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鸟类
最大纪录 分类:小型 等级 II
初鸟标本QM F37912:发现于冈瓦纳古陆东部(现澳大利亚)的早白垩世晚期(阿尔布期,距今1.113亿〜1.005亿年)地层中。它是根据一块胫跗骨末端的化石推测得出的,外形类似于长尾雁荡鸟。其体型和体重与一只小美洲鸵(美洲小鸵)差不多,并且有可能它们的生活方式也是相似的。它可能跟雁荡鸟一样,是一种纯粹的陆生鸟类。
最长纪录
敏氏矾鸟(Bauxitornis mindszentyae):发现于劳亚古陆中部(现匈牙利)的晚白垩世晚期(圣通期,距今8 630万〜8 360万年)地层中。它体长有1.9 m,体重为18 kg,是所有初鸟中最长的一种。它外形类似于巴拉乌尔龙,是一种奇怪的初鸟,但有些专家认为矾鸟是一种大型反鸟类。
特征与习性
这种鸟类的头部大到中等,有些无牙齿,有些牙齿小或呈球状,长有大眼睛,前臂非常长,后肢也长,尾巴相对较短或非常短,身体纤细,前肢三指,后肢四趾。它们有厚厚的羽毛,有些能够有限地飞行,有些是陆生鸟类。
初鸟类是从伤齿龙科演化而来的,它们是反鸟类和今鸟形类的祖先。它们已适应了树栖或陆生生活。它们还不能进行熟练的飞行,因为胸骨上的龙骨还不发达,也没有帮助着陆的小翼羽。
食性:肉食性、鱼食、杂食和(或)虫食性动物。
时间范围
从中侏罗世到晚白垩世晚期(距今1.521亿〜6 600万年),从化石记录可知,它们总共存活了8 610万年的时间。
最小纪录 分类:微型 等级 III
横道子长城鸟(Changchengornis heng-daoziensis):这是一只成年的孔子鸟科个体,发现于劳亚古陆东部(现中国)的早白垩世早期(贝里阿斯期,距今1.45亿〜1.398亿年)地层中。从其羽冠可以看出,它的外形很像现在的蕉鹃,但体型要小得多,还不及两只鸽子重。它的体长是初鸟QM F37912体长的1/9,体重是后者的1/350。
最小幼年标本
郝氏中鸟(Zhongornis haoae):这是一个体长8 cm,体重6 g的雏鸟。由于其所处年代太早,还未演化出尾综骨。它的短尾由13节椎骨构成。它像是一种原始孔子鸟科,但有些研究者猜测它可能属于近鸟类擅攀鸟龙科。
最奇异纪录
强壮巴拉乌尔龙(Balaur bondoc):发现于劳亚古陆中部(现罗马尼亚)的晚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它的外形与驰龙科类似,此外,它有两个可伸缩的爪子,并且每只爪子上只有两个指头可以活动。
最古老纪录
印石板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发现于泛大陆中北部(现德国)的晚侏罗世(提塘期,距今1.521亿〜1.45亿年)地层中。它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最古老的鸟”,尽管“鸟”这个词的定义现在很模糊。这是因为定义鸟类的解剖学特征已逐渐在兽脚亚目恐龙中被发现。不同于其他类似于鸟类的兽脚亚目恐龙,印石板始祖鸟和其他近鸟类的身体被丰满的羽毛所覆盖。更古老的是发现于晚侏罗世(钦莫利期,距今1.573亿〜1.521亿年)地层中的似始祖鸟未定种(现葡萄牙)。不过,一些专家认为它可能是一种原始伤齿龙科恐龙。
最新纪录
奥氏胁空鸟龙和邦多克巴拉乌尔龙都在晚白垩世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期,距今7 210万〜6 600万年)地层中被发现,它们分别来自现马达加斯加和罗马尼亚。对于前者是初鸟类,还是有长前臂的近鸟类半鸟龙的问题,专家们仍存疑问。
最早公布的种类
印石板始祖鸟的第一个标本是一块非常不完整的化石,原先根据空气动力学形态判断,它被认为是翼龙目恐龙。在1857年它被叫作厚足翼手龙,在113年后才被确定为鸟类。有报道称发现了更古老的可能属于始祖鸟的化石,但还没有关于这些化石的详细描述。
最新公布的种类
