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高分历史社科精选合集(套装共5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1节 一些未曾解答的问题

我在中国待了七年,在此期间,人们提出过许许多多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热情的党人们有一大堆现成的答案可以向你提供,但这些答案总是不尽人意。因为,他们是如何得知的呢?他们可是从未去过红色中国。

事实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可能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更具神秘感,没有比红色中国的传闻更让人困惑的了。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心脏地带,中国的红军正在战斗。九年来,他们一直遭受着铜墙铁壁般严密的新闻封锁,情况不被外界所知。成千上万的敌军部队构成了一道“围墙”,将他们紧紧包围。他们的地区比西藏更加难以涉足。1927年11月,中国红军在湖南省东南部茶陵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自那以后,尚未有任何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围墙”后,再回来记述他的经历。

关于红军,即便是最基本的事情,也会众说纷纭。有人不承认红军的存在,认为压根没有这样的队伍,那只不过是几千个吃不饱的土匪。还有人不相信有苏维埃,认为这是共产党宣传的“产物”。然而,了解红色政权的人们却相信,红军和苏维埃是唯一能够让中国摆脱一切灾难的“救星”。在这场宣传与反宣传的角逐中,冷静的观察者想要了解事实真相,却苦于缺乏真凭实据。每一个关注东方政治及其风云变幻的历史的人,都对这样一些未曾解答的问题感兴趣:

中国红军是不是一群有着自觉意识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服从且遵守统一的纲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如果是,那么这个统一的纲领是什么?共产党人宣称,他们在为实现土地革命、反对帝国主义、争取苏维埃民主和民族解放而斗争。可是南京方面却说,红军只不过是“知识匪徒”领导的新式匪徒。究竟谁对谁错?抑或两方面都是对的?

1927年以前,共产党员是可以加入国民党的。但在当年4月,一场众所周知的“清党运动”爆发了。共产党员、无党派激进知识分子以及成千上万名组织起来的工人和农民,遭到了右派政变领导人蒋介石的大肆杀戮。当时,蒋介石已经夺取了政权,在南京建立起“国民政府”。自那以后,要做一名共产党员或者同情共产党,就要被判处死刑,千千万万的人因此惨遭屠杀。但是,仍然有千千万万的人心甘情愿地继续去冒这样的风险。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和士兵加入了红军,武装反抗军事独裁的南京政府。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究竟有怎样一种不屈不挠的力量在推动他们不畏牺牲,去拥护这种政治见解?国共两党之间的根本性争论究竟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员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与别国的共产党员或者社会主义者在哪些方面相似,又在哪些方面不同?观光客想知道的是,他们是否留着长胡子,喝汤时是否会发出响声,公文包里是否带着土造炸弹。严肃的思想者想知道的是,他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有没有读过《资本论》和列宁的著作?有没有彻底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是斯大林派还是托洛茨基派?抑或两派都不是?他们的运动真的是世界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吗?他们是不是真正的国际主义者?他们“仅仅是苏联的工具”,抑或在根本上是民族主义者,为中国独立而斗争?

这些战士进行了如此持久、如此激烈、如此英勇的战斗,而且——就像各种立场的观察家们所承认的那样,甚至于蒋介石的部下,私底下也承认——从整体上来说是如此难以征服。他们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之所以那样战斗,是因为什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在他们的运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革命原理?相较于中国妥协退让的历史,关于他们的一切都令人难以置信。他们经受了无数次战斗、封锁、缺盐、饥饿、疾病和瘟疫,最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跨越了中国的12个省份,一路粉碎了无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终于胜利抵达西北地区新的根据地。他们之所以顽强得不可思议,是因为他们怀揣着怎样的希望、怎样的目标、怎样的理想?

谁是他们的领袖?他们是不是对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学说怀有炽热信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是社会的先驱者,或者仅仅是无知的农民,为了生存而盲目地进行战斗?譬如毛泽东——南京方面通缉名录上的头号“赤匪”,蒋介石曾经悬赏25万银元缉拿他,不管他是死是活,那么,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个被标上如此高价码的东方人,他的脑袋里究竟装着些什么?或者真的像南京方面声称的那样,毛泽东已经死了吗?再如红军总司令朱德,他的脑袋,对于南京方面来说,也具有同等的价值,他又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有林彪——28岁的红军战术家,他领导的著名的红一军团,据说从未吃过败仗,那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来历呢?还有其他许多红军领袖,多次报道说已经丧生,却又一再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生龙活虎地指挥着新的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他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

该如何解释这一非同寻常的纪录:红军抗击占据绝对优势的联合军事力量长达9年,南京方面拥有的可支持持续作战的工业基地、大炮、毒气、飞机、金钱和现代技术,红军一无所有,却并没有被剿灭,反而力量逐渐壮大,这又是什么缘故呢?他们运用的是怎样的军事战术?他们是如何进行训练的?是谁在担任他们的顾问?他们当中是否有来自苏联的军事顾问?他们的战略战术,不仅战胜了所有与他们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指挥官,还战胜了蒋介石重金聘请的大批外国顾问——顾问团团长先由希特勒的国防军头目冯·塞克特将军担任,后由冯·法肯豪森将军担任。那么,这又是谁领导的呢?

