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欣赏(大字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1930年1月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元旦”,阴历正月初一日,为阳历1月30日。在1929年10月,党中央“九月来信”,指示红四军前委要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11月26日,毛泽东回到部队。12月底,在上杭古田召开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古田会议决议”,毛泽东当选为前委书记,重新回到红四军领导岗位。1930年1月初,蒋介石组织了赣闽粤三省敌军,调动14个团,第二次“会剿”闽西苏区,前锋抵达离古田只有三十里的小池。红四军在1930年1月上旬向敌后转移,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先出发,挺进江西。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掩护主力转移后,向北经连城、清流、归化(现改明溪)、宁化等县,西越武夷山,去江西和红四军主力会合,使敌人的三省“会剿”宣告破产。

这首词是小令,不分片。开头:“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红四军第二纵队是经过清流、归化、宁化等县进入武夷山的。这里不按照经过县名的先后次序写,即不先写“清流”,把“宁化”提前,当是适应词的格律的需要,因为这句要仄起,“清流”是平起,“宁化”是仄起,故把后经过的“宁化”先提,不按先后顺序提。这里把三个县名并列,读时中间要作小顿,“路隘林深苔滑”,用三个主谓结构的短语,读时中间也要作小顿。这样的音节,显得急促,正确地掌握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在闽西这三个县里行军,那里是山岭重叠,地形险阻,在深林里行军,走的是山间的小路,又是很少人行走的路,所以称“路隘林深苔滑”,写出这次行军的特点。当时形势紧迫,要抛掉敌人,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就得隐蔽地急行军,所以采取这样音节急促的句子。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这里用了设问句,这个设问句,正表示形势的转变,已经把敌人抛开,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不再紧迫了。武夷山,在福建西部,与江西接近。“直指”,笔直指向武夷山,就可进入江西,与红四军主力会师了。这里表达出愉快的心情。“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说“直指”在于指向进军的方向,还没有到武夷山下。说“山下山下”,才是到达武夷山下了。重复说“山下”,当表示武夷山的范围很广,也表达了红军向那里进军的欢欣鼓舞的心情,正配上红旗迎风招展的壮丽景色,这与在“路隘林深苔滑”中进军构成对照,写出了革命精神的昂扬。

这首词,连用三个地名,这三个地名的连用,又与三个主谓结构的短语结合,说明在三个县里是怎样行军的,这就使三个地名的连用显得很自然了。这样连用三个地名的写法是比较突出的。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王琦注李白诗,引王麟洲说:“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这首诗在四句中用五个地名称为绝唱,这五个地名分散在四句里,并不连用。这里在一句中连用三个地名,用得贴切自然,符合词调,显得尤为难得了。“今日向何方”,不属于有人发问,是修辞学上的设问格,是为了提醒下文而设问的。“山下山下”是复叠格。“风展红旗如画”是摹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