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苏沪浙地区损毁情况

苏沪浙地区向来文教事业发达,私家藏书尤其闻名遐迩。抗战初期,这一带是主要战场,特别是淞沪会战,战事惨烈,各项事业也随之受到影响,图书馆损毁异常严重。根据中华图书馆协会的调查,苏沪浙地区图书损毁情况大致如下:

(一)江苏图书损毁情况

南京地区。南京地区图书馆的损毁以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为最。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创办于清末,多历年所,荟萃文物,享誉东南。国难发生后,内外损失,不可计数。除大宗书籍封存伪中央图书馆、伪文物保管委员会、陈群的泽存书库,以及伪前师长马幼铭劫去寄存兴化各书、梁鸿志劫取馆中密室各书,这些不能确定的外,已经损毁的,有:

1. 寄存兴化北门外观音阁被焚的书籍6 000余册。1937年国民政府西迁以后,该馆奉江苏省教育厅令移运馆中存书若干部册,寄存苏北兴化县,以防兵燹。岂料1940年5月,兴化县也被敌军攻陷。日军所到之处,四处焚劫。馆中寄存兴化北门观音阁的书籍,也与该庙一起成为灰烬。此项书籍多系木刻丛书及各省方志,已经难以购求,总共被毁书籍6 803册。

2. 龙蟠里该馆所存清季江南各公署档案若干件又60余大篓。该馆积存前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江南各公署档案,共6 486宗,还有没来得及清理存储文物60余大篓。这些档案均有历史价值,如操江轮船档案、吴淞炮台档案等。不料1938年敌伪劫夺馆中文物,将以上各种档案,全部运走,片纸不留,多被焚毁及售卖作还魂纸,比之书籍,连找回的办法都没有。这些文物在海内外不可能有复本,价值无法估计。

3. 逐年印布及存售各局印刻、各家印刻的书籍。该馆逐年印布馆藏稿本、名著,以及该馆小史、宋元书影、概况、年刊、各种目录,多则千部,少则几百部。除发售及赠送外,截至1937年底,还有数万册。又,自清季淮南书局、江楚书局并入该馆后,其书籍由该馆印售,又有江阴缪氏、大兴王氏、江宁许氏各种书板,或售归该馆,或寄赠该馆,都由该馆印刷发售,每种少或存数十部,多则数百部,该馆经历印售,向来刊目公布。以上各项书籍,也被敌伪劫掠一空。

4. 日报若干册。该馆自1927年以来,购置各种日报,都装订成册,以备学者研究近世史料及政俗流转。截至1937年底,共有1 894大册又19束,也被敌伪劫去焚烧变卖。

此外,该馆器具1 200余种都被敌伪劫夺损毁。至于前清江楚书局存有印书机器及印书石,1937年后也被敌伪劫去245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损失的不仅是书籍,实际上也是不可复制的文物,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价值无法估量。当然,国学图书馆的损失远不止如此,还包括普通书籍。《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记载:1938年4月1日,忽来日人四五十人,汽车两辆,自行开箱移书。经保管人婉词恳求,该日人声言,书为逆产,今东亚和平,文化大同,应汇集一处。乃于4月15日将该馆前后楼所藏之书,一律运尽。该馆竟毁于敌人之手,实为中国文献之一大劫!此次被劫普通书籍10余万册246

除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外,南京其他图书馆也遭受劫难。当时日本杂志对日军占领当局“接管”的南京书籍有相关记载,京中“接管”的图书,共60余万册,不及事变前的一半247。日本人做事以严谨著称,调查的图书馆更为具体,“接管”数字也更为确切。

这60余万册书籍只是在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到一年内的损失。有学者调查了日本外交部档案,在1937年至1945年8月间,日本在南京劫夺的书籍大致为公家886 461册,私人53 118册248。这个数字也不会准确,因为它的来源只是出自日本外交部档案,而不包括军部等其他部门。日本在中国的行动,是一个国家行为,许多部门参与其中,外交部只是其中之一而已。由此可以推断,抗战期间,南京的图书损失相当巨大。

