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疗法须知:治疗强迫症我需要了解什么?
这一讲的内容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心理疏导治疗的目标是什么?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各自的角色和任务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最后,帮助大家了解一下心理疏导治疗的模式。
心理疏导治疗的登山模型
心理疏导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我们以“登珠峰”打比方,来说明这三个阶段:
珠峰有1、2、3三个位置,“1”相当于在山脚下的大本营。“2”相当于在半山腰的营地,海拔约4422米。“3”相当于在山顶,海拔约8844米。三个位置就代表我们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1”的位置,代表心理上有困惑、有症状。在这个位置的人很多时候总是怕“万一”,顾虑重重,自我斗争,自我挑剔。在山脚下,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没有了视野,看不到远方,感觉不到自由,不知道路在何方。
“2”的位置,代表心理素质一般。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在“2”上下。没遇到问题的时候,心态还行,一遇到问题,就会焦虑、恐惧等。但事情过了,也就不再纠结了。
“3”的位置呢?代表心理素质非常好。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到达山顶。可能有一部分人能到达“2.7~2.8”,靠近山顶的位置。这样的人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能够面对现实,即使现实中出现了什么倒霉的事,也很快能放下。
所以,“1”的位置,没事找事;“2”的位置,有事烦恼,没事轻松;“3”的位置,有事也能淡定自若。这是三个不同的境界,不过三个位置之间并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
那么,这座山高吗?很高。攀登难度大吗?很大。因此,我才把心理疏导治疗比作登珠峰,因为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为什么难?因为心理疏导治疗的过程也是改造性格的过程,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攀登起来难度会很大。
虽然我没有亲自登过珠峰,但是曾亲耳听过登山家描述登山过程的煎熬。首先,登山者容易身心俱疲,如身体会特别累,体力不支,呼吸困难。其次,外部的环境极其恶劣如温度低,氧气稀薄,狂风暴雪。这跟我们的心理疏导治疗过程其实是一样的。第一,你实践的时候,特别容易心力交瘁,很多时候会感觉快要扛不住了,想逃避、想放弃,这是内部因素。第二,外部社会环境复杂,如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内外交困,很容易让我们身心俱疲。只有内部逐渐强大起来,我们才能顶住内外交困的压力,才能坚持到最后,登顶成功。
想登顶珠峰有什么要求吗?当然有。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基础,就强行登山的话,必败无疑。所以我们把“登珠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在山脚下“1”的位置进行一些基本的训练。在心理疏导治疗里,相当于先了解一些心理障碍的知识和心理疏导治疗的要求,再进行下一步的实践,这也是本书前几讲的内容。第二阶段,就是要从“1”走到“2”的位置,也就是从大本营攀登到半山腰。等到“2”的位置了,就相当于我们的症状逐渐消失了,不那么在乎了,不再恐惧,也不会无谓地纠结。所以,从“1”到“2”,是我们近期的任务。到了“2”以后,虽然不再为症状所纠缠,轻松了很多,没有遇到事情的时候心态还不错,但遇事还是很容易烦恼。所以,接下来第三阶段,就是要从“2”往“3”继续攀登,这是每个人终身的任务。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要修炼,谁越接近山顶,谁就能活得越潇洒、越自由,越能放下。
疏导过程的注意事项
关于“登山”的过程,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角色与任务。
