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琪的阅读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 阅读的性质有哪些?

我希望家长们在阅读上不要那么功利,

要避免总是以“有用没用”来衡量书的价值。

简单来说,阅读的性质有四种。

第一种,功能性阅读。看路牌、地图、说明书等都属于功能性阅读。

看说明书属于典型的功能性阅读。如果负责撰写说明书的人语文水平不高,词不达意,那么这个说明书恐怕什么都说明不了,只会让人干瞪眼。当然,因为考虑到有些消费者的语文水平不高,在文字理解上有困难,说明书几乎都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因为直接提供图像比靠文字去建构图像更简单可靠。

除此之外,商业人士就只看经营方面的书,对于其他类别、领域的书籍完全不碰,也属于功能性阅读——阅读就是为了一种特定的目的,希望书本能对工作产生明显的帮助。

热衷阅读成功学的书籍也属于功利性阅读。所谓的“成功学”,贩卖的无非是一种希望,接触这一类书籍本身无可厚非,它们有时确实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但此类书不必多看,没有太大的意义。

第二种,只针对学习的阅读。这种阅读限定、窄化了阅读的意义,读者总希望阅读能够对学习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巴不得有人能够保证他所读的每一本书都能为考试加分。有的家长因为经常听老师说“要让孩子大量阅读”“大量阅读对孩子的学习会有帮助”,而半信半疑地允许孩子接触课外书籍,可内心却总是在犯嘀咕:“小孩子看这些书到底有没有用?”他们太过焦虑,也太过注重阅读的功能性了。

以我的亲身经验,就中文水平来说,大陆的小朋友要比其他地区的孩子们高出很多,原因在于,除了大陆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之外,大陆小朋友的阅读量普遍都很大,除了课内阅读,也包含很多“似乎没什么用”的课外阅读。

可是,语文水平好,不见得就一定能写出更好的作文,我感觉大陆小朋友的作文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通病——比较机械、匠气,缺乏童真和童趣。通过跟他们交谈我发现,并不是他们没有童趣,而是大人总是教条地教作文,喜欢让小朋友们套一些公式,或者鼓励他们写一些言不由衷的套话。这么一来,就算小朋友们语文水平不错,也不易在作文上发挥好。作文如同烹饪,材料是基础,如果没有好材料(包括真情实感),“语文水平好”就像拥有一大堆很棒的工具,却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第三种,消遣性阅读。举一个例子,多年前我在加拿大多伦多欣赏了著名的音乐剧《歌剧魅影》,这是英国音乐剧奇才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杰出作品,问世超过30年,仍然经久不衰。看剧之前我只知道大概的剧情,也知道该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更多的内容就不清楚了,所以之后我赶紧找了原著来看。读过原著再去欣赏音乐剧效果更好,因为阅读是基础,其他的表现形式,诸如音乐剧、舞台剧、芭蕾舞剧等的剧情都是简化的。

原著作者是加斯通·勒鲁,在他28岁那年,巴黎歌剧院发生了大吊灯意外坠落而砸死观众的不幸事件。看到这则报道之后,勒鲁灵光一现,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写了一个充满神秘、浪漫色彩,又带着几许凄凉的故事。这本长篇小说的文学成就一般,如果不是几十年后韦伯“慧眼识珠”,认为它非常适合以音乐剧的形式来呈现,或许世人早就把它遗忘了。欣赏了音乐剧后,转而去读原著小说,想要对故事的细节了解更多,就属于消遣性阅读。

第四种,追求完善自己。这是不带任何功利性的阅读,完全着重精神层面,非常可贵。

我希望家长们在阅读上不要那么功利,要避免总是以“有用没用”来衡量书的价值。比如,一发现孩子看文学书,如童话和小说,就大肆批评说“这些都是假的,读这些书有什么用”!

以国际书展为例。国际书展一般把书分成两大类——虚构类和非虚构类。“虚构类”指的是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基于真实的感触,再发挥创造力,以文学化的方式完成的创作;而“非虚构类”则是指文学以外的所有领域,像医学、社会科学等。虚构类的书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学向来就是陶冶性情的,能够在无形之中启迪智慧,让我们成为有追求的人。很多科学家或宇航员小时候都很喜欢科幻小说,表示通过阅读科幻小说,获得了很多乐趣和启发。科幻小说虽然是虚构的,却很有价值。

如果孩子能够通过阅读,主动思考自己的未来,找到人生的方向,无疑就找到了天天向上的动力。一个人的素养和精神面貌,多半也来自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用,至少不是看完之后立刻就能反映在学习成绩上的书。

精神世界充足,懂得也相信世间有真善美的存在,同时对自己有所要求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学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