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期货与期权市场发展情况
(一)近年来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连创历史新高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金融服务业经济三个发展阶段。期货品种上市经历了从农产品期货到金属和能源期货,再到金融期货的发展阶段,以迎合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具体来看,农产品期货的产生以19世纪美国西部地区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为背景;随着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对工业原料逐渐增加的巨大需求,铝和铜期货应运而生;工业经济进入发达阶段,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能源和天然气,能源类期货随即诞生;在后工业经济时代,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相应地,全球金融期货在全部期货交易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5%。总而言之,期货品种由初级产品向高级产品过渡的趋势,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1),而且多数期货品种都有与之匹配的期权工具。
20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政府的作用逐渐减弱,市场的作用不断增强。随着市场体系的重构和风险管理需求的增长,国际期货与期权市场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数据,1985—2008年,国际期货与期权市场成交量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特别是2000—2008年每年增速高达25%。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多德—弗兰克法案》的出台和更为严格的金融监管措施的逐步落实(2),加上欧债危机的爆发,国际期货与期权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2008—2011年的成交规模年均增速降至3.5%。2012年,市场成交规模仅为212亿手,同比下降15.2%。2015年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际期货与期权市场开始企稳回升。2016年,市场成交规模增至252亿手,已经超过2011年250亿手的峰值水平。自2017年以来,市场成交规模连续创历史最高水平,年均增长20%以上。2020年达到468亿手,同比增长35.6%(见图3-1)。
图3-1 2008—2020年国际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变化情况
注:FIA对全球交易场所统计总数不同,造成统计口径不一致,但从全球交易总规模来看,可以忽略不计。
资料来源:美国期货业协会(FIA)。
(二)商品类和创新类交易稳步发展,金融类交易显露复苏迹象
目前,根据合约标的物的不同,国际期货与期权市场的合约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农产品、能源、金属等大宗商品为标的的商品类合约。目前,世界期货市场上正在挂牌交易的商品期货合约中,能源和金属类共占合约总数的90%以上,在量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二是以股票指数、个股、利率、外汇等为标的的金融类合约。三是以碳排放权、天气、海运协议等为标的的创新类合约。
从市场份额来看,金融类期货与期权合约先降后升,商品类先升后降,创新类不断提升。首先看金融类合约,虽然金融类期货与期权合约的成交规模一直保持绝对优势,2016年,交易量为183亿手,较2008年增长15.8%,但是市场占比由89.4%降至72.6%;其次看商品类与创新类合约,商品类与创新类期货和期权合约的成交量增长较快,市场占比稳步提升。2016年,商品类期货与期权合约的成交量为63亿手,较2008年增长247.0%,市场占比由10.3%增至25.0%,成为市场亮点。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创新类期货与期权合约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交易量达6.2亿手,较2008年增加12.5倍,市场占比由0.3%增至2.5%(见图3-2)。
进一步分析,金融类期货与期权市场份额显著下降,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2年欧债危机相继爆发,多国股市低迷不振,占其70%以上份额的股票类期货与期权产品(主要是个股和股票指数类)的交易量大幅度下降。与之相比,商品类期权合约交易规模受危机影响较小,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由2008年的1.5亿手增至2017年的2.7亿手,增幅高达80%。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个股和股票指数期权在期权市场的占比达80%以上,这也使得国际市场上期货与期权的市场比例结构发生了改变。2008—2016年,期货交易量从82亿手上升至159亿手,市场份额由最低时的46%上升至63%;相比之下,期权交易量一直在100万手左右波动,市场份额从54%下降至37%。
2020年,随着国际期权市场交易的温和复苏,金融类市场规模增至372亿手,较2016年增长103.3%,市场占比回升至79.6%;商品类市场规模达81亿手,同比增长28.6%,市场占比降至17.3%。创新类市场规模达14.5亿手,同比增长133.9%,市场占比继续增至3.1%(见图3-2)。总的来看,国际期货的市场份额降至2020年的54.6%,而期权回升至45.4%。
