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70年:宁夏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宁夏70年来的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宁夏地区经济发展在历经艰难曲折、重重磨难之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同年12月23日成立宁夏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后在1958年10月25日正式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截至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已有60年历史。宁夏是一个以回族少数民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包括满族、蒙古族、苗族、壮族等34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地区。2018年末,全区总人口688.11万人(占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亿人的4.93‰),其中回族人口247.7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6%(3)。宁夏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全区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内陆西北,周边与内蒙古、甘肃、陕西交界。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为6.64万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其地形分为三大板块:一是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素有“塞上江南”“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美誉;二是中部干旱带,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土地贫瘠,生存条件较差;三是南部山区,丘陵沟壑林立,部分地域阴湿高寒,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夏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集区,见证着一个民族自治地区的成长与壮大,也见证着民族自治地区的经济发展曲折道路。回顾宁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沿革,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大致经历了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10年过渡期,在这段时期宁夏地区经济从发展滞后到逐渐好转,但工业体系仍未建立,农业发展缓慢,个体经济单一,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第二个阶段,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在这段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渐渐有了起色,工业体系基本建立,但城市发展仍然缓慢;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至今,这段时期宁夏经济有了较大的改变,工业体系得到全面发展,并通过转型升级成为先导工业体系,同时配合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如旅游业、农产品、民族特色产业等,使宁夏的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下面就上述3个阶段阐述宁夏70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1.1 1949—1958年宁夏经济发展简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10年时间,又称为宁夏的10年过渡期。虽然1949年宁夏全境得以解放,但在这一时期,由于长期受到国民党统治和军阀割据的影响,宁夏商品经济非常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不全,整体发展水平极为落后,加之地理环境偏僻,道路交通不便,人民生活状态较为艰难。归纳起来,宁夏地区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其经济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官僚资本垄断导致整体经济衰落。20世纪40年代以前,宁夏民间还存有一些小作坊、小煤场以及民间零星贸易。但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抗日战争影响,一些规模极小的工厂也倒闭了,经济发展萎靡,民族工商业呈现衰败景象。

第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结构单一、水平低下。1949年全区社会生产总值只有1.3亿元,且以农业为主,工业仅占10%,为1214万元(4)

第三,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相关资料显示,宁夏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都相当落后,人口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素质低下,失业率较高。

第四,因新生产关系替代了旧生产关系,经济绩效逐步改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全国实行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宁夏地区也开始发展各行业国营企业,从而使宁夏经济得到了一定改善。如当时的措施有: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经济制度,调整公私工商关系等。在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后,宁夏地区经济走上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例如,土地改革中,宁夏根据自身的特点实行从减租减息开始的土改方案,与此同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使人民生活质量和温饱得到了改善。据统计,到1952年时,宁夏农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如果以1949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为基数,到1952年已经达到144.6%(5)。同时,农业税也从1949年的13.3%减少到1952年的9.3%,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宁夏在10年过渡时期,正值全国基本工业体系的建设时期,因此当时衡量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比重。1952年,宁夏地区的该指标仅为3.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23%(6),可见当时宁夏的工业发展水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时宁夏的主要工业是发电、煤炭、印刷、陶瓷等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在面临经济全面落后的情况下,宁夏贯彻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总路线,实行“三大改造”,即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宁夏地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也基本确立。

1.1.2 1958—1978年宁夏经济发展简况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宁夏经济发展总体较慢。具体而言,该时期宁夏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和成就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2.1 地区生产总值在波折中攀升

根据宁夏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从1952年到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总体趋势虽然在不断攀升,但中间某些年份也呈现波折,具体见图1-1和表1-1。另外,从图1-1中还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变化:

图1-1 1952—1977年宁夏各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宁夏统计年鉴》。

第一,在三次产业结构中,1970年以前一直呈现第一产业比重最大,而第二产业比重由小变大,第三产业比重则由大变小;1970年开始,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转变为“二一三”的大小顺序。

第二,第一产业相对第二、第三产业来说,生产总值增加缓慢,增长速度也最低。1952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43亿元,到1977年,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才达2.93亿元,为24年前的2倍;而第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增长幅度也较高,分别由1952年的0.08亿元、0.22亿元攀升到1977年的6.25亿元、2.95亿元,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第二产业1977年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78倍,第三产业1977年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13.4倍。可见,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一产业。

第三,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在某些年份出现波折。一是1961—1963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特别是1963年下降尤为显著;二是1967—1968年也呈下降趋势;三是1975—1976年仍然呈下降趋势。由于以上几个时段的地区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因此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在1952—1977年总体呈现波折变化。

