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金榜落凡世:古代科举名人趣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呼之欲出 杜牧的科举之路为何一帆风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唐·杜牧

央视一档知识竞答节目曾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杏花村”的归属地作为考题,结果场上参赛选手均答错,现场观众中回答正确的也寥寥无几。这道题也确实难为各位参赛选手了。诗中“杏花村”太过耳熟能详,大凡当地有杏花的地方都以此命名,如此算下来,全国共有杏花村二十多处。

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央视主持人给出的正确答案为诗中的“杏花村”隶属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写的《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中,“杏花村”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史料记载,杜牧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由黄州刺史迁池州刺史,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再迁睦州(今杭州建德)刺史,杜牧在贵池待了整两年。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于长安南樊川别墅,著有《樊川文集》,故后世称“杜樊川”。杜牧的诗歌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和杜甫的“李杜”。“小李杜”二人排名不分先后,同样优秀。

杜牧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政治家、学者,其名篇《守弱学》深受后人喜欢,他为人处世以“守弱”为信条,一生信守“由弱及强,强者恒强”的道理。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边塞名将,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为镇西军节度使。祖父杜佑,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是中唐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他撰写的《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被誉为我国历史上“十通”之一,其中《选举典》文中阐述的“举人”“选人”等内容,对参加科举的士人提出具体要求,并列出科举过程中选人的具体操作方法,类似于现在的法规条例及实施细则,是最早记载考试的规范性法规制度,开创了考试制度的先河。杜牧父亲杜从郁也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颇为自豪地介绍了自己的家世。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杜牧年少时顺风不见风,富贵不知富,遗憾的是,他成年时,家境大不如前,家道日渐败落。然而,名门望族底蕴仍在,杜牧受父辈的熏陶,读书勤奋刻苦,存雄心立壮志,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25岁中进士。据《唐摭言》卷六《公荐》记载,那年,侍郎崔郾[1]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一天正在吃酒时,时任太学博士的吴武陵[2]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了。崔郾正喝得高兴,听说太学博士吴武陵过来了,连忙离席前来迎接,边暗酌:“这位吴老无事不登三宝殿,想必有事找我办。”吴武陵把崔郾拉到一旁,难言之时巧开口,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听见一些太学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3]》。这篇文章写得真是好,简直是羊群里的骆驼,非常突出,这个杜牧很有才华。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工夫去看这篇文章,我特地带来给你读一读。”说到这里,吴武陵就字正腔圆、摇头晃脑地读起了《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

崔侍郎也是一个有品位、有见地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好。吴武陵趁热打铁,建议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第一名。崔郾表示头名人选已定,不可改变。吴老又提出给杜牧第二名,结果崔郾说第二名也有人了,不仅如此,连第三、四名人选都定好了。既如此,吴武陵只能无奈地要求给杜牧定为第五名,不能再低了,不然的话就把赋还给他。崔郾只好答应了,然后目送吴武陵离开。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吴博士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吴老推荐了杜牧为第五名进士。酒客中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杜牧这人,的确是才华横溢,只是品行一般,有些过于不拘小节,喜欢风花雪月,常出入游戏娱乐场所。崔侍郎可要再斟酌?”崔侍郎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即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我也不能改变,不然吴老那儿不好交代。”众人无话可说。

就这样,杜牧果真以第五名的成绩顺利考中进士,他在《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中表达了进士及第后的喜悦心境: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这首诗收录在《樊川文集》中,诗中写道,东都(指洛阳)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三十三名进士骑着高头大马从洛阳返回,春风得意马蹄疾,回到秦地喝美酒,似是春色已到来,鲜衣怒马,好个快意人生!杜牧中进士回到长安后,当年又通过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被任命为弘文馆校书郎兼左武卫兵曹参军,这一年,杜牧25岁,正式步入官场,正值芳华。

有人会问,杜牧为何能得到吴武陵的倾力举荐?

