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易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特征数142857的发现

第一章 众妙之门常与善人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有的版本多了四个字:“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似乎更合理,但不影响主要意思。)[2]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道可道,和大怨;非常道,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德司彻,常有欲以观其徼。天道无亲,众妙之门,常与善人。[3]

【解析】两章语句重组之后,语言更流畅、更易懂。在合并后的所有章节中,唯一重复使用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六个字。也正是因为如此,合并后的第一章把道的双重性凸显出来,一目了然。前面的“道”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后面的“道”则是通常讲的能够“和大怨”的道理、道德。这样合并,也消除了《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和大怨,必有余怨”论述不够全面的缺憾。众所周知,“和大怨”的结果有多种,不一定“必有余怨”,也可能恩仇俱泯,甚至双方成为生死之交。“有余怨”的原因是讲不通道理,“非常道”不是常理,对方不认可,所以会有余怨。老子不可能不知道“和大怨”的各种结果,这样合并才是老子的本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经》第一章和第七十九章是如此之巧合!这是诸多巧合中第一个,是最明显的巧合,令人不得不认同。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为什么会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其妙,另一种观其徼?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原因和规律。观其妙,想其原因;观其徼,总结其规律。巧合的是,司契就从容大度,从而观其妙;司彻则斤斤计较,才观其徼。这体现了立场不同会导致观点不同、思维不同、做法不同、结论不同。

古人观其妙,思索事物的原因和规律,确实想明白了。正因为想明白了,知道“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阴符经》),才固守机密,只说结果而不说道理。这就是神学的特征。老子只说“反也者,道之动”,“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信不信听者自己思考。于是由“观其妙”而生的神学,必然导致信与不信两种结果。观其妙之后知道因果了,说与不说就成为无德、有德的区别。有德者该说才说,不该说就不说。这一思想贯穿《道德经》所有章节。

观,并非主观,而是破除一切执着,去看去思索。意识本身是存在的反映,初始人类是朴实的,不会说不存在的事物,不可能信不存在的东西。迷信是后来才出现的,是人类见到奇怪现象后生出的奇怪意识,是错误的认识。

“无,名天地之始”,宇宙生于无。物理学界则认为宇宙起始于一团能量,能量爆炸形成各种星球。用老子宇宙生于无的思想来看,大爆炸理论中那团初始能量也应该叫星球。也就是说,在大爆炸前已经存在星球了,大爆炸离宇宙诞生还很遥远。大爆炸理论与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个混沌球一劈两半成清天浊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大爆炸理论只是在用科学术语讲盘古开天地。

按照老子思想,宇宙就是生于无。能量也是宇宙的一种存在形式。有生于无是哲理,不能在物理框架下讨论。所谓物理是有物之后的理,想凭借物理知道有物之前的情况,根本不可能。犹如儿子想回忆自己出生之前的事情,是回忆不出来的,只能向母亲求助。宇宙的诞生只有道说得清楚,因为道生宇宙。“二合一道德经”头两章是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概括。

有生于无的观点没有被物理学界接受,主要在于缺乏一个物理角度的合理而系统的解释。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对此也持不同态度: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接受这个观点,西方主流宗教基督教不接受,而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同是宗教,认识不同,原因是缺乏物理和神两种角度的合理而系统的解释。本书想做的就是以科学的思维来解读《道德经》,使物理学与“道之动”统一;以八卦、《周易》的思维解读《道德经》,从而认识神,并联系《圣经》的教义,使“有生于无”与“上帝造万物”两种观点统一。

宇宙天地因何而生?道之动。从何而来?无生有。什么是道?何为道之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各人理解会有深浅不同,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要理解道,只能自己思考《道德经》各章中隐藏的深刻含义。灵感来了之后,就能体认老子的思维、感受,看懂老子写的是什么。

人类有探索精神,总想看到宇宙的尽头,天文学家发现黑洞之后还想知道黑洞通向何处。然而,这种思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无德司彻,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怎样教导人们去看玄之又玄的宇宙星空呢?要“有德司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人类远没有认识到,“观其妙”就是神学,“观其徼”就是科学,《道德经》是两种世界观统一的经书。

研究者一般认为《道德经》含有唯物主义观点,因而不能发现它的真正含义和神理的意义。什么是“道之动”?如果将其解读为“神之动”,那么老子对于许多奇怪现象的描述就容易理解了。神理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为什么各种宗教经书都描述神的存在?如果存在,那么从科学角度看,也一定有符合物理的解释。科学一定有能力统一认识,给人类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就是笔者写作本书的目的。

实无和虚无

前面说到,老子知道的比写出来的多。何以见得?从有和无“两者同出而异名”可以看出来。老子知道,无和有一样,“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无,也需要一个出的过程才能得到。然而老子没有再细说无怎么出、从哪儿出。下面借用道家学说来解答这个玄之又玄的问题。

