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真
以上引文有几处明确谈到了“真”。仔细分析,相关论述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与是相关:比如,“是”之路“得出真”(残篇2),这条路“是实在的和真的”(残篇8),与此相对照,“不是”则“不是真之路”(残篇8),等等。另一类与信念相关:比如,“真信念”,“信以为真”(残篇8),“全无真可信的常人意见”(残篇1),等等。还有一类与“完满”相关:比如“完满的真之不可动摇的内核”(残篇1)。
通过以上分类可以看出,“真”与“是”乃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联系有时是显然的,有时则不是那样明显。比较明显的联系是第一类。由是之路得出真,这是直白的表达,因而字面上就是清楚的,不用多说什么。我们重点看一看其他两类论述。
在这两类论述中,真与是的联系之所以不明显,乃是因为字面上没有这样说,致使我们看不到它们之间联系的直接证据。我们看到的乃是其他一些联系,比如真与信念的联系,与完满的联系,这些显然不是真与是的联系,至少不是二者的直接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这里仍然有或隐含着是与真的联系,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
先看真与信念的联系。首先我们可以问:什么是信念?循此思路可以看出,巴门尼德没有说。他在谈论信念的时候没有任何解释,因而可以认为,他把信念这一概念是当作自明的使用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常识的意义上理解它:信念可以是关于事物及其状态的,可以是关于事物及其状态的认识的。进一步思考则可以看出,无论什么信念,都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涉及表达,大概就会用到estin(是)这个词。这大概也是巴门尼德使用该词动词形式的原因之一。这样,真与是也就联系起来。
如果说通过关于信念的分析还可以看到真与是的联系的话,那么似乎很难从“完满”获得这样的分析。因为“完满”是一个形容词,不是名词,不像信念那样具体而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若说真与是相联系似乎就不是那样具体。在我看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一是从巴门尼德关于真之路的看法出发。该文的题目即是真之路,而其核心内容则是“是”,并且把这条路称为“是”。因此真与是的联系是密切的。另一方面,巴门尼德把完满的真称之为“不可动摇的内核”,这表明对它的肯定,对它的重要性的肯定。通俗地说,这里凸显了真的核心作用。由于这条路也被称为是,因而“是”也是其核心要素。这样,真与是就联系起来。尤其是这里谈到“全无真可信的常人意见”,并且对照它来谈论真的核心作用。这里尚未谈到知识与意见的区别,而是谈到信念与意见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这是以真区别出信念和意见:前者有真,后者无真。借鉴关于信念的认识,我们就可以看出,真与是乃是密切联系的。所以,这里有关“完满的真”的论述实际上含有与是的联系。
基于以上认识,现在我们可以问:残篇中有关真的论述为什么会与是相关呢?残篇只是谈到了是,探讨了真,并且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来谈论,但是并没有论述为什么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从残篇的表达方式来看,真这个概念是被当作一个常识性的、自明的概念使用的。其中“它是实在的和真的”(残篇8)一句包含着“它是真的”这个句子,后者体现了真这个词的日常用法,即“它是真的”。这是“真”这个词最通常的用法。它的含义无疑来自这种用法。由此可见,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没有问题,因此对它不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基于这一认识则可以看出,残篇中“真信念”、“信以为真”、“无真可信”等表达虽然用法不同,其中的“真”的意思却是一样的,即都表示“是真的”这种意思:真信念的意思是,一个信念是真的;信以为真的意思是,一个情况被相信为是真的;而“无真可信”的意思是:无法从相信是真的这种意义上去谈论,亦即与是真的无关。
在我看来,“是真的”是普通常用的表达,也是自明的表达,即人人都会使用而明白的表达,因此无需解释。真这一概念则来自这一表达,可以看作是它的抽象。巴门尼德借用这一表达及其概念来说明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就在于这个概念的自明性,由于它是自明的,因而可以借助它来说明是。另一个原因则在于真这个概念自身的意义。
“是真的”固然是日常的表达,却不是随意的表达,而是有专门作用的。它的作用不是描述,而是说明和断定,而且主要是对于人们的认识做出说明和断定。也就是说,它是对描述的说明和断定。它与描述具有一种层次上的区别。换句话说,人们的认识主要是以描述的方式表达的,比如“雪是白的”。“是白的”乃是对“雪”的一种描述,这种描述表达了人们的一种认识。但是对这种描述,人们也可以做出说明和断定,比如说“雪是白的是真的”。这句话也可以加引号的方式来表达:“‘雪是白的’是真的”,意思是一样的。通过引号可以看出,“是真的”与它所说明的“雪是白的”乃是不同层次的。由此可见,同样是说明,“是真的”与“是白的”乃是不同的。后者与“雪”是同一个层次的,即不能对其中的“雪”加引号。
“是真的”这种与一般描述的层次区别表明它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它是语义的。也就是说,假如把一种描述看作是一个句子所表达的东西,那么“是真的”则是与句子所表达的东西相关的。从这一基本特征出发,直观上就可以看出,与它相关,另一个相似但对立的表达也是自明的:“是假的”。是真的与是假的乃是日常表达中最常用的方式。与此相似的概念也很多,比如正确与错误、对与错、合理不合理、合适与不合、恰当不恰当等等。这些表达的基本特征是二值的。“是真的”则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类思考问题和表达认识的方式。很明显,“是假的”,亦即“不是真的”,乃是与它相对立的断定。因此,真这个概念代表的乃是正确、对、合理等等意思,它所说明和断定的东西乃是人们所赞同和追求的东西,因此真本身也是人们所追求的东西。
在古希腊,特别是在巴门尼德的残篇中,我们还看不到关于如上一些用语和论述,比如语义的、二值的、与描述不同层次的等等。但是从与“是真的”这一表达相关的用语及其概念的使用方式可以看出,它的用法是直接而自然的,它的意思是自明的。因此可以认为,尽管没有如上理论说明,但是在人们的意识中,人们已经是这样看待这个概念了,因而人们才会那样使用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门尼德借助真这一概念来区别信念与意见(残篇1)。这似乎是在划定一种考虑范围,即围绕真而考虑的范围。而与这个范围相关的东西就是“是”。这样他似乎是在借助真这一概念来提出他所论述的问题,使之与意见区别开。他的论述也许不是那样明确,“完满的”“不可动摇的内核”尽管只是一个比喻,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真这一概念的一种作用,因而可以体会到它的一种重要性。
基于以上认识,现在我们再来看真与是的联系,就会发现,在巴门尼德的论述中,真这一概念并不是主要的,而是辅助性的。巴门尼德实际上是借助它的自明性、它的重要性来说明是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比如把是之路称为确信的路,说由它得出真。这就表明,巴门尼德对真这一概念的理解仅仅是自然的常识性的,没有刻意要说明它的意思。他的工作主要在于借助真来说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