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珠宝不仅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基因,亦是全球文化传播的指针。上古人类普遍相信万物有灵,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会赋予美妙之物神奇意义。珠宝始于旧石器时代,丹尼索瓦洞穴旧石器时代晚期绿泥石手镯是典型代表;新石器时代品种明显增多,出现了陶、骨、玉和多种石质手镯和臂钏;进入青铜时代又增加了金、银、铜手镯和多种串珠。纵观珠宝演变的历史,从史前阶段进入文明或历史时期,珠宝的形式和主题有明显的连续性,品种基本不变,只是材料有更新,工艺有改进,功能亦有变化。即使当代珠宝标新立异,但万变不离其宗。

古代珠宝多发现于墓葬或寺庙,例如乌尔王陵珠宝令人叹为观止,埃及法老珠宝亦空前绝后。珠宝是古人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高贵的体现,亦是来世希望的寄托,例如护身符通灵又避邪,印章体现身份和地位,王冠亦是珠宝的一种。坛城、冰雕、鲜花虽美妙,但昙花一现不是珠宝,金玉宝石永世流传才是珠宝。

珠宝往往具有传播特性。首先,珠宝的制作工艺往往代表当时较为先进地区的最高生产水平,容易向落后地区传播。例如黄金“造粒技术”这种非常特殊的珠宝技艺,传承了数千年、上万里。其次,珠宝材料稀缺、珍贵,且性质稳定,是古代贸易重要标的物和战争争夺物。古人通常珍爱绿松石、青金石、玉石、黑耀石、肉红玉髓和金银,还有象牙、贝壳、琥珀、珊瑚等,罕见钻石、祖母绿和红蓝宝石。因此古代欧亚大陆之上很早就形成了“青金石之路”“琥珀之路”以及“玉石之路”等。最后,珠宝具有珍贵却便携的特质,极易广远传播。其制作材料的多样性一般都是远距离文化、贸易交流的结果。总而言之,从珠宝的材料、工艺、造型及功能等方面,可见证西亚、南亚、北非及地中海周边其他地区文明间存在密切交流与互动,上述区域与欧洲内陆、欧亚草原、中亚和东亚亦有联系或接触。

人类文明比较研究,珠宝先行。从世界珠宝看中国珠宝,可以见到完整珠宝世界图景。《珠史》(The Worldwide History of Beads, by Lois Sherr Dubin)、《珠集》(Collectible Beads: A Universal Aesthetic, by Robert K. Liu)、《珠表》(A Bead Timeline, by James W. Lankton)均试图网罗世界各地珠宝。遗憾的是对中国珠宝史还缺乏全面通透的研究。珠子是珠宝基因,夏鼐为埃及珠子研究树立了榜样,《古埃及珠子》开篇引用埃及考古学奠基人皮特里名言“珠子与陶器是考古研究字母表”。建立在陶器分类研究基础上的中国考古学兴旺发达,珠子研究刚刚起步。秦晓丽对史前珠宝进行了初步梳理,赵德云珠子研究已见成果,扬之水对汉唐以降特别是宋元明清珠宝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其实三代时,中外珠宝已有深入交流,以青铜黄金和肉红玉髓费昂斯为标志的珠宝传播到东亚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传统玉璜与新来肉红玉髓等构成的西周组佩已集中外珠宝之大成。肉红玉髓流行于上古印度、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地中海与东亚地区,贯穿了欧亚大陆文明世界,由此可管窥上古世界体系。三代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秦汉以降穿金戴银成为新风尚,玉振金声无绝期。

珠宝是每个时代高精尖技术和社会风尚与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研究珠宝要通晓材料和技术,还要懂得神话和审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史永、贺贝业余爱好成专业,共建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深入世界各大博物馆,上手经典珠宝,走在了中国珠宝历史探索研究的前列。如数家珍,一书囊括人类文明史上珠宝代表;先睹为快,一目了然世界珠宝史上风云变幻。《珠宝简史》前六章简明扼要地概述了史前到文艺复兴约5 000年古代珠宝,第七章专门论述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文化变迁与珠宝革新,后六章生动精致地介绍了近300年的古董珠宝和当代珠宝。这只是他们珠宝收藏与研究的起步之作,今后还有分门别类、图文并茂的相关著作问世,我们期待一本比一本更深入。通过对古今中外珠宝进行系统研究,能对人类文明有更为透彻的理解,不朽珠宝指引我们前行!

易 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