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扩大地盘搞连锁
大难不死的广盛公不仅改了新的名字,还在百姓心中留下了诚信的印象。复盛公的生意逐渐步入正轨,而且有了“买树梢”的前车之鉴,复盛公在经营上更加小心翼翼。
大掌柜、乔家和秦家三方开始商量店铺接下来的经营,他们决定给店铺留出一部分资金用来应急。大掌柜承诺不会将钱都投入一个项目里,会更加妥善地经营复盛公。虽然“买树梢”失败了,但大掌柜六年的苦心经营和力挽狂澜的努力,乔家和秦家都看在眼里,在他们心目中,大掌柜仍然是值得信赖、踏实可靠的主事人,无人可以替代。
这次经历,对于复盛公的员工也是一次锻炼。通过几年的旅蒙生意,他们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在此期间成长起一批可以独当一面的小掌柜。大掌柜也在复盛公的工作迈入正轨后,有意锻炼他们,因为人总会老去,要想维系复盛公的百年基业,就必须培养接班人。
在选大掌柜这件事上,乔贵发和秦兄弟无疑是正确的。他们看中的人不仅胆大心细,而且聪明有办法,生意上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慌不忙,能够静下心来思考解决办法,还有作为掌柜的最重要的一点——责任心。这样的掌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的,需要经商的天分和后天的磨炼。这些能力不仅是古代对于大掌柜的要求,也是现代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的能力。
对于大掌柜来说,“买树梢”这件事是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历练。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主事人,有管人的能力,但缺乏做事的信念。他掌管生意更多的是为了尽心尽责,并没有想过来一波逆风翻盘。但是经历了“买树梢”事件,大掌柜的统筹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掌控力都上了一个台阶,他的做法符合一个旧时代商人的良心。不夸张地讲,没有大掌柜的绝境求生,就不会有广盛公和复盛公,更不会有乔家的百年基业。
和大掌柜一起成长的还有乔贵发的三儿子乔全美。他从小就是家里的宝贝疙瘩,跟着父亲和哥哥学习了许多经商的门道,还读过书,是乔家新一代的代表人物,乔家的生意逐渐移交到了他的手上。
没有“买树梢”事件,乔家第二代的这些孩子也的确缺少锻炼的机会,很容易成为温室中的花朵,但是经过这次劫难,这些继承者也算经历了大风大浪。就在这时,精明的大掌柜再次发现了商机。他看到包头一带商业迅速发展,金融活动越来越多,认为应该趁这个机会再开设一家专门经营存放款业务的钱庄,这样就可以和复盛公互相照应,买卖会更加稳定,上升的空间会更宽广,有百利而无一害。
此时,乔家兄弟年纪都不小了,他们经过商量之后觉得大掌柜言之有理,而且他们手头都有一些积蓄,做点正事总比干其他事要强。于是,乔氏三兄弟集三万两白银作为股本,并委托大掌柜物色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打理新的钱庄。考虑到和复盛公的关系,新开的钱庄被命名为“复盛全”,“全”字暗合三个兄弟的“全”字。
有了东家的银子和表态,大掌柜开始物色地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最后选中了复盛公往西几百米远的一座财神庙附近。因为这里既是一条繁荣的商业街,又位于临街的地段,和老字号相隔不远,还能借助财神爷的保佑,可谓完美的一个地段。
1829年,乔家在包头的第二个字号—— “复盛全”正式开业,这是乔家第二代人操办起来的产业,对乔家商业未来的影响至关重要。
咸丰年间,因为有客户资不抵债,将包头南龙王庙附近的二百八十亩水地抵给了复盛全,复盛全马上在水田上建起了复盛菜园,种植蔬菜,成为当地最大的菜园,渐渐垄断了包头的蔬菜市场。同治三年(1864),乔全美继续扩大乔家的地盘。这次是大手笔投入,足足花了六万两银子,在瓦窑沟南口开设复盛西当铺。除了当铺的生意,乔全美还涉足粮油米面、裁衣制衣等领域,像当年的乔贵发一样,搞起了综合性门店。
光绪元年(1875),乔家开设通合店,售卖粮油米面;光绪三年(1877),乔家开设广顺恒钱铺;光绪十三年(1887),乔家开设法中庸钱铺。随后,乔家陆陆续续开了十多家钱铺、当铺和粮油店,多选在包头主要的街道,经营范围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乔家主要的生意集中在复盛公、复盛全和复盛西三家铺子,铺子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合作关系,形成良性的内部关系。
此时,乔家采取的经营策略是扩大地盘搞经营。乔家后续开的铺子都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主要满足人们对衣食住行钱最基本的需求。乔家认为,只要地段好,商品质量和服务跟得上,就不愁没有销路。虽然乔家选择的地段都在人流密集处,地租贵了些,但是有人就有销量,铺子因此赚了不少钱。而且因为有前车之鉴,乔家在扩大经营的过程中一直秉持稳重踏实的理念,对于没把握的生意慎之又慎。
在教育问题上,乔家和秦家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虽然乔贵发本人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他对读书人是很尊敬的,尤其在经商多年后,更加看重读书人的学问。家中有点钱后,无论媳妇带来的孩子,还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乔贵发都让他们学知识。到了乔全美这一代,乔家人逐渐摆脱了农民身份,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为了保持复盛公的兴旺,乔全美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店铺规矩,并制定了“五不准”的家规来约束子孙: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赌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
正是因为有了两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后来走上仕途的乔家人。朝廷的庇护,加上经营有方的当家人,使乔家成为载入史册的晋商杰出代表。
相比之下,秦家的教育模式就失色多了。他们没有合适的当家人,缺乏长远眼光,加上挥霍无度,不断从复盛公中抽股,最后在复盛公的十四个财股中仅占一厘二毫五——可以说此时的复盛公已经与秦家没什么关系了,无论是股份还是话语权,秦家都已经成为复盛公可有可无的存在。
复盛公沿用了原来的分账制度,三年按股份分红一次。当年乔贵发回乡娶妻生子之后,便将广盛公的股份分给了三个孩子。从嘉庆元年(1796)到道光五年(1825),乔家在复盛公分得的白银超过三十万两,而秦家只分得乔家的零头。两相对比,泾渭分明:乔家在积极拓展包头的生意,秦家则在不断抽离广盛公。出现这种结果,根源还是两家不同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理念之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生意态度。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乔家和秦家无论是经济实力、教育理念还是经商思维,都拉开了差距,这是已故的乔贵发和秦兄弟不曾想到的。这种差距体现在两家生活和生意的各个方面,而这种从“秦兄弟”到“秦家人”的关系转变,也不由得让人扼腕叹息。
乔家在包头的商铺种类多,涵盖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上店铺经营状况良好,人们也乐于来购物、食宿和存款、借贷,这种经营方式已经有了现代企业的影子。对于很多经营者来说,当生意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一旦开启连锁店铺的模式,就能更高效地打开市场并树立自己的品牌。
当然,这种扩大经营的方式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要考虑的问题较多。比如,产品的质量如何保障;再如,人员的管理如何有效;等等。连锁经营既能检验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也能检验一个品牌的市场生命力。乔家之所以成为商业故事中的经典,是因为它对质量和品牌的百年坚守受到后人的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