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水浒传》结尾诗通透表达了宋江的理想《水浒传》结尾诗施耐庵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看过《水浒传》的人,大多数都会为好汉们的结局感到叹息,宋江一个招安的决定,最后葬送了好汉们一生的打拼,甚至搭上性命。
但是这首诗却又明确表达了宋江的最高理想,“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一句诗,表明宋江忠君之志,即使最后落到赐死的结局仍旧不后悔。
水浒传好汉众多,但是却是分不同阶级的,既有李逵,阮氏三雄这样的底层平民,也有柴绍,卢俊义这样富甲一方的地主阶层,还有秦明,孙立这样的朝廷官员。因为身处不同的阶层,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立场。
李逵,阮氏三雄这样的平民阶层并无大志,或者说精神理想,他们只是想有吃有喝,快活一生。柴绍、卢俊义这样的地主阶层就比较中立,他们不愿意做官,但是也不想造反,与朝廷做对,留下千古骂名。而像秦明,孙立这样的国家公务人员,还是想回到朝廷效忠的。
基于这样不同好汉们的立场,最后宋江选择了招安,自然会得到反对,同时也会得到拥护,甚至卢俊义,孙立等能够最后归降梁山,重要原因还是宋江向他们许诺了将来招安,还会得到朝廷重用效力的承诺。
为了这个理想,宋江踩着好汉们的鲜血前行,好汉们,也因为宋江最初的仁义而聚拢在宋江的麾下,对于宋江来说,与弟兄们之间的是小义气,最后千古留名,才是大理想。与其说这是宋江的理想,不如说是作者施耐庵的理想。
忠君,青史留名,这是几千年男儿的思想。无论你是读书的,还是习武的。宋江虽然是一个小吏,但是并非是庸碌之人,他有理想,有管理能力,在官僚系统中游刃有余,起初是过的很舒服的,可谓“生当鼎食”。最后上了梁山,成为强盗头,但是内心的理想没有破灭,有了机会,就要实现,所以选择了招安,归顺朝廷,最终“死封侯”。
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中国文人骨子里的那种对名节的神圣维护,可以死,但是要留名青史。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死节的大臣。就像贾宝玉说的“文死谏,武死战”。
这也同时解释了,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人好几千年来,那背后宗教一般的神秘的力量。
宋江在喝下毒酒之后,定然不会后悔,他甚至早就知道,自己不会有好的结局,但是忠君思想,忠于封建国家系统的思想,让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死亡,而且无怨无悔,“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从这个角度看,宋江同样是一个有气节有理想的不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