曲足热河鸟(Jeholornis curvipes,2014):发现于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现中国)。它的两个名字(热河鸟和神舟鸟)中哪个更具优先性还存在争议,但更多的研究者还是认可使用热河鸟这一名称。
最大纪录 分类:小型 等级 I
反鸟类标本PVL-4033:发现于冈瓦纳古陆西部(现阿根廷)的晚白垩世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期早期,距今7 210万〜6 900万年)地层中。这是一块曾被归类于似马丁鸟的大型鸟类的胫跗骨,直到近期才被叫作南方姐妹龙鸟。它的体重超过一只猫和一只乌鸦的体重之和。反鸟类动物有着多样的习性,因此这种大型飞鸟到底取食哪种类型的食物还尚不可知。
最具疑问的认定
敏氏矾鸟(发现于现匈牙利):之前被确定为一种反鸟类,它比似南方姐妹龙鸟PVL-4033还要大,但是其他专家认为它更像邦多克巴拉乌尔龙。雷氏反鸟(现阿根廷)的体型非常接近似南方姐妹龙鸟,其体长约78 cm,体重约6.75 kg。
特征与习性
这种鸟类的头部大,有些无牙齿,有些牙齿小或呈球状,长有大眼睛,前臂非常长,尾巴很短,身体纤细,前肢三指,后肢四趾。它们有些能够飞行,有些是陆生鸟类。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适应于树栖生活,但还有一些习惯于半水栖环境。这种类型鸟类的大腿骨(股骨)与身体的比例大于现代鸟类,因此,预测远祖阿克西鸟的体型接近于一只鸽子,但是实际上鸽子比它还要重2倍。
食性:鱼食性、肉食性和(或)虫食性。
时间范围
从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晚期(距今1.398亿〜6 600万年),从化石记录可知,它们总共生存了7 380万年的时间。
最小纪录 分类: 迷你型 等级 II
塞阿拉克拉图鸟(Cratoavis cearensis):发现于冈瓦纳古陆西部(现巴西)的早白垩世晚期(阿普特期,距今1.25亿〜1.13亿年)地层中。它是所有中生代恐龙中最小的一种。只有现代最小的鸟类——蜂鸟的体重比它更轻。它体长是似南方姐妹龙鸟PVL-4033全长的1/12,体重是似南方姐妹龙鸟PVL-4033的1/1 800。
最小幼年标本
列氏戈壁雏鸟(Gobipipus reshetovi):发现于劳亚古陆东部(现蒙古)的晚白垩世晚期地层中,目前只能通过胚胎来了解该恐龙。标本PIN 4492-4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身长不足4.7 cm,体重约2 g。
最新纪录
阿氏鸟龙鸟和鸟龙鸟未定种(现美国蒙大拿州),标本EME V.314和NVEN 1(现罗马尼亚)以及其他一些来自俄罗斯西部的化石,都是发现于晚白垩世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期晚期,距今6 900万〜6 600万年)地层中的。
最奇异纪录
利伟大凌河鸟的爪指呈对趾型,这在中生代显得不太寻常。这种鸟具有对趾型的脚爪(两个趾头向前,两个趾头朝后)的特点,这一特征在某些鸟类中较为常见。在沐霞山东鸟的足迹中也发现了这一特征。
最古老纪录
反鸟标本 SBEI 307是一块肱骨,形状与成吉思汗鄂托克鸟的肱骨类似。发现于早白垩世早期(瓦兰今期,距今1.398亿〜1.329亿年)地层中,曾生存在劳亚古陆东部(现日本)。与瓦尔登威利鸟(现英格兰)处于同一时期,但是尚不知道它是原始近鸟类还是反鸟类。
最早公布的种类
微小戈壁鸟(1974)是第一种被证实没有牙齿的反鸟,这一演化趋势分别出现在各种鸟类身上,其中包括孔子鸟、某些今鸟形类和所有今鸟亚纲。
最新公布的种类
在2015年公布的种类有:崔氏敦煌鸟(1月)、有尾侯氏鸟和强壮原家窪鸟(2月)、阔尾副鹏鸟(4月)、塞阿拉克拉图鸟(5月)、波氏赫伯鸟 (6月)、大平房翼鸟(8月) 和巨前颌契氏鸟(9月)。
