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琪的阅读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学龄前为什么是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期?

阅读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助益,

因为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往往就是通过阅读,

在无形之中培养起来的。

学龄前为什么是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问题的关键词就是“习惯”。什么叫作习惯?词典上的解释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长期以来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如果在学龄前没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到孩子稍大一点再来纠正,很可能事倍功半。

人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多半来自长辈,同时,价值观也可能因为后天的学习和思考而改变。在成长中的“自我建设”阶段,我们会质疑父母告诉我们的一些观念,进而思考这些来自上一代的价值观,到底哪些是我所认同、我打心底愿意接受,甚至还想传承下去的,即“家风”,又有哪些是我要拒绝、要摒弃的。

一位男性友人曾对我说,小时候父亲总是对他说:“儿子啊,男子汉大丈夫,将来要志在四方,不要把心留在家里。”他长大后也一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直到结了婚,当他对婚姻生活有了一番体验之后,他越来越不认同父亲的看法,觉得家庭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心当然要留在家里。这就是一个价值观改变的例子。

在成长过程中,青春期往往是价值观最容易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小时候,因为没有行动力,经济也不独立,在客观环境上,孩子只能对父母“言听计从”。在这一时期,父母的形象往往是比较高大的,孩子觉得他们无所不能,权威感十足。可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行动力大大提高,思想上也受到求学和环境的影响,感觉就会大不相同——赫然发现“原来父母只不过是普通人”都还算好的,有的孩子甚至会对父母产生鄙夷之心。

当然,这通常是由于孩子的心智不够成熟、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够全面、对父母过分要求而造成的误解,很多人要等到进入社会,并且为人父母之后,才会迎来能比较客观地看待父母的机会。

想要改变来自上一代的价值观的影响并不容易,一些会对老婆动粗的男人,大多数成长于有家暴的家庭。小时候看到爸爸打妈妈,小男孩经常会因自己太过弱小无法保护妈妈而自责难过,但他在长大以后竟然也对妻子家暴,变成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人。价值观通常是在不知不觉中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被接收的,置身于与以往类似的情境时,那些早就听惯了、习惯了的想法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轻易地被当作借口,将错误的事情合理化,“理不直而气壮”。

同样,想要改变生活习惯也不是易事。因为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仅受长辈的影响,祖祖辈辈的影响更是相当深远。

比如,直到初一我才知道有一种蔬菜叫洋葱。有一天放学后去同学家玩,同学的妈妈留我吃晚饭,我第一次看到洋葱,就好奇地问:“咦,这是什么?”结果他们像看外星人似的看着我说:“这是洋葱呀!你怎么会不认得?”

为什么我会不认得?原因很简单,我妈妈不吃洋葱,而且非常讨厌洋葱,所以我家的餐桌上从来都见不到洋葱。那次经历让我认识到,生活经验不同,确实会让人见识受限。

正是由于个人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总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去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不仅无礼,也毫无道理。

阅读是一种生活习惯。“我其实也不是不爱看书,只是太忙了,没时间啊!”这就是借口,这么说的人只是没有阅读习惯而已。

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没有闲人。不管多忙,他们的生活里都会有书,只要打开书,他们就能很快地静下心,进入书本的世界。阅读习惯就像其他任何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样,几乎都是从小养成的。

讲到这里,我要再次强调一下让孩子在学龄前养成阅读习惯有多重要。首先,功利一点说,阅读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助益,因为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往往就是通过阅读,在无形之中培养起来的。所以,语文学好了,其他学科才可能学得好。其次,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以后,想要在职场上表现出色,一定要不断学习。其实,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阅读。有阅读习惯的人才有能力适应时代的变化,因为阅读不仅会带给他精神上的愉悦,并且会刺激他思考,促使他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同时,通过阅读,他还能随时吸收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不会轻易被时代淘汰。

还有一点也很值得我们注意,即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知识面会比较广泛,常识也比较丰富。世间有很多事情不是非得亲身经历才能了解,通过阅读来增长见识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途径。

台湾地区的小学校园经常会有这样的标语:“终身学习,终身运动,终身省思。”这一教育理念是希望培养身心健康、懂得自我反省的孩子。那怎样才能实现呢?答案就是“终身阅读”!只要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就能永远保持可贵的学习力。有些老人尽管年纪大,但依然洋溢着朝气,原因在于他们都拥有学习的能力;反观那些麻烦的、不好相处的、晚辈避之唯恐不及的老人,几乎都是食古不化、冥顽不灵,没有什么学习能力了。画家吴冠中所说的“所谓代沟,不是指年龄,而是指思想”,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能够让孩子在学龄前这个关键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应该是家长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了。时代变化得太快,再加上个人的局限,再英明的家长,也很难有绝对的把握说自己能够指导孩子一生,只有孩子自己具有学习能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