有的人在山脚下,独自苦苦寻觅多年甚至几十年,就是找不到路径。所以在这里,大家是“登山者”,而我是大家的向导,就像攀登珠峰时的夏尔巴人向导,我知道登山的路该如何走,也带很多人上去过,这次是和大家组成一个登山队,再次出发。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都很关心自己究竟能登多高?会不会登不上去?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最终大家能不能登上去、能登多高,我也不清楚,这主要取决于你自己。就像登珠峰,没有一个人是被向导背到珠峰顶上去的,必须自己登。向导的任务是什么?第一,为你指一条正确的路。第二,在你特别艰难的时候,如摔倒了或者在特别陡峭的地方卡住时,及时扶你一下。向导虽然很重要,但作用是有限的。我作为向导,也许只能起到5%的作用,你自己要起到95%的作用。因此,大家的任务就是百折不挠地、努力地去攀登。你有没有勇气拼一下,再拼一下,是极其关键的。
第二,反复。
在强迫症的治疗中,症状反复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自己去挑战各种怕,慢慢有些信心了,好像就不怕了。但一段时间后,再遇到事情,就又开始“怕”了,又被“打回原形了”,这就叫反复。相当于我们从5300米开始爬,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搏,爬到6000米了,结果遇到陡峭处或风雪交加时,顶不住,又滑了下来,甚至跌落到山脚下。这时候怎么办?放弃还是坚持?回到原点了,难道前面白爬了吗?当然不是,在6000米这个位置第一次掉下去了,但第二次就有经验了,再次掉下去的可能性就变小了,我们这一次或许能爬到6500米了。在6500米遇到困难,又掉下去了,没关系,休息一下,再来。心理治疗的过程就好像登山的过程,是不断的“进三步,退两步”的过程。有的人经过努力,一直在“2”的位置好几年,但遇到事,又一下子回到“1”了,甚至感觉症状比当初在“1”的时候还剧烈,濒临绝境,陷入危机,这也是很常见的。症状反复确实是令人痛苦的,但“危”中有“机”,反复是再次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曾经的汗水不会白流,以前曾经有登上去的经验,再次攀登时,上去的速度就会更快一些。如果掉下来,你放弃了,那就没机会了。
我接待过一个女孩,她高二时有比较严重的强迫思维,接受心理疏导治疗的几个月后,症状慢慢缓解。后来上了大学,参加工作,结了婚。这六七年很少出现症状。结果,在怀孕四五个月时,因为特殊原因,导致堕胎。她因此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公。遇到这个巨大打击,她的心态一乱,强迫思维就卷土重来了。她觉得祸不单行,绝望之际,再次寻求心理疏导。之后,经过两三个月的努力,慢慢走出来了,生活又步入了正轨。所以,反复不可怕,放弃才可怕,只要你不放弃,坚持攀登,就一定有机会成功。
第三,长痛与短痛。
当大家还在山脚下时,会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努力攀登,拼一下,不怕流汗流血,也许几个月就登到半山腰了。另一个是躺在山脚下,唉声叹气,怕过程太过艰难,总鼓不起攀登的勇气,就只能一直停留在原地。所以,攀登是短痛,而躺下来是长痛。如果用“-10”到“10”来分别代表极其痛苦和极其快乐的话,躺在山脚下的痛苦指数可能是“-3”。如果你不攀登,“-3”可能持续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辈子。而登山的痛苦指数可能是“-10”,要流汗流血,但是经过一两个月或者一年半载,可能就可以享受半山腰“5”的快乐了。在山脚下的“舒服”,是真的舒服吗?“-3”,肯定不舒服。为什么?自我斗争能舒服吗?别人为什么都不在乎,而我却总这么在乎?别人同样都在上学、工作、与人交往,而我为什么这样逃避?对自己的不满也就在这样的质疑与矛盾中产生。所以,这个“舒服”是要加引号的。
比如,有些患社交恐惧症的朋友,因为见人紧张,图一时“舒服”,便躲在家里不出门。但躲在家里真的“舒服”吗?不见得,躲在家里也难过,只是比与人交往时相对轻松一点儿而已。但如果一直这么逃避,他的社交恐惧症就会持续,甚至持续一生,这就是长痛。有些有洁癖的求助者,让他忍住几次不去反复洗手,但他顶不住痛苦,就会反复洗。洗了比不洗虽然会稍微“舒服”些,但这样下去症状很难好转。
遇到问题,就逃避;怕见人,就躲着;怕脏,就反复洗:这些都是长痛。所以,不管使用哪种治疗方法,如果自己不付诸行动去实践和改变,还是遵循原来的行为模式,图一时“舒服”,那可能一辈子也好不了。
心理疏导治疗的模式
介绍完治疗的三个阶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心理疏导治疗的模式。
心理疏导治疗的模式就是:“不知→知道→实践→认识→效果→再实践→再认识→效果巩固”。
