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理韧性是什么
为什么孩子必须有韧性
我有一个相距很远的朋友,多年不见后相遇,他专门抽出时间与我聊了他的小儿子。
这个孩子可以说是我看着长大的,从小就很出色。我记得曾有朋友结婚,请这个孩子当花童。这个孩子当时只有六七岁,穿着小西装,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自己等着入场,他的父母都坐在客人席上,他不需要父母帮忙。在婚礼上,这个孩子从容镇定、举止得体的样子让大人们都觉得他将来必成大事。我对这个孩子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他妈妈特别偏爱这个儿子,对大女儿却总是有些苛责,我现在还记得她用非常富有情绪的语调说大女儿笨、不听话,而小儿子聪明伶俐又乖巧。她说,儿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每当她与他说一件事,他往往会确认性地反问:“你的意思是……”
这个孩子后来考上了本市顶尖的高中,在学校也是好学生,高中毕业后考上了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修了一个热门的专业。大好的青春年华,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前途不可限量。
然后,这个孩子在进入大学不久后就出现了心理问题,抑郁、焦虑,为了减压和让自己感觉良好,开始使用一些成瘾性的物质,最后导致有时神志都会出现错乱。也许在高中期间,这个孩子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只是他的父母不知道。到了大二,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严重到需要休学。在校和休学期间,学校和家庭动用了各种资源为他提供治疗。一年后,一贯优秀的他不甘心放弃学业,又回到学校,但不久之后再次退学。
朋友与我见面时说,他已经尽了全力给孩子支持,帮助孩子减压,告诉孩子即便大学不能毕业也没什么大不了,也给孩子找了最好的心理治疗师,但孩子依然时好时坏。他需要工作,不可能整天在家里陪孩子。人虽然在单位,但是心里却惦记着家里的孩子,令他心力交瘁,他也得了心脏病。
我也问起他的大女儿。他的大女儿反而很不错。她虽然没有考上弟弟那个级别的名校,但是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交了男朋友,孝敬父母、照顾家庭,过着稳定幸福的生活。
这位朋友是个厚道人,对孩子也不偏心,当然对儿子也曾寄予厚望,岂料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我很同情他,由于我在他们所在的地区没有心理治疗的执照,因此不能给他提供专业的治疗建议,但是我给他推荐了一些书籍,并且很坦率地提醒他,一定要及时治疗,注意孩子可能出现的危险。
大半年之后,我在国外收到了这位朋友群发的一条消息:“儿子离开了。他把痛苦留给了我们!”
* * * * * * * * * *
广州有一位在家长圈里很有影响力的育儿专家(为方便讲述,就称他为老D)。在儿子一两岁的时候,老D的妻子和他离婚了。老D辞去了工作,搬到郊区过农耕生活,靠种菜、养鸡、捡废品及接受资助生活,全心全力抚养儿子。
据老D自己说,在十年间,他给儿子做的菜从来没有重复过;为了让儿子学好英语,他在儿子3岁之前,就用全英语与他交流。儿子的成长历程都被老D精心记录下来,十年间他为儿子拍摄了20万张照片,用坏了5部照相机,还建立了儿子的成长博物馆……
在老D的精心培养下,儿子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名列前茅,拿过很多运动证书,高中还拿到了国际学校的全额奖学金。儿子在日常生活中热心助人,也热心公益,还曾为疫情中的武汉捐款捐物。据说,他在读高三时,就可以担当同声传译了;在托福考试中,他考出了离满分只有2分之差的好成绩。
在过去十几年里,老D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分享了他抚养儿子的日常和教育心得,发表了近千篇文章,累计有上亿次的点击率,粉丝数达一百多万,是南方地区颇有名气的“育儿专家”,广州的很多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去老D的农庄游玩和取经。
2020年,老D的儿子顺利地被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录取。
2021年春天,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大学校园内自杀身亡。
据说,听到这个消息,广州的很多妈妈都失眠了。
* * * * * * * * * *
每次看到这样的案例,都让我对这些年轻生命的逝去深感痛惜,也对这些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充满了同情。这些案例也一再让我思考,我们做父母的,辛辛苦苦养育孩子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我们养育孩子,首先,最基础的,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在这个基础被夯实之后,再追求成功和卓越;在此基础上,如果行有余力,再追求社会影响力和对世界的贡献。
也就是说,在教育的目标上,我们应该遵循金字塔模式(见图1-1)。金字塔的底部是我们对孩子最基本的教育目标,也是社会上大多数孩子可以实现的目标,那就是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就像我朋友的大女儿那样,上一所普通的学校、做好一份平凡的工作、谈一段适合自己的恋爱、组建一个安稳温馨的家庭、节假日探亲会友、带孩子去不需要高消费的地方享受天伦之乐……这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正在过或想要过的幸福生活吗?
图1-1 我培养孩子的目标
如果孩子有才能、有理想、在某方面有爱好和激情,我们当然要充分地支持和培养孩子,在孩子懒惰懈怠的时候督促他们,帮助孩子充分地发掘潜力,长大后事业有成、自我实现。但这一切必须是在保障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能够拥有普通人的幸福的基础上升级的。
如果孩子特别有天赋和追求,心志高远,也有适当的机会,我们当然要鼓励孩子去发明、去创造、去影响社会,甚至立志把人类带向外太空,成为那些引领人类和改变世界的少数人类精英中的一员。但是,我希望这样的卓越者也能身心健康、家庭幸福、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一个完整和幸福的人。
不过,一些在某方面有卓越才能者,其心理和生活是非常态的,甚至是所谓的“生活弱者”或“天才型精神病人”。他们的异常,既造就了他们的天分,也使得他们难以拥有普通人的幸福。对这极少数天才,我们就接纳他们的不同寻常,并且尽可能地爱和支持他们吧。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反过来的。首先就是要孩子学习好、才艺出众,上名校、找高薪工作,甚至成名成家、光宗耀祖。孩子自己是不是喜欢所学的才艺或专业、是不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或工作,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超过别人,做人生赢家。
在保证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开明”地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个人志趣,按照自己而非家长的意愿来选学校、选专业、选工作、选爱人、选生活方式,追求自我实现。
而对孩子心理健康和幸福能力的培养,则被很多家长所忽视,成为金字塔最低端、最后才考虑的事。我周围有很多家庭,孩子从小到大,家长除了关心他们的吃喝拉撒外,就是在学习和才艺上下了很多功夫,但从来没有就孩子的心理困扰跟孩子做过深度的谈心,也从来没有教过孩子积极思维、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做家务等人生技能,往往是在孩子出现了心理或行为问题之后,才开始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
重视孩子的成功,这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你是否先帮助孩子打好了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的基础。如果没有做到,这些所谓的成功就是一所建在沙滩上的倒金字塔(见图1-2),一个浪打来就会垮塌一地,甚至还会形成一个坑洼。
图1-2 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
多年从事孩子的心理教育及对家长、老师和咨询师的培训,我见过太多的案例:老师的孩子因心理问题而辍学,成功企业家、高学历父母的孩子因抑郁而徘徊在自杀的边缘……就像我在本章开篇讲的我朋友的孩子及广州那个育儿专家的孩子一样,很多孩子很聪明、有才能,确实上了名校,毕业后也找到了好工业,挣了很多钱,但最后连普通人平凡的幸福都没有,这样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很多家长流着眼泪对我说:“过去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一定要学习好、上名校、找好工作。后来,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我对孩子的要求是:能正常上学、正常生活就好。现在,我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活着就好!”
无论是成为幸福的普通人,还是追求自我实现,抑或是成为人类精英,一个必可或缺的素质就是:具备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