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2006年以来,我一直在智能城市领域工作,前10年的时间更多放在城市计算理论体系的打造和技术研发上,后来城市计算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一个研究方向。2012年开始,我有幸跟着各级政府一起参与到智能城市建设中,一边持续钻研城市计算理论,一边把积累的技术用于实践,解决城市面临的挑战。
我在过去16年的从业时间里,完成了两本英文书籍——Urban Computing和Computing with Spatial Trajectories的写作,分别由MIT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出版,后来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成为一些大学的教材。尽管国内有不少出版社邀约,希望我也能撰写相关的中文书籍,但鉴于我这几年一直深扎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一线的探索实践和团队建设上,一直未能动笔。另一个原因也许是我认为之前的积累还不足以构成一本新的书籍,希望自己能用有限的时间给社会留下更多的精华。直到最近,有专家、同行和政府管理者从不同的渠道建议我撰写一本关于一网统管的书籍,我才再次感受到了写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尽管我认为这本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鉴于眼下强烈的需求,并考虑到知识的时效性,倒也机缘巧合地促成了我的第一本中文书籍。
在国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战略命题之后,各地政府开始积极探索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道路,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单个政府部门无法独立应对复杂而紧迫的局势,条块分割的治理力量要抗击来势汹汹的疫情也略显疲惫和吃紧,因此,加快构建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的新格局变得更加迫切。
近几年我有幸跟地方政府一起建设了多个一网统管项目,其间团队和政府紧密协作,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难,尝试了不少创新,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沉淀了关于一网统管的业务知识,构建了一网统管的核心系统和平台,也从地方政府的各级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身上学到了很多治理城市的理念、施政方针,在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的结合及相互驱动方面,也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
跟一般的智慧城市项目不同,一网统管既不是单一部门的业务系统建设,也不是单纯的系统集成项目。一网统管项目的覆盖面广,涉及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这决定了它需要用全域的视野和更高的格局来看问题,做规划。一网统管项目的复杂度高,涉及很多机构、群体和多级联动,这决定了它需要强大的协调和推动能力来穿针引线,整合零散力量。一网统管项目的技术难度大,需要在打通各部门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联通各部门的业务系统,让指令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流转,完成对事件的高效、协同处置。一网统管项目的投入大、周期长、未知点多,这决定了它需要强大的运行保障能力和果敢的决策效率来加快建设过程,确保目标达成。要实现以上目标,既需要城市最高管理者高位引领、统筹规划以及项目专班的强力推进,也需要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
面对一网统管的积极探索和战略命题,为了获得更好的成效,很多地方政府有以下希望:对一网统管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把握好其发展的脉络;学习到更多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并跟当地的现状和特点结合;能更加高效地推进一网统管的建设过程,并充分利用好已有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开销。而当前该领域的书籍稀缺,成体系的知识沉淀和全方位的思考探讨比较匮乏,一些城市的经验无法及时提炼总结、借鉴传承,不少地方政府的管理者在与我交流后多次表示希望我能够把这些经验和方法总结下来,以帮助各地方政府更好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最主要原因。
在构建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的新格局过程中,参与到其中的很多企业也同样面临着困惑。例如:如何快速了解一网统管的业务知识,突破其中的关键技术,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如何设计用于实战的创新应用,彰显一网统管的价值?如何针对此类项目选择高效、合规的商务模式,设计好推进路线,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这些都是众多企业遇到的共性问题。只有企业在一网统管领域的认知和能力得到同步提升,才能配合政府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一战略任务。这也是我当前撰写此书的另一原因。
从受众的角度考虑,本书并没有对技术和系统做过深的讲解,而是从一网统管的认知、实现路径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对政府工作人员和行业从业者有所帮助,最终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
由于我在撰写本书的同时,还承担着很多重要的工作,白天事务繁忙,因此,大部分写作时间集中在清晨五点左右,通常当天的写作计划完成时,天也放明,常常能看到窗外旭日东升,释放着火红的暖意和蓬勃的动能,迎着朝阳开始一天的工作,力量和责任感也在心中油然而生。
郑宇
2022年3月2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