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走出生活舒适区,挑战未来无限可能

生物学家拉马克(Lamarck)认为,生物的进化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垂直进化(由简单到复杂)和水平进化(多样性的进化)。人类的进化过程也是如此,在垂直方向上从简单无序进化成复杂和有组织;在水平方向上从相似进化到“千人千面”。

一些跟不上进化的本能

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与我们的本能对抗。大多数动物想要生存,就不得不改掉慵懒的本能,让自己跑起来,去躲避天敌或猎取食物。狼为了更好地生存,相互之间选择合作,让出部分食物,克制自私的本能;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制定了文明的规则,克制了利己的本能。

然而,生物进化的进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存的基本机制。

正如英国神经科学家约翰·休林斯·杰克逊(John Hughlings Jackson)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的那样,物种在原有旧脑的基础上形成了精细的新脑系统。而作为基础的旧脑则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换句话说,我们的大多数偏好和做出的选择源于我们的生物本能。

比如说,男性倾向于选择外表较有吸引力的女性做配偶,因为他们的生物性意识认为,这样的女性更有可能生育出较为优秀的后代。而女性则倾向于选择高挑和强壮的男性作为配偶,这样可能会给她们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因为这样的男性看上去更能够捕获到猎物和战胜入侵者。

再好的法律,也无法防止所有犯罪;再好的个人,也有可能犯错。因为人的本能之一就是野蛮,它会让我们走向一种原始和野蛮,一种退行的生活。

人为什么更高级

动物很少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事情,因为动物的本能就是及时享乐;而人类相对于其他动物更为高级,因此人会为了长远的利益而克制自己享乐的本能。

这就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人能够更好地克制自己的本能,为长远的利益和未来着想。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本能,那么他更像是在退化,在水平进化中处于劣势,更容易被这个社会淘汰。这也是战胜本能的重要性——越高级的生命越能够克制本能,越能够克制本能的人往往也更优秀。

尽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生物本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生存指导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缓慢的进化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果我们再用我们的本能去面对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那么我们可能就会慢慢被淘汰。

因此,我们要想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就需要战胜更多跟不上时代的本能反应,让自己不再用低效的方式去适应和学习,不再让愤怒冲昏头脑,不再被直觉遮蔽双眼。

卓越之路的“本能阻碍”

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一场反本能“战争”,让自己在水平进化中有更多的优势,变得更卓越呢?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加美好和优秀。比如让自己看上去更健康,让自己的成绩更好,或者希望改变羞怯的性格而敢于去表达。

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愿景。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走向卓越呢?

阻碍我们走向卓越的第一个因素:认知模式的稳定性

俗话说“三岁看八十”,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外界环境塑造出了一个较为基础的认知模式,作为我们后来认知事物的模板。当遇到相似的场景时,我们便会提取以前相应的行为做出反应。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个事物时,我们的行为都会采用一个“图式”,而改变的本质则是换一个“图式”。但是这个过程非常困难,因为这个“图式”已经伴随我们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年龄越大,“图式”印刻得越久,改变的难度也就越大,所以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父辈相对来说会比较固执。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生“首因效应”,比如对方最初给我们留下了好的印象,我们认为对方不错,后来即使对方犯了错误,我们也倾向于认为这只是偶然。

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的“心理图式”比较难改变的体现。我们会将第一次与对方接触的印象作为认识对方的“心理图式”,思考关于对方的问题大多经由这个“图式”,也就是倾向于往最初印象的方向思考。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对“第一次”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呢?因为我们已经将“第一次”所经历的事情当作我们认识这类事物的“心理图式”,当我们遇到相似的事物时,我们会通过这个“图式”去做反应。改变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图式”的本能很难被改变。

阻碍我们走向卓越的第二个因素:急功近利

有些时候,我们让自己变优秀的办法本身没有问题,只是我们在付出的过程中因为看不到想要的结果过早地放弃了。

比如说,一些人想减肥,坚持运动了三天没有效果,就觉得自己的方法有问题,不断调整、不断更改,反而让自己因为疲于变化而消磨了意志。

记得以前一个朋友告诉我,她上学的时候有段时间非常努力地学习英语,但考试结果总是不理想。后来,她索性将重心放在其他科目上,没想到她的英语成绩反而突飞猛进,感觉似乎是“松懈能够提高成绩”。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是的。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侧重的思维都是“同时性”,我们看到的事物是以光速传递到我们的视线中,我们的感觉是以光速传递到我们的大脑,以至于我们觉得生活中的大多数事物到被我们感觉到是同步发生的。但事实上,与我们这种惯性思维相反,我们的付出往往并不会立即带来效益,而是会存在“效益滞后性”,也就是说,改变并不会立刻发生,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才会出现效果。当自己开始放松的时候,以前的积累才开始出现成效,让人误以为是我们“玩”的状态带来的效果。