如果从GDP、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分析,也能看出宁夏经济发展在此期间的波动。改革开放前,宁夏地区经济发展由于受各种因素限制,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较低,有些年份甚至还出现负增长(见表1-1)。

表1-1 1953—1977年宁夏地区GDP、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 %

数据来源:根据《宁夏统计年鉴》计算。

从表1-1得知,1953年宁夏地区的GDP增长率为-2.89%,表明宁夏在此时期经济不增反减。1954—1960年GDP有小幅上升,虽然在1959年呈现32.52%的较高增长率,但主要是因为1958年GDP基数较小,只有3.29亿元。1961年,GDP又出现负增长,这主要是受当时“大跃进”政策影响,经济发展出现倒退。1962—1977年,其GDP的增长率在负和正之间交替变化。1953—1977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9.46%。总体来说,在1953—1977年的24年中,宁夏经济发展速度缓慢,GDP增长幅度较低,且波动较大。

1953—1977年,宁夏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也是在负增长和正增长之间交替变化。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5.15%,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26.27%。可见,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在此期间远超第一产业。

1.1.2.2 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初期,虽然宁夏农业发展水平还很低下,但却初步建立起了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总体而言,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发展在此期间掀起了两段高潮,从而使产业结构得以逐步优化和提高。

工业发展的第一段高潮(1958—1960年)。在这一时期,宁夏的煤炭、机械、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煤炭工业成为当时宁夏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到1960年宁夏原煤产量已经高达305万吨,是1958年的9倍。煤炭工业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截至1960年,工业企业数目从1958年的310个增加到783个,增长了1.5倍;工业总产值从1958年的4217万元增加到20267万元,增长了3.8倍,且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7)。虽然在此期间,宁夏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提高,但相较而言,工业发展速度更快。

工业发展的第二段高潮(1965—1970年)。在这一时期,国家通过“三线建设”工程壮大新中国的工业体系,自然也为宁夏工业提供了第二次大发展的机会。宁夏掀起了援建、迁建大热潮。在这5年间,有数十家企业迁建,包括拖拉机配件厂、机床厂、仪器厂、起重机厂、津钢、钛钢、仪表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等。通过援建、迁建运动,宁夏地区机械制造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并基本奠定了宁夏现代工业体系雏形。

1.1.3 1978年至今宁夏经济发展简况

1.1.3.1 发展规划的调整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并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题,提出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措施,这意味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在新“八字方针”指引下,宁夏地区经济发展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宁夏在1974年编写的“十年规划”即《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1976—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基础上,根据国家新“八字方针”对宁夏“十年规划”的内容也进行了适当修改和补充,具体内容见表1-2。

表1-2 宁夏“十年规划”(1976—1985年)的主要内容

数据来源:根据宁夏统计局相关资料整理。

可见,宁夏针对其原来的“十年规划”,按照“八字方针”要求修改规划,其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第一,努力争取农业持续增产,加强轻工业原料基地建设。

第二,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使轻纺工业实现较大增长。

第三,工业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力,在整顿和改组现有企业的基础上,推进技术革新和改造,加强和改造经营管理模式,增加适销对路的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效果。

第四,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经济,尽可能为城乡青年就业提供条件。

第五,进一步改善市场供应、平衡供求,保持基本物价稳定。

第六,基本建设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骨头”与“肉”的关系。

第七,加强财政金融工作,增收节支,巩固和扩大经济效果。

第八,重视智力开发,加快对专业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第九,搞好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速度。

第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温饱问题。

1.1.3.2 确定分阶段发展内容

宁夏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对国民经济发展制定了分阶段发展内容,具体各阶段发展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1978—1985年):调整农村政策,维护集体经济所有权和自主权;调整工业内部比例关系,着重促进轻工业发展;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调整过高的积累率;发展个体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第二阶段(1986—1995年):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培养各行业专业人才;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外资积极建设发展企业;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第三阶段(1996年至今):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科教兴宁战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1.3.3 经济发展速度稳步上升

宁夏地区在改革开放后,GDP增长率、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见图1-2)。宁夏地区的GDP由1978年的13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3443.56亿元,上升了近264倍;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06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250.6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580.57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06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612亿元。并且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涨幅远超过第一产业的涨幅,说明该地区经济在逐步转型。宁夏地区在2007年时GDP已经达到889.2亿元,而在2008年时GDP突破千亿元大关,在突破千亿元后,宁夏地区的生产总值呈现出一种线性上升的趋势(见图1-3)。从图1-3还可以看出,2008—2018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以近似一条直线的速度攀升,截至2018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05.18亿元。