最大纪录 分类:中型 等级 II
恋酒卡冈杜亚鸟(Gargantuavis philoinos):发现于劳亚古陆中部(现法国)的晚白垩世晚期(坎潘期,距今8 360万〜7 210万年)地层中。它是一种与鸵鸟体型相似的大型陆生鸟类,但是它更强健,类似于神翼鸟。它与巴塔哥鸟的骨骼比例有些差别,比如,它的股骨更短粗,这一特征使它与鸵鸟和鹤鸵更相似。它的发现曾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因为其体型大小超过了中生代其他任何一种鸟类。它曾被认为可能是一种大型翼龙目恐龙,然而相关研究最终证实它确实是一种鸟。
类群中最大的飞鸟
具有飞行能力的最大的原始今鸟形类是在加拿大西部发现的回足鸟未定种 RTMP 86.36.126。它体长估计有85 cm,体重约6.5 kg。
特征与习性
这种鸟类头部中等或大,牙齿小或缺失,前臂短或非常长,颈部长,尾巴非常短,身体纤细,前肢三指,后肢四趾。它们中有能够飞行、半水生或陆生的种类。
食性:鱼食性、杂食性和(或)虫食性。
时间范围
从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晚期(距今1.294亿〜6 600万年),从化石记录可知,它们持续生存了6 340万年的时间。
最小纪录 分类:微型 等级 III
高冠红山鸟(Hongshanornis longicresta):发现于劳亚古陆东部(现中国)的早白垩世晚期(巴雷姆期,距今1.294亿〜1.25亿年)地层中。这是一个小的成年个体,还没有两只麻雀重。它身长是恋酒卡冈杜亚鸟的1/15,体重是后者的1/2 070。另一个更小的个体是今鸟类UALVP 47942,发现于加拿大的晚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它身长约10 cm,体重为30 g,年龄未知。
最小幼年标本
标本MACN PV RN 1108:发现于冈瓦纳古陆西部(现阿根廷)的晚白垩世晚期地层中。这是一只小阿拉米特鸟(Alamitornis minutus)的幼年个体。它是根据一块不完整的胫跗骨复原的,其体长不足11 cm,体重约20 g。
最古老纪录
发现于蒙古的得氏抱鸟,来自中国的弥曼始今鸟、高冠红山鸟和侯氏长腿鸟,发现于泰国的标本K3-1,它们都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巴雷姆期,距今1.294亿〜1.25亿年)之初。物种形态的多样性表明它们在早白垩世早期已经存在。
最新纪录
发现于比利时的标本NHMM/RD 271和美国怀俄明州的一系列化石集合BHI和SDSM系列都处于晚白垩世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期晚期,距今6 900万〜6 600万年)的最上层地层中。
最新公布的种类
张氏觉华鸟和弥曼始今鸟:两种都发现于劳亚古陆东部(现中国)的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它们都在2015年公布,分别是在3月和5月。
最奇异纪录
卢塞罗奥兰达鸟(Hollanda luceria):发现于劳亚古陆东部(现蒙古)的晚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它的后肢相当长,并且后肢各趾的分布不同寻常。它可能已经适应了陆地生活,是一种像走鹃一样行动非常迅速的奔跑者。
最早公布的种类
两面鱼鸟(Ichthyornis anceps,原名为“革瑞克鸟”):生存于晚白垩世晚期,分布在劳亚古陆西部(现美国堪萨斯州)。它在1870年被发现,两年后有了正式描述。它是已知的第一种有牙齿的鸟类,因为更早的始祖鸟没有保存下来的颅骨化石。
最大纪录 分类:小型 等级 III
