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破窑 状元吕蒙正器量不凡流传广
昔作儒生谒贡闱,今提相印出黄扉。
九重鹓鹭醉中别,万里烟霄达了归。
邻叟尽垂新鹤发,故人犹著旧麻衣。
洛阳谩道多才子,自叹遭逢似我稀。
——〔尹洛日作〕宋·吕蒙正
吕蒙正(944年~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状元。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宰相,是宋太宗即位后录取的第一位状元,也是皇帝为状元赐宴写诗第一人,从他开始成为定制。吕蒙正尤为皇帝所宠爱,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吕蒙正在太宗、真宗两朝三次任相,宋朝以来只有赵普[1]和吕蒙正两人三次为相。吕蒙正品德高尚,为世人称颂。
吕蒙正祖上是郡望河东(指山西西南部)人氏,曾祖吕韬任莫州主簿时于宋初迁徙洛阳定居,祖父吕梦奇任户部侍郎,父亲吕龟图官居起居郎(史官)。吕蒙正出身于体制内的公务员家庭,本该有一段幸福的少年时光,但由于父亲吕龟图的小妾较多,父亲与母亲刘氏之间矛盾激化,家人关系每况愈下。刘氏出自莱州名门望族,生性刚烈,不愿忍气吞声,觉得丈夫的爱被分走了,彻底伤透了心。
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丈夫纳妾是常事,妻子为了表现自己贤惠,常主动为丈夫纳妾,但也有妻子反对丈夫纳妾的情况,通常丈夫纳妾要经妻子同意。另外,也确实有个别两位正妻、多妾不封正妻以及正妻亡故后始终只有妾而不再填房等婚姻状况。
当年,唐太宗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房妻横加干涉,就是不同意。太宗无奈,只好让她在喝毒酒和纳妾中任选其一,房妻宁死不低头,面无惧色,端起毒酒一饮而尽,喝完后发现不是毒酒而是醋,原来是皇帝以此考验房妻,于是,“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现在,看到他人受到表扬或奖励,心存嫉妒、眼红的人,也被戏称为“醋坛子”。
再说回吕蒙正家事。吕龟图一怒之下,将吕蒙正和母亲刘氏一起赶出了吕家。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吕蒙正母子在洛阳无亲可投,无奈流落到洛阳东二十多里的废弃破窑中住下。
吕蒙正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常去附近木兰寺赶斋,生活非常贫困。他向亲戚邻居、朋友圈融资、私募、众筹去进行个人创业,都没有得到接济。不读书谈何投资人生,吕蒙正只好在贫困下勤奋读书,苦中求乐。那一年春节快到了,别人家都欢欢喜喜过节,他家里却冷冷清清,空无一物。悲伤之余,他写下了一副数字对联。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这是一副独出心裁的漏字联,是指在联中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意思,类似谜语。对联是谜面,所隐的字是谜底,这种联也称“隐字联”。
围观的吃瓜群众开始觉得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好。原来,上联缺“一”是“缺衣”的谐音;下联少“十”是“少食”的谐音;横批上只写了“南北”二字,没了“东西”。全联的意思:“缺衣少食,没有东西。”构思奇妙,不愧为神来之笔,隐隐诉说自己的贫穷生活及悲惨处境。
吕蒙正人穷志不穷,深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吕蒙正考中状元,那年他才33岁,后深得宋太宗信任。
吕蒙正破窑的贫穷经历,成了他终生受用的财富和不懈努力的动因。相传,吕蒙正当太子的老师时,写有一篇经典之作《破窑赋》(亦称《贫贱赋》《寒窑赋》《劝世文》等),深含哲理,被称为“古代四大千古奇文”[2]之一。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文章引述历史上大量的事实与人物,以自己从凄惨到富贵的经历,说明人生命运的起落,把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勾勒得淋漓尽致,加上鲜明的排比、对偶和形象的比喻,是一幅封建社会的“世俗图”。据说这篇文章感动了狂傲的太子(后来的真宗皇帝),使之谦虚谨慎。
据史料记载,吕蒙正刚入朝为官时,朝廷中有官员指着他说:“这小子也配参与商议政事吗?”面对冷嘲热讽和鄙视挖苦,吕蒙正并未怒怼对方,而是装作没听见的样子走了。同僚要为他抱不平,问那人的名字,吕蒙正急忙制止,他说:“如果知道姓名,就一生忘不掉,这种无聊之事还是不知道为好。再说不知道,对我也没什么损失,何必要弄个明白呢?”当时人们佩服他的度量,有时宽容比惩罚引起的道德震撼更为强烈。
卢多逊当宰相的时候,他的儿子卢雍就被授予水部员外郎官职(正六品),大概是中央官吏中司厅级。从卢多逊起,宰相的儿子授外郎就成了常例。朝廷主动馈赠,吕蒙正也许患上了互惠焦虑症,主动要降低授官。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说:“臣下侥幸科考得中,不过授予九品官,有的很有才学的人没有得到一点俸禄,因我当了宰相,受到皇帝如此宠爱,恐怕会遭到非议,甚至难逃老天爷的惩罚。依臣之见,对宰相的儿子这类人,若可以授官,九品官吏就可以了。”从这以后,宰相的儿子最多只授九品官,并成为定制,人情受欲望驱使,好高而恶下,而他却就低而恶高。
吕蒙正做官后,引父母相见,后父母同住一屋不同室而居。吕蒙正对他们奉侍备至,养老送终。
吕蒙正告老还乡后,宋真宗经过洛阳,两次到他家看望,赏赐给他很多财物。宋真宗对吕蒙正说:“卿的几个儿子谁可以重用?”吕蒙正回答说:“我的七个儿子[3]都不足任用。臣有个侄儿叫吕夷简,现任颍州推官,具有宰相的才能也。”一天,他见朋友之子富弼,惊叹说:“你的这个儿子将来名位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远远超过我。”果然,吕夷简为仁宗朝名相,富弼为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元老重臣。
吕蒙正的故事在当时影响非常大,流传极广,吕氏三代五位宰相(吕端[4]、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吕大防),其家族人才辈出,颇负盛名。元朝人写了不少关于吕蒙正的戏曲,如《吕蒙正赶斋》《彩楼记》和王实甫的《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等,人们纷纷传诵他的故事教育后人。
吕蒙正一生质厚宽简、望重朝野,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任人唯贤,秉公清廉,上下无不赞扬,终年67岁。后封谥文穆,赠中书令。
[1]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曾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从赵匡胤当皇帝第二年开始任宰相,整整干了二十八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赵普是开国元老,吕蒙正是后起之秀,但吕蒙正做官仅十年,就与赵普同居相位,赵普非常欣赏吕蒙正的为人和才干。
[2] 包括蜀诸葛亮《诫子书》、唐朝张说《钱本草》、宋朝吕蒙正《寒窑赋》、明朝张居正《驭人经》。
[3] 吕蒙正有从简、惟简、承简、行简、务简、居简、知简七个儿子在朝为官,均没有任宰相职,其中有个儿子后来触犯了权贵,被刺配江州,流落在永修县九合乡萧家教书,后世代居住永修,世称“五吕先生”。
[4] 吕端(935年~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现河北廊坊安次)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之弟。吕端60岁的时候,宋太宗才想起来拜吕端为相,甚至把吕端比作周文王身边的姜子牙。对此很多人反对,说他为人糊涂,宋太宗却评价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最终力排众议,提拔吕端为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