图1-2 1979—2017年宁夏GDP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宁夏统计年鉴》。

图1-3 2008—2018年宁夏GDP变化散点图

资料来源:根据《宁夏统计年鉴》绘制。

改革开放后,宁夏经济从改革开放前的各产业间不协调发展到不断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通过逐渐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调动各行各业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与生态环境等全方面发展,使得改革开放后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快速提升(见表1-3)。

表1-3 1978—2017年宁夏地区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 %

续表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宁夏统计年鉴》计算。

由表1-3可以看出,宁夏地区的GDP增长率在改革开放后都保持正增长,其中1982年的GDP增长率为4.59%,1994年的GDP增长率为30.40%,其余年份都在这个范围内震荡增长。总的来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3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3443.56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平均年增长率为15.37%,其增速较快。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也基本呈现正增长的情况,但也有少数年份出现负增长。如1981年,第一产业增长率为-25.07%,第二产业增长率为-4.13%。从改革开放至今,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3.0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5.26%,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略快于第一产业。

1.1.3.4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优势产业贡献突出

由图1-2可见,在改革开放后,宁夏地区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第一产业,其增长速度于1984年超过第一产业,并且以较高的稳定增长速度超过第一产业。1984年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为20.2%,而第一产业的增速为18.13%。1984年后,第一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1.65%,远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17.24%)。直到2017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50.62亿元,而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已经达1580.57亿元。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也逐步优化,各产业均以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引领产业内部结构改造。如在宁夏工业产业中,煤炭、能源产业为优势和支柱产业,因此煤炭和能源产业发展尤为迅速。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不断发掘煤炭矿产等资源,加快建设以煤炭能源消耗为主的城市工业化体系建设。1978—2008年,宁夏能源生产总量从1978年的806.4万吨标准煤攀升到2008年的3181.7万吨标准煤(如图1-4所示),图中还显示煤炭占宁夏总能源生产量的80%~90%,甚至有些年份还更多。因此,煤炭生产总量也从1978年的713.66万吨标准煤攀升到2008年的3140.36万吨标准煤。2009—2013年能源生产总量依然有较大幅度的升高(见图1-5),2013—2017年能源生产总量有小幅度的减少。

图1-4 1978—2008年宁夏能源生产总量

资料来源:《宁夏统计年鉴》。

图1-5 2009—2017年宁夏能源生产总量

资料来源:《宁夏统计年鉴》。

与此同时,宁夏地区工业企业数量也在波折中不断攀升(见图1-6),其中特别明显的变化出现在1958—2000年。1958年,由于当时全国大炼钢铁,企业数量急剧攀升,随后由于运动的不可持续,企业数量陡然减少;2000年,主要是由于我国在1998年解决债务问题需要重组国有企业,因此宁夏地区工业数目出现急剧下降。

图1-6 1949—2017年宁夏工业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宁夏统计年鉴》。

在第二产业中,除煤炭、能源等优势产业外,纺织工业也是宁夏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宁夏以羊绒产业为主的纺织工业不断扩大,以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的产出形式进行发展,同时宁夏地区积极承接东部省市先进纺织产业转移,加快本地的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宁夏回族自治区2015年出台《自治区纺织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纺织工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到2020年,全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将超过600亿元,是2013年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倍。《规划》确定,到2020年,全区纺织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30亿~68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540亿~580亿元,并形成以羊绒、亚麻、棉(毛)纺、产业用纺织品、服装制造、化纤以及特种纤维共同发展的格局,建成以科技和品牌为引领,以民族服饰创意文化为特色的先进现代纺织产业体系。通过重点打造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灵武园区、贺兰园区,以及以恒丰纺织为代表的吴忠市利通区毛纺织产业园区3个重要增长极,大力发展同心、中宁两个特色园区等措施来加快自治区纺织工业转型升级。

在第一产业中,宁夏地区肥沃的土壤盛产优质水稻、小麦等粮食,牛羊肉质量优良、营养丰富。宁夏枸杞以极高的滋补及药用等功效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已成为宁夏最负盛名的特色优势产业。

在第三产业中,宁夏还具有别具一格的沙漠旅游、历史遗迹、回乡文化等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目前已形成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六盘山、青铜峡、金水六大旅游景区共98个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开发的旅游项目丰富多彩,如黄河漂流、沙漠探险、沙湖观鸟、西夏访古、徒步长城、生态农业旅游、回乡风情等。这些均为宁夏发展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旅游精品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