镇江地区。镇江在沦陷前,藏书虽不及常熟等处,但也素来发达。其世代书香之家,如陈氏、赵氏、吴氏等,所藏古籍,均极可观。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江苏私立流通图书馆等设立,图书数量,更见增加。此外,已故上海大生纱厂总办事处经理吴寄尘,更出其珍藏书籍,公诸梓里,设绍宗藏书楼。该楼所藏,颇多佳本,如贝叶经,及雍正朱批上谕等类,可窥其一斑。1939年冬,国军由沪西撤退,镇江随后沦陷。学校中附设图书馆规模较大的,为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图书馆,数量相当宏富,但因事前没有运往他地,致归散失。有一部分为敌军运去,其余则为贾民盗窃,售诸书贾。镇江师范外,中等以上学校,有江苏省立医政学院、镇江中学等校。医政学院为新办学校,所藏多系专门书籍,其损失也限于有关医学及生理卫生等书。镇江中学藏书次于镇江师范,也因没能运走而遭损失。图书馆方面,有一所省立图书馆、一所私立流通图书馆、一所县立五三图书馆,其中以省立图书馆为最富,凡西文原版、珍本旧籍,新铅、石印本,不下10万卷。自事变破坏后,屡经敌军驻军,取作燃料,散佚不少,但也遭到贫民抢窃,还有不少残余,数目不详。五三图书馆命运较劣,损失已尽,空余四壁。肆上印有该馆图记的书籍,时可入目249

距离镇江不远的江阴,自1937年冬沦陷后,公私藏书,损毁颇重,其中尤以南菁中学藏书楼书籍损失为最大,所有名贵的宋版书,及首创南菁书院王先谦珍藏各本,均遭敌毁坏。他如江阴新旧县志,也遭到焚毁。

(二)上海图书馆损毁情况调查

上海是全国新文化中心,图书馆事业相当发达。就其数量而言,为全国各大都市之冠。规模较大、设备完善的专门及大学图书馆,超过20所。“一三”淞沪之战拉开后,上海地区的文化事业即遭日军摧残,尤其各重要图书馆,均位于上海四郊,成为日军炮火摧残的目标。郊外各大学及文化机关,无一不在轰炸范围之内,大学图书馆损失更多。具体损毁情形分以下几种:

一是被毁各馆调查。上海市图书馆。该馆位于市中心区,为大上海计划中的文化事业之一。于1933年开始筹备,1935年落成。馆舍巍峨,设备完善,是一座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总共建筑经费30万元,设备费45 000元。大战发生时,藏书七八万册,购置及各界捐赠的图书约值10万元以上。在淞沪会战中,市中心区各种巨大工程均遭炮火损毁,图书馆破坏的程度相对较轻。上海失陷后,图书馆被修竣,为伪机关占用办公。藏书除一部分善本及伍连德、丁福宝赠书于事前转移到安全地方保存外,其余几乎全部散失,书库中的钢铁架板都被盗窃一空。估计全部损失达445 000元。

国立暨南大学图书馆。该馆位于沪西真茹,馆舍为二楼建筑,藏书5万余册。淞沪会战时,馆舍一部分被炸毁,图书在事前被迁移出一部分,一部分被毁。计中日文部分损失32 527册,占十分之七以上;西文损失3 331册,占十分之三。

国立同济大学图书馆。该馆位于吴淞镇北,为淞沪会战的中心地带。在“一·二八”时该校曾也受损失,“一三”淞沪之战时又遭到严重打击,馆舍全部被毁,在各校中损失最为严重。该馆藏书2万余册,以德文医工书籍为主。战时虽然有一部分书籍已经转移到内地,但损失数目依然不小。

