回看调查结果,发现这种刻板印象无处不在:

在本次调查的回答中,“吃美食”“看书”“环游世界”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仔细一想:对于大多数老人的牙齿、视力以及疏松的骨质来说,这些事是很难毫不费力去“享受”的。旅游更是一件需要时刻注意安全的事。

心力、智力和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所以,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够格外清醒地迎接自己的退休生活。在本次调查中,很多年轻人想要和爱人、子女一起走完余生,但对一部分人来说,这种简单朴素的愿望其实是一种奢侈——我国有大约1000万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患者,他们在变老的过程中,将逐渐忘记自己60岁、40岁、20岁时发生的事,最后只留下婴孩时期的记忆。

在日本,被称为“富裕一代”的1945~1949年生人,不少已面临破产危机——刚退休不久的日本老人,不仅要供养长寿的高龄父母,还要为在经济低谷期无法找到工作的“啃老子女”提供经济支持。2018年4月,日本明治安田生活福祉研究所发布一项调查说,在退休前的50~64岁正式员工中,约80%的日本人希望在退休后“继续工作”。

但是,在我们的本次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认为,退休就意味着不必工作,只有2个人提到自己会继续工作下去。与此同时,几乎没有人考虑过,目前习惯“月光”的经济现实,是否能支撑那么美好的晚年想象。

好在,想象面前人人平等。想到这一点,又稍稍愉快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