俄罗斯黄昏鸟(Hesperornis rossicus):发现于劳亚古陆中东部(现俄罗斯西部和瑞典)的晚白垩世晚期(坎潘期,距今8 360万〜7 210万年)地层中。它的化石在俄罗斯、瑞典两国都有发现,表明它曾在两个地区迁徙。在它生活的时期,两地的距离比现在更近。它的体型与帝企鹅非常相近,是中生代时期最大的水生鸟类。它在水中是很灵活的渔鸟,但在陆地上却很笨拙,因此,它们的行动几乎不离开水,就像现在的水鸟一样,它们的腿位于身体的后部。
体型一样大
黄昏鸟未定种:发现于劳亚古陆东部(现俄罗斯西部)。它与俄罗斯黄昏鸟的体型相同,但年代更近些,发现于晚白垩世晚期末端(马斯特里赫特期早期,距今7 210万〜6 900万年)地层中。
特征与习性
这种鸟类头部中等或大,长有许多小牙齿,前臂萎缩退化,长颈,尾巴非常短,身体呈流线型,前肢没有指,后肢有四趾。它们是半水生或水生鸟。
食性:鱼食性动物。
时间范围
从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晚期(距今1.25亿〜6 600万年),从化石记录可知,它们存活了5 900万年的时间。
最小纪录 分类:极小型 I
标本V-2487:发现于劳亚古陆西部(现加拿大西部)的晚白垩世晚期(坎潘期,距今8 360万〜7 210万年)地层中。这是一个小型成年个体,体型与一只雪貂相当。它是一个尚未命名的新种,体长几乎是俄罗斯黄昏鸟的1/3,体重是后者的1/23。
最小幼年标本
有不少幼年黄昏鸟目的碎片标本有待描述。遗憾的是,很多标本都损坏了,因而目前不能确定其中最小的是哪一个。候选名单很长,详列如下:
•北美洲:哈氏帕斯基亚鸟SMNH P2077.125,加拿大的北极加拿大鸟 NMC 41053和黄昏鸟似帝王种,美国堪萨斯州的标本YPM 5768和外来潜水鸟KUVP 16112。
•欧洲:巴氏大洋鸟标本BGS 87932, BGS 87936 和BMNH A483;塞氏大洋鸟标本BMNH A480,SMC B55287,SMC B55289,SMC B55297,SMC B55301,YORYMG 581 和YORYMG 582;希氏大洋鸟标本BMNH A481, BMNH A484, SMC B55290, SMC B55291, SMC B55292 和 SMC B55293。所有这些标本都发现于英格兰的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
•亚洲: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标本集ZIN PO,俄罗斯东部的“黄昏鸟”未定种。后者体长约35 cm,体重约330 g。
最古老纪录
巴氏大洋鸟、塞氏大洋鸟和希氏大洋鸟发现于英格兰的早白垩世晚期(阿尔布期,距今1.13亿〜1.005亿年)地层中。最古老的是一块尚未描述的牙齿,它发现于美国犹他州(阿普特期,距今1.25亿〜1.13亿年),可能属于黄昏鸟目。
最新纪录
加拿大西部的美洲布罗戴维鸟,美国南达科他州的贝氏布罗戴维鸟,美国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斯酷奇波塔姆鸟,美国蒙大拿州的似黄昏鸟,它们都发现于晚白垩世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期晚期,距今6 900万〜6 600万年)的最上层地层中。
最奇异纪录
一些边缘呈锯齿状的牙齿被发现于美国犹他州的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它与中生代鸟类牙齿的特征有些不同。
最早公布的种类
巴氏大洋鸟和塞氏大洋鸟于1858年被发现,1859年被报道。在1864年前这些标本被认为属于“巴氏古卡丽鸟”和“塞氏伪齿鸟”,直到1876年才被正式发表并命名,由于拖了这么久,帝王黄昏鸟比它们早公布了4年。
最新公布的种类
霍氏烟山鸟(Fumicollis hoffmani,2015):发现于劳亚古陆西部(现美国堪萨斯州)的晚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它原先被认为是一个外来潜水鸟的标本,直到39年后,学者才把它确定为另一个属的物种。