国立上海商学院图书馆。该馆1935年落成,藏书2万余册。在淞沪会战中,校址为重要军事据点,致巍峨大厦成为炮火集中目标,全部被毁。不过,重要图书15 074册均于事前全部迁出,其次要的与卷帙不全的杂志、公报、小册子等暨1938年装订成册的日报,则因为时间仓促,来不及运出,悉成灰烬。

复旦大学仙舟图书馆。该校与商学院同在江湾,图书馆为工字形二层钢骨水泥宫殿式建筑(建筑费5万元),藏书约4万册。在淞沪会战中,馆舍为炮火所毁,损失严重。图书馆大部分迁出,少数来不及迁出的,全部受损。

光华大学图书馆。藏书34 475册,会战前迁出18 512册(内中文13 108册,西文5 404册),总计损失15 963册,约占原来藏书的一半。

大夏大学图书馆。藏书总共46 120册(内中文34 054册,日文2 261册,西文980册),自战事发动,一部分即随校内迁,其余的毁于炮火。

大同大学图书馆。藏书中文约2万册,西文约1万册,日文1 000册。该馆位于大上海最后沦陷区,图书一部分迁出,藏于明复图书馆。

沪江大学图书馆。该馆位于沪东杨树浦军工路,馆舍为二层长方形建筑(建筑费5万元),原藏中文书籍5万余册,西文书籍2万余册,日文1 000册,杂志约300余种。淞沪会战突起,馆中所藏书籍全部没有运出,所幸馆舍没有被毁,但为日军占据,驻扎馆内,所以图书散失污损,在所不免,但具体数字不详。

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该馆所藏中外法学书籍至为丰富,约有中、西、日文万余册,杂志800种。因苏州方面图书全没迁移,损失很大。苏州文理学院迁移到上海后,该馆开放,以满足读者需求。

二是被占图书馆调查。上海被占的图书馆为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该馆为上海最完备的工程图书馆,建筑宽宏(建筑费约合6万元),所藏中西文图书约10万册,而工程及科学方面的图书杂志收藏尤其丰富。该馆位于沪西,淞沪会战爆发后,校舍即改辟为国际救济会的难民收容所,所以校舍侥幸免于炮火,馆中的藏书也陆续迁移到安全地点。其一部分藏书在震旦大学图书馆内公开阅览,损失很少。但自大上海沦陷后,校舍馆舍全部被日人所设的同文书院占用上课,一部分家具设备也遭劫夺。

三是停顿各馆消息。停顿图书馆有两所。1.中国国际图书馆。该馆为李石曾等人创办,总馆在日内瓦,上海为其分馆。淞沪会战后,该馆因环境关系,告以停顿。2.量才流通图书馆。该馆原名为申报流通图书馆,为《申报》创办的社会事业。后加以改组,设董事会,改为量才流通图书馆,藏书数万册,有长期读者1万余人,为上海著名的流通图书馆。淞沪会战后,该馆宣告停顿,后来迁到重庆恢复工作。

四是未受损害各馆现况。根据调查,震旦大学图书馆、圣约翰大学罗氏图书馆、明复图书馆、鸿英图书馆、海关图书馆,都是几乎没有受到损毁的图书馆。不仅如此,有的图书馆(如震旦大学图书馆)为保存文化而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欣慰的是,在上海这一“孤岛”上,淞沪会战后不到一年时间还建立了新的图书馆,如中国流通图书馆、丁香图书馆等。这真是一道奇异的风景。

上海特别市图书馆损毁情况调查由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员、国立北平图书馆驻上海办事处人员钱存训负责。该员调查上海一处图书馆损毁情况的基本结论为:“各重要图书馆直接遭受破坏或损失者约有十所,被占据者一所,因战事而停顿者两所,原在安全区域未受损害者,亦不过四五所而已。”250日本对中国图书馆事业摧毁,由此可见一斑。当然,从实际损毁的图书数量看,上海地区不是很多,这主要得益于各图书馆负责当局多于事前将图书尽力设法迁移到安全地点,所以得以保存于万一。