“不知”,就是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一无所知。你可能去过很多医院,医生说你这是强迫症,然后给你开药,但你自己从来都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就“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了。那下一步该做什么?实践。即通过实践锻炼,逐步改变原来的某些反应方式,然后产生新的体验和认识,这就是“不知→知道→实践→认识”的过程。其中,从“不知”到“知道”容易,告诉你,你就清楚了。但从“知道”到“实践”的过程往往是艰难的。因为,让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去锻炼,会伴随着剧烈的“短痛”,那么就很容易回到“长痛”的老路上去。比如,反复洗手的人,他知道没必要反复洗,但你真让他停止洗手的时候,他可能很容易就逃避了。可是如果敢于实践,持之以恒,一定会有一些新的体验,这个新体验,就是认识或领悟。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我们再面对原先怕的东西,可能就会少一些纠结,这就是“效果”。有了一定的“效果”之后,继续实践,“再实践”,“再认识”,直至你真正不再怕了,就可以说“效果巩固”了。这是一个反复中前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这里可能较难分辨“知道”和“认识”的区别,我分享一个案例帮助大家理解一下。这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女士,她的强迫症状是:总怕自己紧张,结果越怕紧张越紧张。每天要靠吃镇静催眠药才能上班,否则她在单位就会紧张得待不下去。虽然已经结婚三四年了,却从来没有过性生活。为什么?因为她对性交恐惧,会阴道痉挛。可以想象,她有多严谨,多传统,活得有多累!她曾有点儿自豪地说:“我们单位领导出去吃饭,每次都会让我陪同,而不敢让其他女同事陪同。因为,大家都相信我的人品,和领导出去,领导不怕有什么绯闻。”我问她:“这究竟是你的优点,还是缺点呢?”她后来才意识到,这个过于严谨、传统的性格也许正是自己问题的一部分。
在找我咨询的四年前,她曾经读过鲁龙光教授《心理疏导疗法》一书。她在给我的反馈材料里写道:“第一次看鲁教授这本书,是妈妈买回来的,由于之前她跟我说起过鲁教授的辉煌史,当时深陷苦海求救无门的我把这本书当成了救命稻草、灵丹妙药,觉得看了书我就会好了。因为自信自己的理解力,觉得书中的内容全掌握了。结果,症状减轻仅仅一个星期就反复了,并且掉进了更深的深渊,我一度被打击得放弃了治疗。”确实有不少强迫症患者是很聪明的,他们以为自己了解了心理疏导治疗的方法,凭借自己的理解力,很容易就能战胜强迫症。但对付强迫症完全不同于做数学题,是纯理智层面的运作。强迫症的“怕”,更多属于情绪的、潜意识的范畴,你懂得方法,只是理智上明白了,要战胜怕的情绪,只有将方法付诸实践,通过新的、不同的体验才能慢慢战胜“怕”。单纯的思考与理解,是很难撼动“怕”的。
这位女士说:“时隔四年,再次细读,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最严重的错误:当时的我唯一期盼的就是让症状消除,好让我尽快回到追求完美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征程中,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却没有意识到,我信奉追求的人生价值、理想状态才是我的病根。好比一个人在荒山丛林中历尽千难万险,只为了去采一株光艳亮丽却至毒无比的花儿。完美主义、虚荣心就是这株花,我深深地被它的光芒吸引,深到仿佛得不到它,人生便失去了意义,任由它将毒液注入我的血管,流遍全身,却无怨无悔。直到今天,毒液即将把我吞没,我才幡然醒悟愚蠢的自己所为何求。”可以看出,她的症状就来自完美主义,但是她在克服症状的过程中,再次犯了完美主义的毛病,以完美克服完美,能进步吗?不但会更加痛苦,还会对方法、对自己失去信心。
她说:“我曾经很不屑于书中所说的从‘知道’到‘认识’的过程,觉得是故弄玄虚,可是,走这一步我花了四年的时间。并且,我觉得,四年以后再回头看,现在的‘认识’也可能仅仅是一知半解而已。人心难测,但最难看清的还是自己。现在的我,一边努力地砍树,一边竭尽全力去挖根。但我已经不强求自己。既然没有‘力拔山兮’的气魄和能力,就做一个愚公吧,日复一日,总有一天,会连根拔起这心魔之树。我试着学会享受这个过程,痛并快乐着。”
看来,经历了四年的痛苦,她才明白“知道”和“认识”的区别,才幡然醒悟,完美主义性格才是她的问题。所以,她不再强求自己,慢慢来,才是前进的方向。
从她的分享看,“知道”和“认识”有什么不同?差了四年的摸索和实践。所以,“知道”是书面上的东西,“认识”是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经验或者体验。打个比方,就像开汽车,你阅读了汽车驾驶教程,知道怎么开汽车了。但是当你真正开车时就没那么简单了,可能根本就开不了,至少开不好。经过很多次练习后,你才能真正懂得如何驾驶。前面是知道、是明白,后面是认识、是懂,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
下面,我们将进入心理疏导治疗的第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