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本书以区域创新系统为对象,首先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功能,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规律、演化特征、动力机制、博弈机制、协同机制。再次,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和Open GeoDA回归分析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算。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路径与特征,从全球化视角提出了推动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在梳理区域创新系统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基本特征、类型划分和功能作用,总结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其特点,指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一般经过孕育、成长、成熟、衰落或更新等几个发展阶段,并以改革开放为起点,研究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先后经历了重建阶段(1978—1985)、转型阶段(1986—1994)、完善阶段(1995—2005)、提升阶段(2006年以后),在每个阶段,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然后基于我国国情,根据数据可得性,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阶段判别模型,判别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阶段,为分析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奠定基础。
第二,运用演化理论、自组织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研究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博弈机制、协同机制。①一方面从政府与市场、竞争与合作关系入手,分析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基于全球化视角,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我国本土创新主体海内外研发活动两个层面,分析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②分析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从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博弈入手,研究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机制,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进行验证和均衡分析。③借鉴自组织理论和协同理论,分析创新主体和区域创新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机制,并通过构建模型进行理论分析。
第三,以2003—2016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创新能力为面板数据,结合ArcGIS空间可视化分析和Open GeoDA回归分析,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发现,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差异和集中度随时间演化呈阶梯状下降趋势,但越来越趋向稳定状态;相比于全局或局部莫兰指数实证而言,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处于持续集聚阶段,并不断增强。②不论是否考虑投资、消费、出口和人力资本控制变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估计系数逐渐增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③区域创新能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会随经济结构转型而出现时空演化特征,具有显著递增的促进效应。
第四,基于演化视角,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根据数据可获得性,测算1991年以来我国区域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结果发现:①从2017年看,我国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较低,很多地区研发资源配置都无效,只有7个地区资源配置处于有效状态。②1991—2017年间我国的平均研发总体效率为1.042,研发总效率呈现先递减后上升的趋势。③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创新资源配置平均效率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1991—2017年之间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差距不大。④技术进步率是影响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进步率较低。
第五,在借鉴日本、韩国、芬兰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宏观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选取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和新加坡为微观典型案例区域,通过对比研究,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路径与特征。在国内分别选取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三个典型案例区域,通过对比研究,从微观层面上深入剖析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路径。
第六,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演化规律以及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机制,结合当前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新常态,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提出相关政策措施,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促进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支持我国本土创新主体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构建新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推进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试点和试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财税和金融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激发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不断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区域创新系统,从而推动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