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藉之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孤独

孤独的渗透

教我们重新思量自身。

孤独是孑然而立的一个词,即使被用于向他人诉说,仍然带着简朴、独自的美。当我们准备“孤独一人”迈向某个深处或面对迫在眼下的威胁时,都能感受到它。它包含着被抛弃的回味。“孤独”一词总让人联想到奇异的终局。尤其当欢聚犹在心中回响,“曲终人散”之后,孤独开始定义和生成自己不可逃避的世界。花时间独处的第一步,是承认我们有多害怕孤独。

独处是一项艰难的修炼。感受一种美丽而困难的孤独,是我们步入沉思、拥抱未知的基础。孤独首先让我们体会到的,常常是阻隔、悲伤和被抛弃。发现自己孤身一人或必须独自面对,是一种无处不在、可怕而持久的可能性,我们常常下意识地为此感到深深的恐惧。

无论多长时间的独处,都会让人卸去外衣。孤独时,我们栖于自身的方式和与人相处时并不相同。孤独时,我们作为一个问句而非肯定句活在身体里。

孤独的渗透教我们重新思量自身。一开始,我们对自己不耐烦,厌倦旧故事的重复;然后慢慢地,一小时一小时过去,孤独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以往某些被忽视的部分张开另外的耳朵,我们在寂静中仔细倾听自己。为了独处时光的丰盛,即使只有宝贵的几小时,孤独也会要求我们与沉默为友。重要的不是我们如何打发静默,而是找到自己独特甚至精彩的独处方式。

在孤独中栖于静默,意味着全部的叙事终止。以孤独为始,总会通向生涩与脆弱,通向让人恐惧的简单。那陷于孤独者不去认知,也不想知道更多,只希望找到任何可能的陪伴,只要不是回望沉默之镜中那无知、陌生的自我。

自我怜惜的一个基本动力,就是理解我们对独处的深深抗拒。

孤独先是让我们对自我心像感到迷惑,穿过如是我见的尴尬乃至丑陋,达至极点;在某一刻或某一天,于不经意的美丽惊喜中,一种新的状态生成,内在的生命慢慢编织,揭晓于天光之下。

孤独并不一定需要无人在旁;根本的做法是我们让自己独自待着,断绝那无休止地试图从细小或繁杂的视角解释与推动故事的声音。

即使有人相伴,一种笼罩的孤独感仍可培养。孤独无须身在浩瀚沙漠、宽阔海洋或寂静深山;人类有能力在与他人亲密共居或被世界的繁忙包围时,仍感受到最原始、私密的孤独。在会议圆桌后,在幸福投入的婚姻中,在满载乘客、拥挤不堪的船舶上,都能感受孤独。

在最亲密的场合,我们总能感受到孤独的艰难:在婚床的暗处,相隔一厘米却好像有一千英里的距离;或当我们围坐于拥挤的小小餐桌旁陷入沉默。有他人在场时体验孤独,也是在理解人之存在的孤单;同时也在体验那种无论我们是否想要,都将我们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深刻的物质之流——孤独甚至通过距离感来度量亲密。

21世纪初,感到孤独或希望孤独的心态显得不合时宜:承认感到孤独似乎是在拒绝或背叛他人,仿佛他们不是好的陪伴,或者他们的生活不够好玩、有趣以至吸引我们,寻求真正的孤独成了激进之举。想要独处意味着拒绝某种热情的对话,转向了另一扇门,另一种不必被人的词汇所定义的热情。

也许,从工作、自身的某个想法或忠诚伴侣的身畔脱身而出,正是我们能欣赏别人、工作和另一种生活的关键——这让我们能独处的同时,也让他们有空间独处,使生活重新变得有选择;让我们的孤独成为一种可望的成就,而非被谴责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