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基本问题探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资本论》中的生产方式内涵辨析及重要意义

与《资本论》研究对象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马克思提出并且在《资本论》中大量使用的概念,R.杰索普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关于生产方式的词条中指出,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和范围现在仍有争议。[英]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525.《资本论》中在不同的地方讨论不同问题时出现过大量的“生产方式”一词,从中确实可以看出其含义有所区别,由此引起对生产方式概念理解的争论。讨论生产方式含义,应该回到《资本论》中,回顾马克思的论述,去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的含义。从《资本论》中关于生产方式的说明和使用看,概括起来应该有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与只涉及社会生产力的生产方式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社会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统一,这是广义的生产方式,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角度看,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第二个层次是生产方式,这是和社会生产力相关的概念,即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社会生产采取的具体方式,这是狭义的生产方式。

(一)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

我们在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问题的讨论中已经表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关于社会生产方式,是从社会形态演进角度而言的。马克思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在古亚细亚的、古代的等等生产方式下,……这些古老的社会生产机体比资产阶级的社会生产机体简单明了得多,……它们存在的条件是:劳动生产力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狭隘的。这种实际的狭隘性,观念地反映在古代的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中。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7.社会形态的演进即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是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论生产的社会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是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德]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与这个物质基础相适应,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生产过程中形成特定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关系,亦即社会生产关系。只要有人们的共同活动,就会形成社会生产力并且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联系,这种物质利益联系就是社会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中间不再需要联系它们的纽带,它们共同形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的统一体,是它们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的体现。

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关系紧密相连。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个既定的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既定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的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94.马克思的这段论述阐述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第一,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第二,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第三,在每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都存在一个与以社会生产力为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的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是物质基础,是决定其他两个方面的因素,社会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不是前者决定后者,而是相互适应,意在强调社会生产关系要与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第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是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既定的生产关系也才能存在。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社会生产关系具有历史和暂时的性质。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关的生产力,即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说:“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在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商品生产已经占统治地位,生产要素全部成为商品,资本已经统治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马克思以英国为例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社会生产力(机器大工业)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经济科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并且从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所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要完成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和经济运动规律,必须从对社会生产力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统一及对立运动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系统研究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概括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性的性质。这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己也只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在商品中,特别是在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中,已经包含着作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的社会生产规定的物化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的主体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本质上是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生产资本。……资本主义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生产方式,这是劳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不过,这种劳动社会生产力是作为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的独立力量而发展的,并因而直接与工人本身的发展相对立。……在这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只是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由于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这样的前提——也就是说,只是由于这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采取这种独特的社会形式——,价值(产品)的一部分才表现为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才表现为利润(地租),表现为资本家的赢利,表现为可供支配的、归他所有的追加的财富。”[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95-998.马克思本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性质和特征的概括足以说明,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统一。这段论述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基本内容的总结,充分表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包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与它相应的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

(二)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采取的具体方式

在《资本论》中,许多地方使用生产方式时认为其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采取的具体方式或方法,比如,社会生产是采取手工业生产方式还是采取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在《资本论》第1卷中,用了1/5将近200页的篇幅“考察相对剩余价值的各种特殊的生产方法”[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3.,马克思把这些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特殊的生产方法都称为生产方式。马克思说:“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场合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同一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0-371.可见,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力发挥作用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或者“生产方法”,在这些场合使用“生产方式”一词时,从来不在前面加“资本主义”一词,这里使用生产方式只是在讨论生产力发挥作用的形式,并不包含生产关系,是有别于社会生产方式内涵的只涉及社会生产力的概念。另外,生产方式还可以称为劳动方式,马克思说:“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例如,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除了同一资本同时雇佣的工人人数较多而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4.但是,“即使劳动方式不变,同时使用人数较多的工人,也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容纳许多人做工的厂房、储藏原料等的仓库、供许多人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的容器、工具、器具等,总之,一部分生产资料,现在是在劳动过程中共同消费的”[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6-377.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讨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生产方式即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它们变革的起点是不同的。马克思说:“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化为机器,或者说,机器和手工业工具有什么区别。”[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7.从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向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变革,关键的变革是劳动资料从手工操作的工具转变为动力推动的工具——机器,当“机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推翻这个最初是现成地遇到的、后来又在其旧形式中进一步发展了的基础本身,建立起与它自身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基础”[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9.,这种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挥作用的具体方式的变革,是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因此,在历史上把它称为工业革命。“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手段的革命成为必要。……因此撇开已经完全发生变革的帆船制造业不说,交通运输业是逐渐靠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和电报的体系而适应了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1.。“一旦工厂制度达到一定的广度和一定的成熟度,特别是一旦它自己的技术基础即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一旦煤和铁的采掘、金属加工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发生革命,总之,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性,一种突然地跳跃式扩展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18-519.而“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涉及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致各自生产一种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一个总过程的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工业部门。因此,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二者又使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革命”[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0.

