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8年秋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ínɡ灵)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周围有五百多里。山上有五条出入的小路,称为五大哨口:南面的朱砂冲,东面的桐木岭,西面的双人石,北面的八面山,西北面的黄洋界(亦作汪洋界)。这五个哨口,是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来的小路。对黄洋界,有人描写那里的形势道:“山连山来岭连岭,汪洋界来是高峰。高峰顶上设哨口,好比把守摩天岭。”
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湖南省平江、浏阳一带的农民军,会合以前武昌警卫团和萍乡煤矿工人,举行秋收起义。10月里,毛泽东同志领导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民军,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又根据党中央指示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四军的番号是沿用北伐战争中声威昭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该军所部独立团,由叶挺同志率领,团中共产党员很多,政治素质优异,战绩辉煌,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坚决支持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备受人民爱护。
1928年7月初,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发起第一次“会剿”,前锋逼近江西省永新。为了调动敌人回去援救,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28团、29团抄敌后路,向湖南省酃县、茶陵进军,毛泽东率领第31团在永新地区袭扰正面之敌。正当进攻永新之敌撤回去救援茶陵之际,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指挥部队进击湖南。7月24日,部队在湘南遭受挫折。毛泽东当即率领31团3营迎接主力,留31团1营和32团坚守井冈山。湘赣两省敌人乘机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8月30日上午,湘敌一个师向井冈山黄洋界发起猛攻。我31团1营,凭借黄洋界的险要地形,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下午4时许,敌人再次组织进攻,我军以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打中敌群。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山,无心恋战,当夜撤回酃县。8月23日,毛泽东同朱德、陈毅在桂东会合。9月上旬,红四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南麓的黄坳。毛泽东得知黄洋界保卫战取得全胜,十分兴奋,写下了这首词(见《背景介绍》)。
上片:“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是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加强词的鲜明形象。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帜,都是卷起的。这是修辞学上的示现格,是作者为了加强形象而设想的。“鼓角”,战鼓和号角,古代军队用鼓角发号施令,指挥队伍行动。这里指我守军的军号等声音。“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岿(kuī亏)然”,形容高踞屹立。当时敌人进攻黄洋界,有一个师,只能正面进攻,不能包围。这里这样写,为显示红军的英雄无敌。夸张敌人的强大,来衬托红军如山的岿然不动,这是映衬格。用“岿然”省略了“如山”两字,这是省略格。把红军比作岿然如山不动,这是比喻格。在这个比喻里,使人想到南宋时,金人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就是“我自岿然不动”,这里有暗示的引用格。
下片:“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红军早已加固防御工事。红军得到敌人进攻黄洋界的情报,在8月28日星夜兼程赶到黄洋界,加固原有工事,挖好掩体。红军大众一心,坚如城堡。《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这里作“众志”是词律要用仄声而改。这是引用格而稍加变化,极写红军的团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