最大纪录 分类:较小型 等级 III
标本RAM 6707是一只曾生存于晚白垩世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期,距今7 210万〜6 600万年)的鸭子,它分布在劳亚古陆西部(现美国蒙大拿州),属于灭绝的普瑞斯比鸟科。这件标本在一篇论文中被命名为“洛氏斯待居莱塔鸟”(Stygenetta logfreni)。它比一只鹳还高,体重与一只天鹅相当,是中生代时期最大的鸟类。
其他可能的竞争者
标本UCMP 53964是另一只体型相仿的水鸟,身高为1.15 m,体重为5.2 kg。最初,它的化石被认为归属于“拉拉水土鸟”,但现在我们知道它是一只来自美国怀俄明州的晚白垩世晚期水鸟。
特征与习性
中生代的现代鸟类头部中等或大,无牙齿,大眼睛,前臂非常长,后肢长,尾巴很短,身体纤细轻盈,前肢三指,后肢四趾,长有厚厚的羽毛,有能够飞行的,也有陆生鸟类。
食性:滤食动物、谷食性和(或)虫食性动物。
时间范围
从晚白垩世早期到现代,从化石记录可知,它们已经存活了9 390万年的时间。
最小纪录 分类:微型 等级 I
南方拉马克鸟(Lamarqueavis australis):发现于冈瓦纳古陆西部(现阿根廷)的晚白垩世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期,距今7 210万〜6 600万年)地层中。它可能是中生代时期一种最小的海鸟,连鸽子都是它的两倍大。它的体长是“洛氏斯待居莱塔鸟”的1/12.5,体重是后者的1/33。由于几乎所有中生代新生鸟类的标本都很零碎,因而很难得知它们的发育状态。
最古老纪录
标本PVPH 237(现阿根廷)和另一存疑的标本(现乌兹别克斯坦)被发现于晚白垩世早期(土伦期,距今9 390万〜8 980万年)地层中。还有一个年代存疑的化石是在法国发现的,估计它生存于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晚期(贝里阿斯期〜马斯特里赫特期,距今1.45亿〜6 600万年)。后者是最有可能的,因为今鸟所在年代似乎没有这么久远。其所在的位置也存争议,可能属于哈采格盆地地层,处于中生代末期。另外,一项基因研究推测今鸟亚纲出现在南美洲。
最新纪录
今鸟亚纲鸟类在中生代末期的大灭绝中存活了下来,到目前仍然存在的超过1万种。它们的化石位于白垩纪和古新世地层的交界处,因此,在两个时期的记录中它们都常常有出现。今鸟亚纲鸟类中最接近这种地质分离的是来自俄罗斯欧洲部分的海洋伏尔加鸟、美国蒙大拿州的“洛氏斯待居莱塔鸟”、美国西部怀俄明州的“待居莱塔鸟未定种”(全部来自白垩纪)。同时,在古新世,发现了君王无常鸟、迅捷革瑞克鸟、埃瓦迪西努斯拉鸟、亨氏新泽西鸟。
最奇异纪录
这些鸟类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因为它们与现代鸟类长得很相似。但是它们是根据不完整标本和解剖结构相似性鉴定的,所以也有可能是错的。有一块化石被鉴定为疑似叫鹤的股骨,证明属于著名的“恐怖鸟”的叫鹤类早在中生代便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其化石太破碎,这个推测也存疑问。
最早公布的种类
敏捷虚椎鸟(Apatornis celer,1873,原名“敏捷鱼鸟”):发现于劳亚古陆西部(现美国堪萨斯州)的晚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它和鱼鸟生活在同一时期,但比鱼鸟演化程度更高。
最新公布的种类
南方拉马克鸟:发现于冈瓦纳古陆西部(现阿根廷)的晚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在描述它的同一篇论文中,它的名字从最小水土鸟和佩特拉水土鸟变成了拉马克鸟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