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河南省科协“双决”百名人物纪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坚守扶贫一线 为民写忠诚
——记夏邑县科协驻郭庄农贸区前王楼村第一书记杨仕勤

杨仕勤打电话核实贫困户相关信息。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在中原大地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有一名扶贫“老干部”——52岁的夏邑县科协党组成员、主任科员杨仕勤。自2016年6月担任驻夏邑县郭庄农贸区前王楼村第一书记以来,他和全国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一样,驻守扶贫一线,用真心真情助力脱贫户脱贫,帮助贫困户摘掉“穷帽子”,共建幸福新生活。在脱贫攻坚收官关键时刻,他谢绝医生的住院要求,带着严重的腿伤,拄着拐杖,毅然奔走在扶贫路上,用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忠诚书写了一曲轻伤不下火线的赞歌。

放弃休养 拄着拐杖去扶贫

2017年10月28日上午,杨仕勤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自行车在去拜访贫困户的路上,突然被一辆汽车撞倒,导致右腿骨折。住院期间,他天天挂念村里的大小事情。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右腿骨折不到百天,他就拄着双拐出现在村里,走访群众、记录扶贫日志、查勘扶贫车间建设……带领着驻村工作队队员又开始了扶贫工作。

轻伤不下火线。杨仕勤忍受病痛,每天穿梭在前王楼村,坚守扶贫一线,尽心尽责工作。他的身影让人动容,村民看在眼中,恩情铭记在心。“虽然受了伤,但我不愿意脱离自己的工作岗位,出院后未曾请过一天假,这是自己的责任,就应该这样做。”这个拄着双拐的五旬汉子,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不停地奔走在前王楼村的脱贫路上。

驻村扶贫之路,枯燥艰苦,琐碎又焦心。前王楼村位于郭庄农贸区西北3公里,是郭庄农贸区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之一。经济、环境、卫生不理想,经济基础较差,集体经济基本为零。该村贫困户较多,村组织凝聚力不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3户740人,农业结构单一,扶贫任务重。近年来,杨仕勤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群策群力,积极奔走,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2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有250户脱贫,740人全员参与农村医疗保险,适龄儿童全部就学并享受相关帮扶政策,杜绝因贫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情况发生,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加强支部建设 帮助村民解难题

“一个村的发展,没有组织,没有领导,都是空谈。”杨仕勤说。杨仕勤从健全“村两委”入手,不断完善村“两委”建设及工作运行机制,推行村级组织的党务事务政务财务公开,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了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完善了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同时,扎实推进硬件建设,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

在杨仕勤的带领和努力下投资350万元,建设占地15亩500千瓦光伏发电1处;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新打机井15眼,扩大了农作物灌溉面积;新修生产桥5座,改善了农业发展条件;修建了下水道,安装了路灯,方便了村民出行;新建村小学教学楼1栋,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先后修建了休闲广场、篮球场、党员活动室及各类健身路径等;组织、督促农民绿化庭院,硬化村道7.49公里,绿化美化了村庄;坚持推进厕所革命,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清洁工作落实到每位保洁人员,实行责任制,责任到人,狠抓卫生死角整治,彻底清除各类垃圾,创建了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为了实现科技服务、专家服务在前王楼村全覆盖,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和服务向村集聚,大幅提高村民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确保贫困户在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掉队,必须靠宣传统一大家的思想。”杨仕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实际工作中,他做到了五件事:一是认真研读国家以及省市县下发的扶贫政策,做到扶贫政策入心入脑;二是带头讲解好扶贫政策,并要求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成员,都要逐条逐句地学习宣传扶贫政策;三是逐户宣传好扶贫政策,并做到以入户核查及征求意见为契机,与村民当面交流沟通,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将扶贫政策宣传到户,清楚自己能享受哪些扶贫政策;四是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驻村工作队队员都加入村民所在的微信群,在微信群里和村民沟通交流,利用新媒体进一步宣传扶贫政策,并将扶贫工作中的好办法、好典型分享给村民,鼓舞村民打赢扶贫攻坚的士气和决心,确保永不返贫;五是利用广播宣传,广播传播区域覆盖全村,宣传党的扶贫济困奔小康的好政策,不断增强广大村民共克时艰的合力。

杨仕勤(右一)与县科协领导,村“两委”干部一起座谈。

杨仕勤(右一)走访贫困户,落实扶贫政策。

撸起袖子 带领村民奔小康

前王楼村经济基础较差,集体经济基本为零,农业生产效益不佳。为了找到合适的脱贫项目,杨仕勤利用前王楼村邻近县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开展蔬菜基地开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开发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熟高产高效的农产品种植面积1500多亩。开展废旧坑塘改造,新建生猪养殖场1个,发展生态养殖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政府投资50万,社会力量投资120万,建成北虫草生产基地,每年为投资者和集体增加收入50余万元。

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开展科技培训和涉农政策宣讲。开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致富带头人,重点对村组干部、专业农户、协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等进行职业教育。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物化补贴入户、农业机械入户等活动,提高广大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截至目前,前王楼村新建水泥道路7.49公里,实现全村全部通自来水,完成电网改造升级。完成危房改造74户,实现贫困人口居住无风险。教育资助贫困生(含学前教育)230人次,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36平方米,100%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健康体检。省市县投资安装科普大屏1座,贫困户全部安装有线或数字电视。完成全村垃圾填埋场、杂物堆放场、标准公厕和亮化、美化等环境综合整治。

杨仕勤(右一)深入田间地头,与贫困户交流谈心。

修建下水道,安装路灯,按照“改水、改电、改厕、改圈、改厨、改院、增加必要的生活工具”内容,贫困户全部完成“六改一增”。建成1000平方米扶贫车间,安排贫困户20余户上岗就业。办理小额贴息贷款、朝夕工程贷款11批、161人次,发放资金622万元。所有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经过4年多的努力和一系列扶贫措施多管齐下,如今的前王楼村彻底拔去了“穷根”。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让村民感受到了实惠。“我认为,一名党员必须俯下身子,用‘绣花’的功夫,到群众中去,全面了解困难群众的疾苦,想尽办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杨仕勤说,他将牢记使命,勇担责任,继续带领全村群众勤劳奋进,全力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继续带领全村群众昂首阔步奔走在幸福小康的大道上。

(原文刊登于2020年10月9日《河南科技报》A6版 作者:张洪彬、常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