图3-2 2008—2020年国际期货市场各类别市场变化情况
注:金融类期货主要包括股票指数、个股、利率、外汇等期货品种;商品类期货主要包括农产品、能源、贵金属、工业金属等期货品种。
资料来源:FIA。
(三)北美、亚太和其他地区市场形成“三足鼎立”态势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期货与期权市场开始于美国(3)。多年来,北美市场始终保持先发优势,2014年之前一直主导全球市场。近几年来,受金融危机和监管趋严的影响,北美地区的期货与期权市场增长速度放缓,市场份额显著下降。2020年,北美地区市场规模为129亿手,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7.5%,与2008年39.6%的市场份额相比下降了12.1个百分点,居全球市场第二位。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亚太地区各国越来越重视衍生品市场建设,特别是中国、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等国期货与期权市场的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2015年,亚太地区的市场规模一度达到97亿手,市场占比39.1%,超越北美地区。然而,由于2016年印度市场规模下降25%,2017年继续微降0.2%,接着是2017年中国市场规模下降26%,导致亚太地区的期货与期权市场规模连续下降。2017年,亚太地区市场规模为88亿手,同比下降4.0%;市场份额为35.0%,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排位降至全球市场第二。2018年之后,亚太地区市场连续快速增长,2019年、2020年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45亿手、201亿手,同比分别增长29.6%和38.9%;2020年,市场占比已经达到43.1%,高于北美市场15.6个百分点,再次居全球市场首位。
欧洲、拉美及其他地区的期货与期权市场份额相对较小,2020年的成交规模分别达56亿手、64亿手和17亿手,同比分别增长11.3%、56.9% 和194.5%。虽然这三个市场的交易规模在增加,但是欧洲地区因增速慢,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从2008年的23.6%降至2020年的12.0%;拉美和其他地区市场规模增长较快,市场份额也持续上升,分别从2008年的4.8% 和0%上升至2020年的13.8%和3.7%(见图3-3)。
图3-3 2008—2020年国际期货市场各区域交易规模情况
注:FIA对全球交易场所统计总数不同,造成统计口径不一致,但从全球交易总规模来看,可以忽略不计。
资料来源:美国期货业协会(FIA)。
(四)全球性品种和区域性品种并存
目前,世界上既有具备一定共性的全球性品种,也有需求仅局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性品种。全球性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可可等农产品,金、银、铜、铝等金属期货,原油、天然气、燃料油等能源类期货。由于世界范围内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区域性期货与期权品种也很丰富。但是,因区域性品种市场相对狭小,成功的品种较少。例如,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豆类(如胍尔豆、鹰嘴豆、豌豆、黑吉豆等)和香料(如黑胡椒、小豆蔻、姜、姜黄、辣椒、芫荽、肉豆蔻等)生产国,依托其产销大国的比较优势,推出多个区域性期货品种,上市之初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表现。2011年,印度的胍尔豆籽(胶)(Guar Seed/Gum)交易量分别累计达到922万手和157万手,鹰嘴豆(Chana)791万手,芥菜籽(Mustardseed)352万手,薄荷油(Mentha Oil)119万手,姜黄(Turmeric)50万手,黑吉豆(Urad)19万手。到2020年,胍尔豆籽(胶)交易量已经分别降至157万手和84万手,鹰嘴豆(Chana)153手;其他三种区域性期货品种已经全部退市。
(五)亚太地区合约规模普遍小于欧美
鉴于欧美与亚太之间在现货市场发达程度和投资者结构方面的差异,亚太地区合约规模相对欧美等国较小,如印度农产品主流合约规模是每手10吨,日本的玉米、大豆每手是10~50吨,红小豆、大米每手仅为1.2~6吨;印度的原油期货是每手100桶;新加坡及印度的铜、锌、铝等金属是每手1~5吨。而在美国,谷物期货的合约规模多为每手5000蒲式耳,折合每手136吨;原油每手为1000桶,是亚太地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在欧洲,农产品的合约规模一般为每手50~100吨,持平或大于亚太地区;铜、锌、铝等金属合约规模一般为每手20~25吨,达到亚太地区的4倍以上水平。
(六)以实物交割为主,辅之以现金交割
实物交割随期货市场的产生而产生,目前仍然是商品期货最主要的交割方式。现金交割自1981年首次被应用于金融期货后,现在是金融期货的主要交割方式。由于交割成本低,国际上一些商品期货,如畜产品、乳制品、谷物等逐渐采用了这一交割方式,美国采用现金交割的商品期货就达30种之多,欧洲采用现金交割的以农产品期货为主。由于亚太地区市场的金融期货市场发展落后于欧美,仅有几个品种采用这一交割方式,而且主要集中在金融衍生品期货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新加坡的铜、铝、锌,韩国的迷你金和生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