钱存训的调查止于1938年8月31日,也就是说,上述损失截至该日,不包括之后的毁损情形。实际上,此后上海地区的文化事业损毁依然严重。典型事例是上海世界书局图书被敌劫走500万册。上海世界书局是国内三大书局之一,出版各项图书,颇受社会欢迎。但自1937年冬该局虹口大连湾路印刷总厂被敌人占领后,该局遭受文化史上空前浩劫。所有厂内已经装订完成的书籍,由敌方先后运出两批,总数达400万册,一起运驶回国,用途不明。1938年11月20日上午6点,又有第三批图书装入麻袋,约共1 000余袋,总数有百万册上下,由运货汽车运到码头,装上运输轮船安特劳夫号,运回日本251。所以上海世界书局损失书籍在500万册以上,受损特别严重。这一数据在教育部公布的图书馆损失中也被证实。

随着战争进行,上海图书馆的损失继续增加。限于篇幅,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三)浙江图书馆的损失

浙江是教育文化大省,图书馆事业发达。抗日战争以前,浙江省立图书馆藏书27万余册,全年总经费54 000余元,购书经费13 000余元252。其藏书总量位于省立图书馆之首,比第二位的江苏国学图书馆多约7万册,全年总经费和购书经费均在全国前列。战火延烧到浙江后,省立图书馆虽然采取了应对措施,转移了绝大部分藏书,但依然损失严重。具体数据见表3—1。

表3—1 浙江省立图书馆战时文物损失表253

根据表3—1,抗日战争期间,浙江省立图书馆的损失主要是设施与设备,其次是中外图书,再次是木刻书板和石刻帖石。然而,有些东西不是价格所能衡量的,如木刻书板和石刻帖石,失去了就失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了。浙江省立图书馆的损失,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的反文化性质。

省立英士大学图书馆的损失。截至1942年4月30日止,英士大学图书馆藏书共计16 007册,其中图书类有5 467册,杂志日报类有10 540册。1941年,日军对华中根据地加大军事攻势,实行蚕食,浙江受到影响。该馆决定将图书运送松阳,运送途中饱经战火威胁。4月22日运送队伍在水门遭遇敌机轰炸,部分图书被炸毁,总计损失图书411册。受浙赣战事影响,1942年该馆不得不将总分馆图书一再进行搬移,而在转移过程中图书资料亦是损失惨重:“总馆所有杂志日报及小册,亦均未及与图书一并自丽水运出,全部牺牲,疏属惋惜。”254在松阳农学院图书馆第一分馆、三岩寺工学院图书馆第二分馆、囿山医学院第三分馆三个分馆之中,又以直接遭受过战争洗礼的松阳农学院图书馆损失最大。

以上是具体而微的图书馆损失。孟锦华于1939年发布了战时浙江省图书馆数量损失情况,从宏观上勾勒了浙江省图书馆损失的大致情形。根据《申报年鉴》1935年公布的数字,当时浙江全省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有325所。战争爆发后,浙江省战时教育文化事业委员会为明了浙江战时图书馆事业情况起见,特制定调查表分请各县政府或各县抗日自卫委员会或直接函送各中等以上学校调查,根据各地报送的数据,到1938年底,全省公私立及学校图书馆仅74所,较战前减少三分之二255。这一数字或许有所遗漏,但不会很多。另外,图书馆的隐形损失(即虽为图书馆,但因种种原因而不能供众阅览,形同虚设)不在少数。这74所图书馆,其中学校图书馆为25所,专供学校师生使用;单设图书馆为9所,加上民众教育馆图书馆40所,仅此而已。况且这49所图书馆有的因图书转移保存在安全地密藏,不啻与世隔绝,战时不能供众阅览;有图书馆因遭敌机轰炸,不幸而化为灰烬(如分水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有的私立图书馆因接近战区,战时迁移而停顿,有的因经费缺乏而停顿。图书馆的隐形损失无疑是中国图书馆事业遭受日本侵略冲击而形成的损失,应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