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落凡世
笃实忠厚 第一位状元孙伏伽为何直谏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赋西汉〕唐·魏征
孙伏伽(?~658年),贝州武城(今河北故城)人,隋大业年间秀才。隋朝末年,孙伏伽便涉足官场,做了一名官职卑微的小吏,几经升迁,至隋炀帝末年,成为京畿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法曹,负责审理刑狱、督捕奸盗、查办赃赂等工作。
唐灭隋后,孙伏伽审时度势归顺了大唐王朝,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孙伏伽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及第,成为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1]。
有意思的是,首次录取进士只有4名(也有资料称30名),没进行殿试,相对来说竞争没那么激烈,所以后人称科举考试开创于隋唐,隋朝开科选士,唐朝选出第一位状元。
进入唐朝官场,孙伏伽并不因自己是前朝旧官僚而有所顾忌、缩手缩脚,他做人坦荡至诚,为官理念也光明磊落,一心为国,针对隋朝灭亡教训向唐高祖李渊[2]直言进谏,并提出三条避免朝廷重蹈覆辙的合理化建议:其一,他认为隋灭亡是因为不闻其过,劝谏李渊要虚怀纳谏,选贤任能;其二,他认为隋末时帝王贪图享受,官场淫风四起,才导致其灭亡,劝谏李渊不可沉迷声色;其三,他认为隋灭亡是因为皇帝身边的人祸乱朝政,劝谏李渊慎用身边之人。孙伏伽这种不因自己是前朝官员而患得患失、一心为政的做法,令李渊深受感动。
唐贞观某年的秋天,天高气爽,风和日丽。唐太宗李世民背弓挎箭,在侍卫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步出大殿,准备外出打猎。正准备出发时,身为刑部官员之一的孙伏伽匆匆赶来,一把拦住李世民,声称没有安排完备保护措施,皇上不可出游打猎,又说为了国家社稷安危,皇上万万不可贪图一时之快。
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正在兴头上的唐太宗好像被当头泼了一盆凉水,想发作又碍于大唐开国以来有虚心纳谏的传统,只好耐着性子称自己今日闲暇,又不贪女色和吃喝,只是喜好打猎而已,兴之所至又有侍卫护驾,实在没什么可担心的!说罢,便向侍卫挥挥手准备出发。岂料,这时孙伏伽扑通一声跪倒在唐太宗面前,哭喊道:“陛下倘若要去,就请皇上从老臣身上踏过去吧!”唐太宗大怒,一声令下,侍卫应声而至,要将孙伏伽拿下问斩。孙伏伽却面不改色地说:“夏朝的关龙逢[3]就因为直言进谏而惨遭杀害,我宁愿与他九泉之下相见,也不愿意在人世侍奉皇上了。”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敢讲真话,重实际,谦卑低调为人。即使遇到下级的不合理建议,甚至是有损自己威望的事,也坚持做人的底线和理想抱负。唐太宗李世民当朝后,也许是为了挽回玄武门之变那场血雨腥风的负面影响,也许是他本就胸襟开阔,能够听取别人的声音,总之自登极以来,一直极力秉承虚怀纳谏、广开言路的传统。孙伏伽一番直言劝谏,眼看着皇上因兴致破坏而火冒三丈,当时众人都以为孙伏伽今日惹来杀身之祸,难以善终,结果跌破众人眼镜的是,盛怒之下,唐太宗突然笑了,并没有处理孙伏伽。原来皇帝是想试一试孙伏伽的胆量及进谏的诚意,而孙伏伽果真是诚实勇敢的臣子,经受住了皇帝突然的考验。
“有孙伏伽这样的臣子是大唐的福分呀!”闻听此言,被惊得一身冷汗的孙伏伽终于松了一口长气。这时,唐太宗又板着面孔说:“早就耳闻你孙伏伽棋艺高超,还愣着干什么,陪朕杀一局。”说着便卸下行头,与孙伏伽对弈起来了。皇帝的应变能力还是值得称赞的,给臣子台阶下,既是对臣子的尊重,也是对社稷的尊重,同时树立了皇权的威望。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孙伏伽于武城家中去世。他一生秉公办事,处事从容,宠辱不惊,为官刚正不阿,体现了科举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准确性,也印证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科举制度的先进性与合理性。
[1] 状元:唐代科举考试结束后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门下省写状子呈报给皇帝画圈,当时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叫状头,只是官方的一种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就改称状元。
榜眼:初时,第二、三名皆为榜眼,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榜眼为第二名。
探花:唐朝新科进士考试,恰逢长安杏花盛开的季节。在举行新科进士游园盛开时,挑选进士中两名少年英俊者为探花使者,到各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于是称“探花郎”。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
[2] 李渊(566年~635年),字叔德,生于长安。唐朝开国皇帝、军事统帅。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7岁袭封唐国公。因隋文帝独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爱,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
[3] 关龙逢(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做过夏朝发、桀两代的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桀所杀。据说,关氏的始祖关龙逢,便是当时的安邑人。换言之,关氏家族的发源地也就在安邑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