道家学说中有两个图:无极图和太极图。无极图是一个空心圆,太极图是圆内有阴阳鱼的黑白图。无极图代表无,太极图代表有。有生于无,万物生于有,万物均有阴阳。道家的道,指的是无极图中的道。从无极图可知,空心圆内为无。那么圆外是什么呢?借用数学中的复数概念,我们可以说圆内为实数空间,圆外为虚数空间。圆内为道家之道,圆外为道外之道。圆内的道是人们能感受的、物理所能及的,也就是可以由物理现象来表现的道;圆外的道是思维可以穿越,而物理所不能及的道。圆外的道必须存在,没有虚数空间的道,就产生不了实道。虚道容纳实道,没有虚道,道家之道就失去处所,空心圆无处可画。所以,老子说的无是实无和虚无,实无由虚无产生。而且,从有和无“两者同出而异名”这句话可知,无极图实际上并不存在,它只是过程,一出现就被太极图所占有。有和无,两者同出,只能看见有,即太极图;无极图看不见,只存在于过程之中。

《道德经》说的无是实无,但老子知道,无也要由生而得,实无从虚无中产生,只是他不再多说,不再解释无还可以分为实无和虚无。这里可以引用道教典籍《悟真篇》中的语句来说明:“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早有人在解读《道德经》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虚无和实无的差别。

宇宙空间是实无,产生宇宙空间之前的无是虚无。老子之道应该是虚无和实无的总和,而老子之后的道家之道只论及无极图圆内的道。既然无和有“同出而异名”,可见两者都来自虚无。无和有也会消失,在“道之动”时消失,只有虚无是永存的。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是道创造了天地万物。在道安排的大自然中,人们心安理得地享用着一切。人格化之后,道就是圣人,是神,是上帝。圣人主天地之始,圣人就是道的化身、道的体现,于是人类报答神的念头油然而生。所以老子又指出:“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无私精神是道的动力,圣人无私奉献,不需要人还这笔债。但是人要自重,听从圣人教导,按道办事,也就是“弱也者,道之用”。违背道的法则,就是自取灭亡。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都贯穿着这一精神。

道不可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子所处的时代,甚至早得多的黄帝时代,就有神这一概念。但老子不采纳神创造一切的说法,自始至终只用道字。从创生万物这一角度看,道与神的差别是什么?也许有的唯物论者会说,道是物理,神是迷信,老子是唯物论者,所以不采纳神创造万物的说法。我说,非也。在老子看来,“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说“万物生于有”,到“有生于无”就说不清楚了,不能再说更多。还有更多吗?有。老子仅说了“道可道”、“名可名”的内容,也就是无极图和太极图中的内容,圆外的内容没有说。圆外是道不可道、名不可名的内容,是不可说的内容,是神圣不可道、神圣不可名的内容。这些内容从信仰而言,比通常所说的道更高;从玄妙而言,比有生于无更玄,是实无生于虚无。如果硬要把道不可道、名不可名的内容说出来,那就比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的“不道”更不道。这也是《道德经》第四十章语句最短,而内容最惊心动魄的原因。不可言说的内容就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而可见的只有“反也者,道之动”六个字。老子知道“反也者”的景象。从无极图远小于周围空间可知,不可道的内容远远多于道可道的内容。何谓不可道,在“六种思维、三类知识”一节以及有关神的标题下论述。

虚数时间

合并的精彩之处还在后面。“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余怨是否可以消除?怎么消除?怎样才能完全解决呢?还是要靠万能的道。道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简单自然:用时间。时间长了,必然淡忘消除。所以,道又是时间。

说到时间,大家自然会想到让人担惊受怕的世界末日。根据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宇宙诞生已有137亿年。从宇宙出现开始,时间从零计时,到世界末日得到一个最大值。然后呢?时间去向何处?答案是:时间是复数时间,时间轴在最大值处,也就是世界末日那一刻,坐标轴像复数概念那样发生90°偏转,由实轴变成虚轴。实数时间变成虚数时间,则万物的实道变成虚道,实空间变成虚空间。实数时间从零开始,逐渐递增到最大值;虚数时间则从这最大值开始,逐渐递减到零,完成宇宙的一个轮回。虚数时间和实数时间一起看,时间也不是物理学所说的标量,而应该是矢量,只是时间的方向现在还不需要改变而已。科学只使用了复数时间的实数部分,所以可以把时间当作标量处理。

从虚数时间变为实数时间的这个零点是奇点,依照哲理,奇点具有极限性质,永远达不到,也就不会发生“道之动”。所以,时间也应该与能量一样,具有量子化的特点,即存在最小的时间间隔,例如普朗克时间量子——10-43秒。虚数时间减小到这个时间量子就触发“道之动”,产生宇宙,也就是宇宙起源的起始时刻。这与大爆炸理论相一致,只能计算到10-43秒,并将其作为宇宙的起始零点。道生宇宙与大爆炸生宇宙的差别是:“反也者,道之动”生宇宙是虚数时间在计时奇点变为实数时间,虚数时间和实数时间的时间轴相互垂直;大爆炸理论则是实数时间倒退到零的奇点,奇点前后都是实数时间,是同一时间轴上的时间。所以,严格说来,大爆炸理论只是一种假说,而且是只能研究起爆之后情形的理论。它研究的一切都属于实数范围,不触及起始点和起始点之前的情况,因为那属于虚数空间、虚数时间、虚数物质、虚数能量。大爆炸理论认为能量聚集引起爆炸。按老子思想,触发大爆炸的是道,真正的物理原因不可得知。后续几本书将结合神学思想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深刻意义在于,万物的特性或者说基因来自无,在万物出现之前就有隐含产生万物及其特征的能力和基因运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