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忘记:18个日本人的“二战”口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家里突然“多”出来的爸爸

伊东秀子的本职工作是律师,1990年时还当选过日本众议院议员。她有1个姐姐和3个哥哥,家中她最小,也只有她是出生在中国长春,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伊东秀子接受采访

伊东秀子眼里的泪花

1943年,她的母亲怀着她即将临盆,她的父亲再次被派往中国战场,母亲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决要带着孩子们和丈夫一起去中国,好在路上很顺利,她平安地在中国长春出生。说起这段经历,伊东自己也很是庆幸,要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交通不便,医疗落后,更何况是一个孕妇在路上奔波。可能也正是因为兵荒马乱,伊东的母亲才无论如何都想要和丈夫在一起吧。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时秀子两岁,对父亲还没有什么记忆,父亲就被苏联军队带走。对她来说真正见到父亲,已经是13年后的1958年,她和母亲去舞鹤港迎接从中国被释放回日本的父亲,那年她15岁。秀子女士说,15岁以前对父亲的印象就是家中佛龛上摆放的照片,穿着军装的父亲年轻、英俊。可是真见到父亲时,父亲已经56岁,看他步履缓慢地一步步走过来,已经像个老人。这种反差让她很难和父亲立刻熟络起来,甚至连爸爸都叫不出口。

当时家中其他的孩子都在外独立生活,家里平时只有妈妈和她两个人,父亲的归来对她来说是家里突然间多出来一个人,破坏了她和妈妈两个人的和谐空间。不只是秀子,妈妈也觉得压力很大。鹿儿岛出身的男人本来就有大男子主义的传统,秀子的母亲原本也是低眉顺眼的传统日本女人,但是日本战败后,她一个人带着5个孩子千辛万苦回到日本,一个人养家,38岁开始学种田,靠着种田养大了5个孩子。13年这么熬下来,母亲也有了自己的骄傲和自负,所以再面对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也会不适应。

伊东女士说,“父亲从中国回来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家人精神都很紧张,不知道如何相处,父亲被家人排斥、孤立,心里也很难受”。直到秀子因为盲肠炎住院,母亲来陪床,三个人这才有了调整心态的机会。再加上父亲为了给秀子交住院费去亲戚家借钱,回来路上摔骨折……一家人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才重新凝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