中国的苏维埃究竟是怎样的?有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如果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那么是什么力量将它组织在一起的?在共产党建立了红色根据地的地区,“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红军为什么没有攻占大城市?这是否说明,这不是真正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运动,而在根本上仍然是一场农民起义?“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在中国从何谈起?在中国,80%以上的人口仍然是农民,工业体系哪怕不能说是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也仍然处于襁褓之中。

共产党人怎么穿衣?怎么吃饭?怎么娱乐?怎么恋爱?怎么工作?他们的婚姻法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妇女真的被“共妻”吗,就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中国的“红色工厂”是什么样子的?红军剧社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如何组织经济?他们的公众卫生、娱乐、教育以及“红色文化”又是什么样子的?

红军有多少兵力?难道真的像共产国际出版物宣称的有50万人马?如果真有这么多,他们为何没有夺取政权?他们从哪里获得武器弹药?这支军队纪律严明吗?士气怎样?他们真的是官兵平等吗?蒋介石曾在1935年宣称,南京方面已经“消除了共匪的威胁”,那么,1937年,在中国战略地位最重要的西北地区,共产党占领了比以前更大的一整块区域,这又该作何解释?如果共产党真的被消灭了,那么为何日本在众所周知的广田弘毅(1933—1936年担任日本外相)对华三原则中的第三条中,要求南京方面签署反共协定,向日本和纳粹德国承诺“防止亚洲的布尔什维克化”?共产党真的“反帝”吗?他们真的要向日本开战?在这场战争中,莫斯科会不会援助他们?北平的学生们群情激愤,著名的胡适博士信誓旦旦向他们保证,共产党那些激昂的抗日口号只不过是些哗众取宠的伎俩和垂死的挣扎,是意志消沉的匪徒发出的最后的呼号,真的是这样的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有着怎样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是否能取得成功?这种成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对日本又意味着什么?对于世界上五分之一(一说为四分之一)的民众,这种巨变将造成怎样的影响?对于世界政治,将造成怎样的影响?对于世界历史,将造成怎样的影响?对于英、美及其他国家在中国投入的巨额资金,又将造成怎样的影响?说真的,共产党到底有没有“对外政策”?

最后,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这到底有什么含义?

长期以来,竟然没有一位非共产党观察家能够基于亲身调查的事实,自信并且准确无误地回答这些问题,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故事,它越来越引人入胜,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就像新闻记者们在对无关痛痒的小问题发出电讯之余,坦白承认的那样:这是中国唯一的故事了。然而,我们所有人却对这个故事一无所知,这实在有些可悲。毕竟要在“白区”接触到共产党员,是极其困难的。

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无论是在上流社会还是社会底层,他们都不会暴露自己。租界里有南京方面用高薪雇来的间谍系统,其中包括像帕特里克·吉文斯那类机警的人物。吉文斯原先在上海公共租界英国警务处工作,主要负责缉拿共产党员。据说他每年都要逮捕几十名共产党嫌疑者,其中大多数年纪在15—25岁之间。然后,国民党当局将这些嫌疑者从租界引渡,再进行监禁或者处决。在中国,受雇监视和抓捕中国进步青年的外国侦探有很多,吉文斯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要想了解红色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实地探访。但我们总推说“没有法子”。有些人也曾经进行过尝试,但没有成功。因此人们都认定,这件事是办不到的。人们都以为没有人能够进入红区,然后再活着出来。

后来,到了1936年6月间,我的一位中国密友带给我一则消息,中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政治局势变化——这在后来终于发展成蒋介石被扣押的轰动性事件,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但在当时,对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我从这则消息中发现了可能进入红区的机会。我需要马上动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我决定抓住机会,打破这一新闻封锁,尽管这种封锁已经持续了9年。

这样做的确有风险。后来有报道称我已丧生——说是“被土匪杀害”——其实是夸大了事实。但许多年来,各类领取政府津贴的本国和外国新闻媒体上充斥着大量关于共产党“暴行”的恐怖故事。鉴于此,在旅途上几乎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安心,真的没有,除了那封带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他。这将要经历怎样的冒险?我不得而知。但是,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些年的国共内战中牺牲。为了探寻事情的缘由,难道不值得让一个外国人去冒一下生命危险吗?我也发现自己可能会有性命之忧。然而在我看来,这个代价算不上太大。

怀着这种兴奋的心情,我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