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编
2006年
粉或是紫?
2006年4月25日
本周大学生们已经返校,迎接他们的是一张大海报,上面贴出了如何“找寻座位”的信息。这不是后勤部提供的帮助,而是来自考试办公室。对那些显然不知道考场在哪,或者只知道考场而不知道座位的学生来说,该提示十分及时。
英国剑桥大学的复活节学期全是考试。学生们为实现学术抱负,需要经过紧张的复习。他们既需要打气,也需要一种被称为牵手的活动(现已被禁止)。我们举办派对让年轻人舒缓情绪,但是我们的监管又令他们重新焦虑。此外,学生们问及或被给予的建议数量之多,即使最用功的人也难以尽数吸收。
过去我们还可以逃避些许,把自己锁进屋子,在门外挂上“本人外出”的牌子。但是现在,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你随时都会收到邮件,而且随着这学期越接近尾声,邮件内容就越傻。去年有人给我发了封邮件:“亲爱的比尔德教授,希望您别介意我的问题。我想知道用粉色还是紫色的笔写更好……”(我的答复:试试黑色/你觉得呢?/我认为你知道……)
清算日到来时,我们是如此希望我们的作战能够成功,甚至开始提供免费的计程车服务。五月的下半月,每个早晨在剑桥,你都可以看到一幕反复上演的感人场景:导师以最高速开车冲进考场,送着某位健壮青年,后者囊中装有诱人的麦肯锡聘书——而这仅是因为学生的闹钟没响、宿醉或是忘记座位。(我想说可能除了牛津,英国的每所大学都把准时入座,作为考试的一部分。)
这样做值得吗?对于我们某些人来说,只要有机会就会拒绝这么做。因为“持续评估”似乎看起来更人性,也对女性更公平(整体来说,在当前体系下,女性表现得不如男性)。此外,“持续评估”肯定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只是弊端在于,现在大约70%的孩子期末肯定会得到二等一的成绩,该比例似乎过大了。
无论是好是坏,无论是因为分数高涨还是因为学生太努力,“绅士三等成绩”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获三等成绩会被视为悲剧。不知道真假,但我曾经听说有人建议我们应该给所有学生二等一的成绩,而考试只为那些想要争夺一等的人设置。这样肯定省时省力。
但是我还是不禁认为旧系统仍有存在的必要。首先,没有剽窃。不像他们私下完成的“评估性论文”,你不需要把怀疑抄袭的好句输进谷歌,找出它们可能的出处。
匿名也是个很好的保护措施。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打分的文章出自谁手(还有,因为他们现在用Word软件完成所有作业,我们甚至不认识他们的字迹,这和过去大不相同)。不过,他们对谁给他们打分,也是毫无头绪——所以他们肯定没有充分线索来采取美国式的手段:让父母或是律师冲进你的办公室,或者更可怕,举起枪,命令你给个高分。
此外,作为在国内拿过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并通过高级水平课程考试(A Levels)的人,我不认为我是唯一一个觉得“持续评估”可能比旧式“暴毙”更痛苦的。因为,在前者情况下,你需要整整焦虑一年。
那么,开始吧……只有八周就全部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