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依据
在歌曲写作中,歌词的结构、内容或意境,都可以作为处理音乐结构的依据。也可以说,音乐结构的处理应有效地将歌词的主旨转化为具体的音乐要素。
《蓝精灵之歌》的音乐结构是再现二段曲式,它将歌词中活泼、勇敢和团结的蓝精灵形象,通过调动旋律、节拍、句法、调性、声部和体裁等多种音乐要素表现出来。
呈示段由反复关系的并行乐句构成。主题句采用明亮的大调、强弱交替明显的四二拍子,还有连续跳进的分解和弦及其移位材料(a和a’),带来活泼的音乐情绪和进行曲的体裁性质,加上“齐唱”的声部要求,塑造出一群行进中的精灵形象。并行句的作用,则是强调主题句特征,使蓝精灵的形象更加鲜明。
进入发展—再现段后,展开中句是“独唱”的声部处理,与呈示段形成音色对比。材料采用主题句的音高动机与舒展的节奏结合,塑造出夸张赞美的口吻——因为上行的六度,特别是大六度音程,在语义上具有“热情”的特性。再现句的歌词中提到“齐心合力”,因此声部又回到“齐唱”来变化再现主题句的旋律,在“斗败格格巫”的地方用连续跳进停留在全曲最高音e2,营造出紧张的气氛,也形成歌曲的高潮。
例2-8 郑秋枫《蓝精灵之歌》
但是,处理歌曲曲式结构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多种可能性。一种情况是,不同作曲家对同一首诗歌存在不同的理解,从而会对曲式结构做出不同的处理;另一种情况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不断调整设计方案,直到它符合自己的创作意图,有时甚至使歌曲的曲式结构背离了最初的方案而成为了另一种结构类型。
下面比较两首《曼陀林》,来说明同一首歌词做不同的曲式结构布局是完全可能的。法国作曲家福雷和德彪西都十分青睐象征主义诗人保尔·韦尔伦(Paul Verlaine)的诗歌并为其谱曲,音乐风格和技术处理也各有特色。两首《曼陀林》的共同之处是,都用钢琴织体模仿弹拨乐器曼陀林琴(Mandolin)的音响效果,都具备“呈示—对比—再现”的结构原则,都把诗歌中间部分描写衣着和身影的诗句作为了音乐的对比部分。不同之处在于,福雷是将音乐结构处理为再现二段曲式,再现句是重复诗歌的开头部分,因而延长了诗歌的篇幅;而德彪西的歌曲结构是贴合诗歌结构,把末尾描写舞步和乐声的诗句处理为歌曲的再现段,并加入用衬词歌唱的旋律音调来平衡结构。此外,两人处理调性的手法也各有千秋:福雷是采用大小调体系并运用丰富的转调技术;德彪西在运用转调技术的同时,还加入了丰富的中古调式因素。
表2-3 两首《曼陀林》的结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