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夏商两代“龙”观念的差异
《周易》形成于商周之际,所谓“群龙无首”,与当时的“龙”观念应当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殷商时期的龙观念在上古时代是颇有特色的。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它与夏人的观念是不大一样的。
关于夏族与龙的关系及夏族的龙观念,我们可从以下几事中寻找一些踪迹。第一,夏的祖先与龙关系密切。在夏族发祥地之一的晋南地区出现过著名的盘纹陶盘,夏王直接的统治区域里有豢龙氏、御龙氏。据《山海经·海内经》,相传禹之父鲧的时候,“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关于禹的降生,郭璞注引《开筮》谓:“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1166可说在这个传说里面,禹实为“黄龙”之像。第二,禹之子夏后启在传说中的形象乃是“珥两青蛇,乘两龙”,据说夏后启“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1167相传夏王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1168第三,在夏人的观念中,龙为治水之龙。《天问》谓“河海应龙,何尽何历”,王逸注云:“或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1169其所问据说就是应龙帮助大禹治水之事。关于“应龙”的古史传说较多,其中最为著名者是《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说法,是篇载: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沟通渎。”1170
分析这个传说,可以知道从很早的时候开始,龙就有畜水止旱的神力。据《山海经》的说法,黄帝最终战胜旱魃,实赖“应龙畜水”之功。再从应龙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看,它的威力在人们印象中,是非常久远的。总之,在夏人的观念中,龙可为其祖,帮助治水,还可乘之以升天,直可视为夏人的保护神。
和夏代相比,殷人对于龙,总的来看是不大感兴趣的,商代的龙虽然和帝接近,但却只降旱而不降福佑。卜辞中也没有发现向其进献祭品祀物的记载。史载商族先祖“冥勤其官而水死”。1171商代虽亦有旱灾发生,但是,据推测,早商时期殷人屡遭水灾而多次动迁都邑。殷人对于水灾应当是取厌恶态度的。一般说来,龙可以兴云布雨,与水关系密切。殷人对它不感兴趣,亦在情理之中。殷人这种观念的起源还可能与夏商文化的区别有关。既然夏人以龙为保护神,殷人反其道而行之,起码是对于龙表示不感兴趣,似属必然。
在龙的观念方面,殷人与夏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还表现在,夏之龙与天帝关系密切,而殷人之龙一般不与帝发生关系,而发生关系者只是与一般的龙有异的“龓”。大体说来,夏之龙降雨,而殷之“龓”降旱。夏之龙类似于蚩尤所请的可以“纵大风雨”的“风伯雨师”,而殷之“龓”则类似于黄帝所请的作为“天女”而止风雨的“魃”。魃胜了风伯雨师,犹殷之降旱的“龓”胜了夏之降雨之龙。其间似乎蕴含着殷革夏命之意。当然,这一点尚待更多史料的发现来进行深入论证。
殷商时代对龙的态度,从关于“虹”的记载中亦可窥见。占卜吉凶的殷卜辞以“出虹”为灾祸之兆。1172出虹可以影响收成,造成祸患,这与《诗经·蝃蝀》所谓“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是一致的。1173甲骨文“虹”字并不起源于拱桥或玉璜之形,而是双首的龙形,字形作。1174虹作双首龙形,而被视为灾祸之兆,这就使我们联想到前面提及的“群龙无首”问题。见不到龙首为“吉”,那么,若见到龙首也就不吉,若见到龙之双首则更为不吉。所以,卜辞以“出虹”为灾祸之兆,实与殷代的龙观念有直接关系。
夏商两代“龙”观念的差异的根源何在呢?这可能是与夏商两系文化的不同有关。愚以为这两系文化大致说来,颛顼——夏——周为一系,而帝喾——殷——秦则为另一系。龙观念的区别,是两系文化差异的众多表现之一。关于两系文化的划分及异同问题,范围非常广博,非小文所能论析,这里只是从一个具体问题的角度提出粗浅认识,供专家参考而已。
图版一 《合集》第94片正面,此辞在此甲居中稍偏左从上至下:“壬寅卜,宾贞,若。兹不雨,帝隹兹邑。”在此行右侧,从上至下辞谓:“龓,不若,二月。”“龓”字在居中一行最上部。
图版二 《合集》第94片反面。占辞在正面问辞的背位。从上至下:“王占曰:帝隹兹邑龓”,另行“不若”。按,此片拓本漫漶不清,很难辨认。
图版三 《合集》7861片。此辞为从下往上数第五辞(全版共八条卜辞),辞分三行从左至右上下排列,分别是“隹(惟)兹邑”“龓,不”“若”。
图版四 《合集》第7862片。此版今所见共七辞,所引者见于从下往上数第五辞,左起向右上下读分别是“隹(惟)兹”“邑龓”“不若”。
图版五 《合集》第4654片。最上部所残一字当为“令”,依此类卜辞文例,可补足,卜辞由上至下谓:“……〔帝〕令龓,㞢丑……”
图版六 《合集》第14167片。辞谓“帝……令龓”。(从左向右读)
图版七 《合集》第12878片正面。这条卜辞上残,首行位于右侧,补齐后左侧一行是“(贞:)若。兹不雨,……隹兹……”右侧一行是:“㞢丑于……”
图版八 《合集》12878片反面。由上至下谓“……令龓,㞢丑”。
图版九 《合集》第14153正乙片。自右向左读,辞分五行:“丁卯卜”,“翌戊辰”“帝不令”“雨,戊辰”“允雾”。
图版一〇 《合集》第14153反乙片。“龙”字疑为“龓”的误刻。
图版一一 《合集》第28422片。自左向右读,“叀(惟)廌(荐)龙”“(乍?),又(有)大雨”。
图版一二 《合集》第28420片。自上而下读:“其归(馈)廌(荐)龙”,龙字虽残,但可据补。
(原载《中华文史论丛》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