一是吴武陵举荐纯属自愿自发行为,因为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关于这次举荐活动中主人公杜牧出场的记载,也就是说他本人没有求吴武陵帮忙,完全是吴武陵作为伯乐出于对杜牧才华的欣赏而自发的个人行为。当时太学是京城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太傅也有荐举人才的责任和权力,这也算是吴武陵的分内工作。古代贤良名臣推荐人才的故事很多,如鲍叔牙推荐管仲为齐相、公孙痤推荐商鞅为魏相、祁黄羊推荐解狐为中军尉等,唐朝科举考试荐举盛行,向主考官举荐人才的氛围浓厚,吴武陵自发推荐杜牧不难理解,这一善举也成就了一段荐才的美谈。

二是岐阳公主帮忙说情。杜牧堂兄杜悰娶唐宪宗李纯之女岐阳公主,岐阳公主贤惠,是名副其实的贤妻良母。不久,杜悰出任澧州刺史,夫唱妇随,岐阳公主也随往。杜牧参加科举的前一年曾游学[4]到澧州看望过堂兄堂嫂,巧合的是,澧州的吴湘是吴武陵的侄子,堂兄堂嫂为杜牧的前程捎信给吴湘或者直接托付给吴武陵也不是没有可能。

吴武陵是信州人(江西上饶),侄子却是澧州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唐朝有在姓氏上标明郡望[5]的习惯,而不常提起其家乡,久而久之就把吴武陵记成信州人了。其实吴武陵很可能是澧州人,因为武陵距澧州距离不远,都在湖南境内,关于这一点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只是推测。

才子佳人是人们心中经典的组合,邂逅便胜却人间无数,杜牧是落魄贵族家的翩翩才子,自然少不得佳人。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杜牧去江西沈传师[6]幕府游学,沈家和杜家是世交,沈传师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文人格外眷顾,杜牧与沈传师交往甚密。一天,杜牧和沈传师在滕王阁吃肉喝酒撸串,听歌赏舞,认识了沈家歌女张好好,两人一见钟情,小鹿乱撞,暗生爱意。可惜缘分天定,二人空有缘却无分,这边杜牧还没有采取有效行动,那边张好好已被主人许配给弟弟为妾。好好的一出才子佳人的爱情大戏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杜牧只好以“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来安慰自己。

数年后,两人在洛阳重逢,令自己心驰神往的旧爱如今已被丈夫抛弃,沦为街头卖酒女郎,此情此境,令风流多情的杜牧百感交集。他既怜悯张好好,又憎恨命运,无奈之下,写下五言长篇《张好好诗》以抚慰心里的伤感之情。

《张好好诗》卷由宋徽宗赵佶题名,后曾被贾似道、项元汴、张孝思及梁清标等人收藏。1924年,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流散于东北,后被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所得并捐赠政府,现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杜牧的诗歌语言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给人以高华俊爽之感。杜牧身上既有贵族公子的风流不羁,也有尔雅文士的温柔多情,又有济世报国、传檄而定的雄心壮志,可惜,他生活在晚唐政治飘摇的时期,纵有一身本领,怎奈生不逢时。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杜牧的运气不算太好。在“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季节,杜牧深知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便自撰了墓志铭,真正做到了“我写我心,我为我心”,省却华丽辞藻,用词平实无奇,三千繁华终将归于尘土,抛却浮华只余本真。


[1] 崔郾(768年~836年),字广略。举进士,平判入等,授集贤殿校书郎。

[2] 吴武陵(?~835年),初名侃,信州人,一说贵溪人,一说上饶人。系吴面力之子。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进士及第,拜翰林学士。太和初入为太学博士。

[3] 阿房宫号称“秦川第一宫”,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绘制了六国王宫图,在秦国咸阳的渭水岸进行仿造。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规模宏大。近年来考古发现,阿房宫并未全部建成,至于项羽火烧阿房也有待考证。“赋”这种文体最早出现在战国,儒学大师荀子曾作《赋篇》,此后,屈原、宋玉等人以此文体进行创作。“赋”在汉代兴盛,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多描写宫廷的盛况和帝王的生活,小赋多数是抒情作品。

[4]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游学于列国,古代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游学主要是出于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目的,以积累素材,在科举考试时言之有物,进而取得好成绩。游学还可以广交志同道合之友,若科举考试失败,可以做个幕僚,一起合伙创业,在事业上提供必要的帮助。

[5] 郡望即郡姓、地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

[6] 沈传师(769年~835年),字子言,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进士,任太子校书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