同时,我们的这种侧重“同时性”的思维也造成了我们的“短视偏向”——无法立刻看到成果,就会对可行性产生怀疑。

当我们的付出不能很快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时,我们就会怀疑和放弃。

因此,很多人没能在正确的路上坚持到成果出现,从而与优秀无缘。

阻碍我们走向卓越的第三个因素:一直停留在舒适区

足球运动员在训练时会被要求用反脚踢球,或者以最快的速度跑全场。而足球爱好者没有教练强迫,更倾向于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踢球,他们只是享受这个过程。

后者就是在自己的舒适区行事,所以他们的球技水平进步有限。而足球运动员被要求用各种不舒服的方式去踢球,虽然过程更艰辛,但是他们进步更大,会变得更优秀。

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往往会用我们习惯的方式学习和工作,但是这很难让我们进步。这就像一道数学题有很多种解法,但是我们一直用自己最熟悉的解法去解题,并没有学会其他解法,当这道题的某个条件变了,习惯的解法可能就行不通了。

所以,我们也不奇怪为什么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并没有成为专家,因为他们并不是积累了十年的经验,而是将同样的经验用了10年。当遭遇职业瓶颈时,他们又没有其他特长,往往只能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层级中。

大多数人不愿意离开舒适区的一个原因是,离开舒适区往往意味着短期的效能降低,就像用不熟悉的方法解数学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过度注重效率,不愿意花精力去试错,总是用熟知的方式去完成任务,这样虽然能更快地完成当前任务,却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不利于他变得更优秀。

“总有人会赢”

走向优秀的路虽然有很多本能障碍,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成功者。他们的经验可以帮助大家提高自我改变的成功率。

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找到了影响我们改变并变得更优秀的因素,并给出了帮助我们改变的策略。我们的改变历程,更像是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博弈。想要战胜对手,我们需要知道对手的下一步棋怎么走。当我们知道“过去的自己”下一步棋要怎么走时,我们就能对其进行预防性修正,达到战胜自我的目的。

绝大多数人缺乏的不是战胜慵懒和胆怯本能的勇气,而是改变的技巧,而这才是走向卓越的关键。

一些书告诉大家战胜拖延可以用“番茄工作法”、心理奖惩等方式;告诉大家想要变得会沟通,就要多去赞美,多尝试。但是他们很少告诉大家,为什么可以这么做,这么做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这就像告诉我们一道数学题怎么做但不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做一样,当我们遇到它的“变形”时可能就会束手无策,更不用说自己去做方法的创新了。

而这本书不仅给出了很多具有实操性的方法,还深入地解释了某些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背后的根本原理。让大家可以根据原理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改变策略,而不局限于这本书提供的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看的文字类型大多是文章,虽然这类短篇文字能让我们快速获得很多零散的知识,但也让我们的耐心在这种阅读过程中慢慢被消磨。看到有用的东西,很多人不是认真看完,而是收藏起来等有空再去阅读,实际上却很少打开自己的收藏夹。

所以,我希望大家阅读这本书时,能够真正耐下心来,不要像浏览网络文章那样匆匆看完。只有耐下心来,才能够让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没有深度思考和训练,学到的东西往往只是“花拳绣腿”。

我们在用手机阅读的时候,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手机对我们的“心理唤醒”更多体现在社交性和娱乐性方面。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认真地用手机阅读,我们可能还是带着社交和娱乐的情绪和知觉,这样做不利于获得更为深刻的知识,这种状态的知识吸收效率并不比边吃饭边阅读高。相比之下,阅读纸质书对大多数人来说更为高效,因为我们对纸质书的知觉带有更多的学习性。

另外,“干货”始终没有“鸡汤”那么容易让人接受。

“鸡汤”读起来轻松愉快,也能够“饱腹”,但是它可能并不像人想的那么有营养;而“干货”虽然读起来很烧脑,却能让人变得更加完整。

虽然这本书为了实现科普性和体现实用性,尽量不使用专业性太强的词语,但它依然是“干货”类图书,需要花费些精力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也相信,能够认真看完这本书的人离自己的目标会更近一些。

接下来,让我们在思考和学习中,一起变得更有趣、更优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