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大视野 做小事情
郝银钟[1]
鸣鹤法官是我曾经的同事,也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
2007年,怀着对法治的梦想与渴望,来自全国法院系统和学界的10多位中青年才俊齐聚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参与筹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鸣鹤法官就是其中的一位,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一方面是因为他虽然来自基层法院,但著述颇丰,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是他的高度敬业精神,尽管机关给安排了宿舍,但他仍然坚持吃住在办公室,相当辛苦。所以,当鸣鹤法官最终决定还是返回厦门工作时,司改办的同事们都有些伤感和惋惜。
那日,在送别晚宴上,我居然酩酊大醉。被同事搀回办公室后,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想给鸣鹤兄弟写点东西,却不知不觉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醒来时分,已过子夜,头脑却一片空明如入禅境,于是,挥笔写就了一篇《等你一万年》的随感,大体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书生对于中国司法改革执着不懈的痴心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随心所欲地发泄了一番,第二天连同我的一本书,送给了鸣鹤君和所有战友,竟然感动了他们好多天。后来,我也因为工作岗位的变动离开了司法改革办公室,但始终忘不了那段日子和那些兄弟姐妹般的战友。
鸣鹤法官是福建人。人如其名,他总是那么超凡脱俗,随遇而安。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成立后,各地荐才,据说,鸣鹤法官刚好在厦门中山路散步,接到要其限期报到的消息时还将信将疑,以为是骗子新研发的伎俩,经反复核实后才确认,不惊不喜,相当淡定。2008年3月19日,鸣鹤法官到最高人民法院报到,办手续的当儿,楼下也十分喧闹,肖扬院长和王胜俊院长正进行着首席大法官席位的历史性交接仪式,大家都感慨良多。
在司改办工作期间,鸣鹤带给大家的,不仅是他睿智的思想,还有铁观音茶的清香。他从福建带来了全套的茶具,在办公室办了茶座,每天上班,茶香就从他的办公室中飘出,仿佛是召集令,引大家到那儿茶歇,同时也将手中正在着手的司改项目、实地调研的体会、心中正纠结的疑难问题扔出来讨论,煮茶论道,来个思想火花的碰撞。此时,鸣鹤总是笑吟吟地演示工夫茶,给大家续杯,碰到有关基层法院的议题,才娓娓地说出他的观点。在这方面,他是有话语权的,不仅在于他前后在三个基层法院待过,也在于,涉及基层法院利益的议题,他总是寸土不让,据理力争,不经意地流露着他对基层法官职业的挚爱。
鸣鹤在工作方法上也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下基层调研时,他总是希望听到第一线法官而不是领导的声音。有一次,在基层法院干警待遇的调研中,他除了要求被调研的法院提供原始的干警工资单外,还跑了一趟当地超市,抄了大米、油等日用品的价格,这些柴米油盐的琐事,竟然放进供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决策参考的报告中,这种似乎有些“不合规矩”的举动以前没人干过,但也说明了黄鸣鹤“唯实不唯书”的工作风格。
鸣鹤对于调解工作的研究,不仅在于他长期基层法院工作积蓄的功力,在司改办工作的那段难忘时光,于他对这项工作的研究,也有莫大的好处。在司改办工作期间,他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课题组”成员,这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2]、司法部等14家单位组成的横向课题组。在课题组期间,鸣鹤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参加了多次国内和国际研讨会,参加了美国式调解培训,2009年更是随最高人民法院赴欧盟司法调解考察团到英国和德国实地考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思维,积累了素材。回厦门后,鸣鹤开始了对这些资料的消化工作。其间他也到北京出差多次,和我交流时说正在考虑写一本关于调解技巧的实用教材。他研究了几个不同法系国家的调解教程,但总体感觉在文化语境上与中国的调解现实工作相去甚远,用起来似乎总隔着什么,于是,他希望从基层的司法需求出发,吸收国外调解培训的好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一些心得,为中国的基层调解组织、调解员写一本实用的调解教材。
我很赞同和支持他的设想,于是邀请他参加了国家法官学院《司法调解教程》的编写工作,鸣鹤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所负责的章节,然后告诉我,他还想运用一种更灵活的体例,从方便调解员阅读的角度写一本调解的实用教材,目标是“即使是受过初中教育的调解员也能读懂”。再后来,就有了这本《调解员培训简明教程》。
通读下来,果然是明显的“鹤氏风格”。鸣鹤法官的书,虽然远称不上“汗牛充栋”,但其文字风格,不但有一定的穿透力,还平实、风趣且意味深长,可以将最复杂的法律逻辑用大白话表达出来,完成法律的通俗化,使读者可以在轻松的阅读中,随着著者的引导,在法学圣殿中升堂入室,渐入佳境而不觉行走之困顿。我常开玩笑称他是“大家坯子”“法界鬼才”,因为他的作品确实达到了“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境界。
尤其可贵的是,这本教材打破了统编教材的一般性体例,大量地使用实例。这些实例,有些来自作者所亲自办理或亲身经历的案件,也有来自作者同事的办案经验感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贪天之功为己有,而是如实地记载陈述者的身份,包括书中图片资料的来源,也都一一说明。说明作者的严谨与对原创经验的尊重。这本教材的优势在于,长期基层工作的经验使作者了解一线的法官、调解员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所以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没有太多的宏大叙事,也没有庞杂的资料堆砌,更多的是调解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应对和细节的处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简明实用。
对于一位长期研究法律文化和司法改革的人而言,编写调解教材可以说是一件较小的工作,但鸣鹤君在拥有了大视野之后,却屈下身段来做这样的小事情,如同他与国猛院长们当年在厦门所进行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司法改革举措,不以事小而不为,“长期以来,我以中国法治伟大进程的观察者、思考者、记录者及力所能及的推动者自居。做的事情哪怕再小,日积月累,总能多少撬动中国法治”(见《法治的罗马城》黄鸣鹤自序《未有法治国之前》)。也正如在离京返厦时,鸣鹤君对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承诺:我不相信改革已死,也不相信中国的法治已经走入死胡同,思想的力量在于传播,法治的力量在于信仰。如果哪一天,中国司法改革的号角真正吹响,吾等骑士,将从四海云聚而来,为信仰与誓言而战。
我很渴望与这些法学骑士们在最高人民法院再聚首的日子尽快到来。
有对中国法治的坚定信念,有法学的宏大视野,存大视野,做小事情,琴心剑胆,喜从无字句中读书,好与有肝胆者煮茶纵论天下,壮哉,鸣鹤君。
当然,鸣鹤君所编写的《调解员培训简明教程》也并非完美无缺,主要是太简明了,使人读来有意犹未尽之感。希望在将来的日子里,作者能够不断地吸收培训学员的意见进行修订,或将调解技巧细化到对各类案件的讲解上,使这册教材不断厚重起来。
是为序。
[1] 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高级法官。
[2] 2018年3月13日,根据中央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司法部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职责整合后重新组建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