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作品创作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舞蹈构图与电视画面

一、舞蹈构图

舞蹈是在时间序列中展开、在空间占有中呈现的艺术,它在连绵相续的身体运动中形成了各种舞蹈姿态和舞蹈构图。舞蹈姿态是舞蹈运动过程中瞬间的停顿,是舞蹈艺术空间造型性的体现。“构图”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术语,“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1]。构图应用在舞蹈中,则转变为“舞蹈语言在舞蹈舞台上存在和呈现的方式,它是舞蹈在时间、空间中的动态结构,一般指舞蹈者在舞台空间的运动线(不断变化、流动的舞蹈路线或队形)和画面造型,是舞蹈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2]。舞蹈姿态与舞蹈构图是舞蹈语言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舞蹈作品中引人注目的部分,是舞蹈编导意图的体现。日本现代舞创始者江口隆哉在《舞蹈创作法》中详细讲述了舞蹈构图,“所谓舞蹈构图,是指舞者在舞台上边舞蹈边移动的路线。独舞的构图是单线,双人舞为复线,群舞的构图形成错综复杂的线,这时再加上形体动作的变化或形体移动就构成群体的舞蹈构图”[3]。同时作者提出并阐述了构图的形式,包括线的构图、几何构图、密集构图、分散构图,以及构图的移动、构图的变化及其合理性的论述。

需要强调的是,舞蹈姿态、舞蹈构图的形成与舞蹈的表演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来说,除去一部分在广场、体育场馆或室外特定场地举行的大型文艺演出可以四面或三面观看表演,以及现代舞中的某些室外先锋实验性演出(特别是在室外做表演,已经引起一些创作者的兴趣和艺术实践)之外,可以说绝大部分的艺术舞蹈还是在剧场舞台进行演出活动。剧场环境使观众聚集在舞台前的同一方位,舞台为此方位敞开,形成了艺术舞蹈观赏的单一视点。由此,针对于剧场舞台创作的舞蹈表演,在多年的剧场传播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舞蹈姿态、舞蹈构图的呈现都以编舞者预想中的表演环境及观众视点为主导。

舞者在舞台上的运动路线称为“调度”。独舞、双人舞的运动路线因为瞬间即逝所以相对隐性,群舞则可以通过群体共同将运动路线鲜明地呈现出来,总体看来有横向、斜向、纵向、曲线、圆(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等调度线。一般来说,面向观众的横向调度(从上场口方向到下场口方向)比较平稳,纵向由舞台后方至舞台前沿的调度冲击力最大,斜方向向舞台两侧前角的调度也有强调的意味,曲线则柔和而灵活多变,圆形则蕴含着某种迸发的力量。这些不同的调度线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是受到观众视点影响而形成的。

剧场艺术家们对于舞台区域的认识有许多相近之处,“已故美国耶鲁大学系主任阿列库山大,把舞台分成六个区域,并分别赋予性格:区域1(中央前)这个区域是观众观赏节目的最佳区域,它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因此剧情高潮、斗争、重要的发言等都在这一区域进行。区域2(中央后)舞台中央里面,是举行仪式的庄严的区域,……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场地。区域3(左侧前)是充满亲切、温和、不强烈的区域,如快乐的家庭。这是两人喝茶、交谈、访问、讲故事、消遣的好地区。区域4(右侧前)是形式紧张、不亲切的地方,显示出排他性的感情,如礼仪性的访问,离奇古怪的消遣、商谈、谋反、独白、和事件毫无关系的孤立的人物站立的地方。区域5(左侧后)这个区域是浪漫抒情的区域,在这里可以做出透过法国窗帘望月,回味甜蜜的爱情,这是幻想和思念的场所。区域6(右侧后)这是六个区域当中最弱的部分,这里可以作为这个世界不存在的超自然之物表演的场地”[4]

图1:阿列库山大把舞台分成六个区域

江口隆哉认为,舞台区分带着各自不同的性格和感觉,这已得到多数人的认可。“西欧除把舞台分为六个区域之外,也有九个区域的分割法。如表所示:

图2:西欧的九个区域的分割法

专家们都这样称呼,但不是所有专家把它称作空间或者场地。尽管如此,使用这个名称很方便,在考虑区分的性格和由区分带来的表现度方面都能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作用”[5]。作者并以数字1至9描述了不同表演区域位置的含义及其对舞蹈构图的作用意义。与此同时,作者认为:“不同区域的性格,对进行写实性的作品创作时起作用,而不太适合抽象表现的创作。抽象表现或者说抽象性较浓的作品应当重视不同区域的表现度。”[6]

图3:江口隆哉描述的九个不同含义的表演区域

我国舞蹈界通常的舞台区域划分方法,基本沿用了把舞台分为九个区域的方法,即:中、左、右;前、左前、右前;后、左后、右后。但对于各区域的表现强弱的运用则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处理为:前区是表演的强区,能给观众较强烈的感受,后区是弱区,而中区相对来说比较中和;中间与两侧相比较,中间是强区,两侧则稍弱。舞台不同区域表现力强弱的总结,正是依据观众的观看心理产生的,距离观众观看位置近的区域与观众观看视觉中心点的区域,成为了表现力强的部分,反之则是表现力弱的部分。

当舞蹈成为舞台表演的节目时,编舞者在考虑舞蹈的姿态与韵律的形成,以及舞蹈的地域、民族、风俗、风情等风格的同时,也会关照看节目的观众方向。舞蹈的编排设计、舞姿造型和表演情绪,特别是带有一些戏剧内容或高难度的技术行为时,尤为强调舞蹈的方向和位置。如此,舞蹈姿态造型的方向变化、选择,也就产生了规范的需要或能够被多数人认可的方式。比如,“为了帮助学生或演员更好掌握方位,教师把教室或舞台的各个不同方位固定编号。目前通用的编号法有‘切凯弟体系编号法’有‘瓦冈诺娃体系’两种”[7]。我国在舞蹈编创和教学中,基本上使用了瓦冈诺娃体系中对舞台的八个方向的标注方法:以45度为一个方向的变化,共分为八个方向。

图4:瓦冈诺娃体系对舞台的八个方向的标注方法

舞姿的设计均会考虑以正面观众的方向为主要观赏角度,如中国古典舞的舞姿造型,十分强调舞姿造型完成时的三个方向点,如以舞台中心为造型的亮相,腿朝2方向、肢体上身朝1方向、面部眼神朝8方向。还有一些舞蹈技巧和舞蹈在运动中的表现,如斜线行进、“之”字形行进或围绕舞台作圆形运动等等,不同的舞姿角度变化,都会表现出编导不同的创作意图。

舞蹈构图多指群舞的队形和队形变化,并通过队形和队形变化的构成与节奏的不同,形成视觉和情绪的不同效果。通常来讲,群舞的队形组成与变换比较丰富,有横排、纵排、斜排,以及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散点等等。从观众视点来看,横排稳定平和,纵排凝聚划一,大方形富有气势感,三角形富有冲击力。大部分编导也会将想要突出的部分放在非惯常视域的高度空间,如在高空、中空、低空,即不同高度展开呈现舞蹈表演动作,以突破观众惯性视点的方式来进行强调。

注释

[1].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277.

[2].[美]瓦尔特·索雷尔.欧建平译.西方舞蹈文化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614.

[3].[日]江口隆哉.金秋译.舞蹈创作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09.

[4].[日]江口隆哉.金秋译.舞蹈创作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96-97.

[5].[日]江口隆哉.金秋译.舞蹈创作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97.

[6].[日]江口隆哉.金秋译.舞蹈创作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97-98.

[7].朱立人编译.芭蕾术语词典[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