由此可见,关于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的具体方式,具体内容包括技术基础、生产的规模、分工的形式和生产的组织形式等。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采取的具体形式是最具革命性和变动性的,这是因为,技术是生产方式的基础,特别是,“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60.,这种技术基础的革命性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最重要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生产力在任何社会形态下的基本构成要素都是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是,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要素的发展变化会采取不同的表现方式或方法,即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以生产的方式特别是它的劳动工具使用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是手工还是机器生产,是人操作机器生产还是智能机器生产。所以不存在另一个和生产力范畴不同的生产方式,并由这个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不存在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此观点参见吴易风.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更不可能存在由此规定的研究对象。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逻辑,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二者结合形成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比如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发展的事实表明,虽然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机器使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是,其生产关系的本质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革,只是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了。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重点是研究其生产关系。因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参见[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96.。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进而成为可变资本,生产资料成为不变资本,资本生产的目的是追逐最大剩余价值,发展生产力是资本获得最大剩余价值的手段,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就必然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产生矛盾,形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且日益尖锐化,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结果是周期性地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通过经济衰退、减缓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削足适履,缓解基本矛盾。所以《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是研究必须要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推动其发展的手段——生产力。《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必然是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一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三)辨析生产方式内涵的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对于生产方式有不同的解释和用法,但是他更加强调和突出的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社会生产方式,并把它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如上所述,作为研究对象,必须要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所采取的不同的具体的生产方式或者方法,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不同的社会形态以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为物质基础,不研究与生产力相关的生产方式或者方法的发展变化,如何说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但是,生产力不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当然,其研究对象也不只是生产关系,虽然表现和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是生产关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存在离开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离开生产关系单独发展的生产力,二者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这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个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发展,使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运动。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分析,建立起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基本规律。从之前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到,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生产方式的不同理解。辨析清楚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概念的界定,理解其含义的不同层次,对于我们认识《资本论》或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具有重要意义,而明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于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且进一步地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资本论》的研究表明,在研究对象上,不能只研究生产关系,如果只研究生产关系,则无法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为什么产生、为什么会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再到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样不同的发展阶段、为什么资本主义无法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趋势;无法说明社会主义为什么会有分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初级发展阶段;无法说明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共产主义。当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不是把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资本论》的研究内容已经充分表明了这一点,比如,在揭示剩余价值规律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变化即生产方式变化的研究,是把其作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各种特殊的生产方法来研究的,而所有这些生产方法都只是手段,目的是揭示出,在工作日被限定条件下,资本用什么手段来实现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目的。在这个问题上,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是高度统一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理论贡献之一,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这个理论贡献的基础,是联系生产力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典范,并且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还特别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生产力必然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为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服务,这也正是《资本论》用大量篇幅研究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目的。联系相关的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是把社会当作有机体去研究所必需的,只有以此为研究对象,才能实现《资本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

