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老学闲抄

皇帝的诗

我的家乡高邮是个泽国,经常闹水灾。境内有高邮湖,往来旅客,多于湖边泊船,其中不乏骚人墨客,写了一些诗。高邮县政协盂城诗社寄给我一册《珠湖吟集》,是历代写高邮湖的。我翻看了一遍,不外是写湖上风景、水产鱼虾,写旅兴或旅愁,很少涉及人民生活的,大都无甚深意,没有什么分量。看多了有喝了一肚子白开水之感。奇怪的是,写得很有分量的,倒是两位清朝皇帝的诗。一首是康熙的,一首是乾隆的,录如下:

康熙 高邮湖见居民田庐多在水中因询其故恻然念之

淮扬罹水灾,流波常浩浩。

龙舰偶经过,一望类洲岛。

田亩尽沉沦,舍庐半倾倒。

茕茕赤子民,凄凄卧深潦。

对之心惕然,无策施襁褓。

夹岸罗黔首,跽陈进耆老。

咨诹不厌烦,利弊细探讨。

饥寒或有由,良惭奉苍颢。

古人念一夫,何况睹枯槁。

凛凛夜不寐,忧勤悬如

亟图浚治功,极济须及早。

今当复故业,咸令乐怀保。

 乾隆 高邮湖

淮南古泽国,高邮更巨浸。

诸湖率汇兹,万顷波容任。

洒火含阴精,孕珠符祥谶。

堤岸高于屋,居民疑地窨。

嗟我水乡民,生计惟罟罧。

菱芡佐饔飧,舴艋待用赁。

其乐实未见,其艰亦已甚。

乾隆这首诗写得真切沉痛,和刻在许多名胜古迹的御碑上的满篇锦绣珠玑的七言律诗或绝句很不相同。“其乐实未见,其艰亦已甚”,慨乎言之,不啻是在载酒的诗翁的悠然的脑袋上敲了一棒。比较起来,康熙的一首写得更好一些,无雕饰,无典故,明白如话。难得的是民生的疾苦使一位皇帝内心感到惭愧。“凛凛夜不寐,忧勤悬如”虽然用的是成句,但感情是真挚的。这种感情不是装出来的,他没有必要装,装也装不出来。

康熙和乾隆都是有作为的皇帝。他们的几次南巡,背景和目的是什么,我没有考察过,但决不只是游山玩水,领略南方的繁华佳丽(不完全排除这因素)。我想体察民风,俾知朝政之得失,是其缘由之一。他们真是做到了“深入群众”了,尤其是康熙。他们的关心民瘼,最终的目的,当然还是为了维持和巩固其统治。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他们知道,脱离人民,其统治是不牢固的。他们不只是坐在宫里看报告(奏折),要亲自下来走一走。关心民瘼,不只在嘴上说说,要动真感情。因此,我们在两三百年之后读这样的诗,还是很感动。

我希望我们的领导人也能读一点这样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