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银行的资产业务
2.1 资产业务概述
资产业务是真正帮助银行赚钱的业务条线。银行通过网点服务客户获得的各种负债,最终必须通过配置到不同类别的资产中,进而获得利息收入。
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从最朴素的想法来讲,人们肯定会认为配置的资产收益率越高越好。因为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意味着息差越大,息差越大,也就意味着用同样的钱赚的利息越多。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银行通常不会碰那些收益率很高的资产,比如个人高利贷、企业高利率拆借等,里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收益率很高的资产往往风险也很大。在经济领域,人们经常说起的一个常识就是“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越高的资产往往最终违约的风险也越大。一旦违约,银行不仅拿不到利息,还可能亏损本金。
由于银行本身是高杠杆经营的企业,银行配置在资产上的资金绝大部分不是银行自有的,而是银行从社会上吸取的。一旦资产违约,损失本金,只要不破产,银行就只能自己吸收这部分损失。所以,通常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
久期与期限错配
除了收益率以外,银行还需要考虑的是资产的久期问题。通常来讲,久期越长的资产收益率越高。但是,如果银行把资产全部配置了长久期资产,那么就要面临两种风险:第一,流动性风险。由于银行配置的资产通常是无法提前赎回的,而银行的负债,特别是存款之类的负债,储户是可以提前赎回的,如果资产端久期过长,那么负债流出产生的资金缺口就有可能无法弥补。银行最大的风险就是流动性缺口引发的挤兑风险,各国金融史上都有大量因为挤兑而破产的银行。第二,期限错配引发的利率风险。假设银行配置的资产久期过长,如果在资产到期前市场利率出现大幅度飙升,而银行又没有长久期的负债和资产匹配,这时就会形成期限错配。银行不得不在利率极高时借入高息负债去匹配未到期资产,从而使利差大幅收缩。这个问题,在2017年的兴业银行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从金融的角度看,银行本身就是在依靠一定程度的期限错配挣钱。如果每一笔负债和资产的久期都完全对等,那么银行是没有什么息差可赚的。银行之所以能够将息差维持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存款中有大量的活期和短期存款。银行的财报显示,多数银行的存款中有超过40%是活期存款,真正5年期以上的存款占比不足5%。而银行的资产配置中有接近一半是长期资产(超过5年),银行就是通过借短配长来产生超额的收益。所以综合来看,银行既要保持一定的期限错配以获得利润,但是又不能把期限错配做得太过分,造成过高风险。
通过前面两段的分析,读者不难发现,银行的经营其实充满了中庸的思想。资产配置要兼顾收益、风险和流动性,优秀的银行总是在多个相互制约的条件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银行的资产配置
按照银行的资产分类,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方向包括:贷款、投资、存放央行、存放同业或其他金融机构、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资产、现金、贵金属、商誉、其他资产等。前面的五项产生利息收入,所以被统一划归为生息资产;而后四项本身不产生利息收入,不属于生息资产。
从银行经营的角度看,不生息的资产越少越好。现金、贵金属和其他资产,多数是维持生产必不可少的资产,但是最好是把这些资产维持在较低的比例。商誉的多少取决于银行并购的金额和并购支付的溢价,这一项需要投资者详细分析并购的利弊。这部分内容超出了本书要讨论的范围,就不再细究了。
对于生息资产,存放央行主要是由存款准备金率决定的,属于被动型资产,后面不再讨论。同业存放和拆出等同业资产在第一章“同业负债”中已经讨论过,本章也不再过多涉及。剩下的贷款、投资会作为后面讨论的重点。请注意,本章会把信用卡作为单独的一小节加以讨论,这是因为从银行的业务条线看,信用卡业务往往是相对独立的盈亏核算部门,而且信用卡业务也有很多与贷款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