其次,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给工人带来的灾难时说:“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这里所说的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是指属于奴隶的、封建的社会的人力和手工形式的生产方式,其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以人身依附为前提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们和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关系一起共同构成的陈旧的社会有机体虽然大部分已经死亡,但是,残余不会随着社会形态的变更立即消失,仍然还会在新社会形态的夹缝中生存,并给新的社会有机体带来影响。因此,虽然新的社会形态产生了,但是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完全代替旧的社会生产方式仍然是一个“死人抓住活人”的“受苦”过程,要想消除这些苟延残喘的关系,需要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进行现代生产方式的技术革命,需要生产关系的相应改革,需要上层建筑的服务来使新的社会有机体日益强壮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再次,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来都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方式,而在既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力所采取的作用方式(生产方式)必然受既定生产关系的影响。马克思强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无论是分工协作、科学技术还是自然力所产生的生产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参见[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7,417,444,589,699,70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24,997.,提高生产力的成果由资本占有。资本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包含在劳动工具中的由劳动者发明创造的技术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通过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劳动者的“劳动生产条件,也就是他的生产方式,从而劳动过程本身,必须发生革命……它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6.,那些“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他个别地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场合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0.。所以资本要不断通过技术变革采取新的生产方式,以不断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技术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为资本获取剩余价值服务。“工场手工业分工的一个产物,就是物质生产过程的智力作为他人的财产和统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这个分离过程在简单协作中开始,在工场手工业中得到发展,在大工业中完成。在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科学为资本服务。”[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18.应当注意的是,马克思所说的大工业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沿着马克思的研究轨迹可见,马克思认为,在一般商品经济条件下,科学、知识、技能主要由劳动力拥有,体现为劳动者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机器中,而机器作为物质资本归资本家所有,结果是: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力,并为资本服务。因此,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可以看到,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力,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物。原本是劳动者的复杂劳动发明创造了科学技术并把它们体现在机器的不断创新改良中,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科学和劳动相分离,使科学作为一种归属于资本的独立的生产力。所以只是简单地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把科学技术看作独立的生产力,是一种见物不见人、以资本为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我们在说科学是生产力时,应当摒弃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以劳动者为本,要十分重视对高知识含量的劳动者的培养,重视他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和利益,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推动科技进步。

最后,联系相关的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可以使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形态判别标准。正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并且生产关系必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马克思从社会有机体的角度指出:“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种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本身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远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如管、桶、篮、罐等,其总和一般可称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0.生产工具是劳动者智力的物化,它不仅标志着人类劳动的发展程度,而且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力又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所规定的生产目的的引领下发挥作用的,生产工具发展水平又可以体现经济的社会形态,劳动工具成了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成为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马克思说:“尽管直到现在,历史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即对整个社会生活从而整个实现历史的基础,了解得很少,但是,人们至少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所谓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把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1注释(5a).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史前史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的历史阶段。考古发现,石器时代是原始共同体社会形态,青铜器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形态,铁器时代是封建制社会形态。在现代社会,在资本主义初期,从许多工人在一起的简单的分工协作劳动逐渐发展为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这时,“劳动工具的分化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是工场手工业的特征,……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这样,工场手工业时期也就同时创造了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96.。把各种铁器的手工工具按照各自的分工功能组合起来,以非人工的力为动力,产生了机器。“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这样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具有什么形态。”[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2.在机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风力、水力、马力等这些自然力都做过动力,之后发明了蒸汽机,蒸汽逐渐代替自然力成为推动机器运动的动力,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瓦特发明的第二种蒸汽机。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这个伟大的发明:“直到瓦特发明了第二种蒸汽机,即所谓双向蒸汽机后,才找到了一种原动机,它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它的能力完全受人控制,它可以移动,同时它本身又是推动的一种手段;这种原动机是在城市使用的,不像水车那样是在农村使用的,它可以使市场集中在城市,不像水车那样使生产分散在农村,它在工艺上可得到普遍的应用,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1851年,他的后继者,博尔顿—瓦特公司,在伦敦工业展览会上展出了远洋轮船用的最大的蒸汽机。”[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4.而“大工业必须掌握它特有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机器。这样,大工业才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才得以自立”[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1.。与生产力的技术基础相适应,“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4.。进一步看,劳动工具是生产力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体现生产力的水平、能力和时代特征,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因此,“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德]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比如,在封建社会时期,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以劳动者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方式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以出卖劳动力商品的方式作为雇佣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前者以古老的小生产的使用手工劳动工具的生产方式为标志,后者以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为标志,所以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以什么方式方法结合,取决于以劳动工具为标志的生产方式发展到什么水平,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的劳动者集中在工厂中进行生产,需要大量的生产资料集中在一起使用,需要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供应。这时,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通过资本原始积累,使大量的劳动者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人,劳动者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生产;使大量的生产资料集中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必须通过购买劳动力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这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特殊的结合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这个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在这个制度下,劳动者必须要以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方式与生产资料结合,而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则不是,可见,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特殊结合方式和方法决定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必然也是社会经济时期的区分标志。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特殊结合方式与方法又决定了劳动者为生产资料所有者提供的剩余劳动的形式不同,因此,“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