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真正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收集将会使用的学习资源是完善学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其实比你想象的更困难,因为此时的你还不知道该信任谁的说法。
专家的说辞可能更容易让人信服,可是除了名片上的头衔之外,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专家呢?可能你会遇到一位名副其实的专家,但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善于传授技能、传播信息呢?难道是因为他们聪明睿智、口齿伶俐?但如果他们的某个观点只有极少数人认同呢?
因此,我们在收集所学知识的相关资料时应该多花些时间、精力以及金钱。我们还可以利用指导手册、线上教程、线下课程、图表等一系列的资料。
可能你会问,这些资料都需要收集吗?当然不用!所以你需要先做一些初步的研究,把你的寻找范围收缩到最小。你在寻找资料时还应该关注信息的可信度、接受度和清晰度。你在读了一些资料之后,会发现有些内容反复出现,有些内容无关痛痒。你需要慢慢学会筛选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如果能认真地正确地执行下面的五个步骤,你一定会大有收获。实施这五个步骤的关键在于一个也不漏掉,完成之后,你将学会运用多种视角理解概念。
1. 收集信息
第一步是对某个主题进行大量检索,收集你能找到的各种信息。在研究的早期阶段,不要太挑剔。从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想想你在谷歌浏览器上搜索某个关键词,会是什么样子?你可能会搜出10页甚至更多的结果,然后你再去点击每个链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立即找到答案,而是为了对你正在研究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总体的了解。所以不要限制自己的大脑,要打开自己的思路。之后将收集的信息分为“一般主题”“论据”“论点”三大类。你可能觉得现在比刚开始时还要困惑,其实这是好迹象,也是正常现象。现在,一切信息都摆在你眼前了,有浅显的,也有深邃的;有明确的,也有模棱两可的,这正是收集信息的价值所在。
2. 过滤信息
既然你已经得到了所有需要的信息,那么就到了辨别信息的性质、内容和质量的时候了。这一步可以将你要学习的信息总量减少75%,甚至更多。
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信息渠道上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有些渠道提供准确直接的数据,有些渠道提供相关的叙述或传闻,还有一些则提供评论性的意见或理论。有些信息来自你所学领域的官方权威机构,有些来自书刊、大众传媒、相关团体或协会,还有些却来自一些固执己见的个人博客。这些博主通常只对某些特定的话题感兴趣,但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知识。无法避免的是,你收集的信息里往往还掺杂了一些“虚假信息”。
过滤信息的目的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质量可靠的信息资源用详实的数据、确凿的事实和严谨的论证来支撑其观点;不靠谱的信息资源通常更喜欢通过渲染情绪、运用夸张手法来说服别人,甚至采用错误理论和错误数据来实现说服的目的。
所以不要混淆传闻和证据,即使有大量的野史逸事,传闻也只是传闻而已,毕竟以讹传讹就是这样开始的。
在过滤信息的过程里,你会注意到收集的资料分属于不同的类别。你会看到这些信息的发展趋势,会辨别出哪些是最常见、最受认可的观点(大多数),哪些是最罕见、最不寻常的观点(少数),哪些又是来自疯子的胡言乱语(疯话)。经过这一步骤,你将学会分门别类,并且留下最可靠、最有用的信息。
3. 寻找规律和重合之处
当你查阅所有的信息时,你会注意到一些重复出现的主题、立场和想法。有些观点会非常频繁地出现,而有些观点可能只出现一次,从表面看起来好像一切都是随机的。渐渐地,你能梳理出所研究课题的主要观点、次要观点以及课题范围,还能在看似不相关的内容之间找到关联和重合之处。
到了这里,你能理清所学课题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流行的思想和理念。一般来说,大部分可靠的信息资料都会提及相类似的观点,所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就可以大胆地假设这就是课题中最主流的思想。当你发现同个观点被多方意见重复讨论是一个好的迹象,说明这就是主要的观点。同样地,如果你发现某一观点很少被该领域的知名人士提及,或者与主流观点相悖,你就可以判断它是不合时宜的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该观点太超前了。
我并非强调罕见的或另类的观点就一定是错误的,而是强调你要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如果某种结论的论据只有一篇孤立的资料,那么即使有“追随者”同意该观点论述的一切,他们讨论的东西也是站不住脚的。
在完成这一步骤之前,您应该已经了解了主要论点的内容和背景,以及次要论点的内容。如果你能够独自完成这一步骤,那你就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因为大多数人都卡在了这一阶段。如果你也在这个阶段停了下来,不再前进,那么你就有可能在看待事物时带着偏见,但又自以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
4. 征求不同意见
来到这一步时,你的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个理论或观点,你也已经学会了用精心筛选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所以是时候找一些与你看法相左的资料了。这也是相关重要的一步。如果你不知道对立观点,那就无法从整体上对该课题进行全面思考。所以不管你对自己的观点有多确信,都试着去找一个相反的观点。
不要害怕与自己唱反调,要敢于质疑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和自己的理论发生了小小的争论,这正是你放飞想象力的好时机。模拟所有可能会遇到的场景和情况,你的理论也就得到了检验。
征求不同的意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先入为主的思维陷阱。我们人类往往喜欢只听我们想听到的、只看我们想看到的,只接受能够佐证我们想法的信息,这就使人们只看重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见,而忽略反驳自己观点的有力证据。所以先入为主对研究没有任何帮助,要想避免先入为主,就要充分留意相反的观点和不同的声音。
完成了征求不同意见这一步,经过反复思考的你可能会得出一个周全的、缜密的结论,并且这是个没有被谬论或错误信息误导的、经得起推敲的结论。你会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观点,能理解他人持有不同意见的原因,也能清楚地说出坚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5. 综合考量
这是你在完成了以上所有步骤后才能进行的一步,而不是采用简单的“先开枪,后问话”的处理方式。此时,你能清晰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可以向他人解释该观点的所有方面。就算是你刚开始涉足的新知识领域,你也可以自信地写出、说出相关的内容。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对知识进行总结:既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也不忽略细微之处。“出现X、Y、Z的原因是……,而出现A、B、C是由于……”如果你还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你可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倒退一两步了。
其实当你能够区分可靠的信息和不可靠的信息时,你就已经克服了研究阶段中的最大问题。但你可能会遇到下一个问题:感觉自己获得的信息永远都不够。就像龙喜欢收集金币一样,此时收集信息变成了你的一种喜好,你成了一个信息收集迷。大多数人都容易掉入这个陷阱。但值得庆幸的是,停止收集信息还是比认真学习容易一点。
你要清楚自己永远也无法知道所有的一切。在学习一项新技能的过程中,你到了某个阶段就必须终止或暂停吸收知识去开始实践,因为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完全是两回事。
对你而言,即使有些时候你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不充分,你也需要挣脱思维的禁锢勇敢地去实践,因为成功意味着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行动。就像你在踢足球时,不必在了解每个站位的来龙去脉之后才开始训练;也像你写作时,无须在完全理解莎士比亚的著作之后才开始动笔,这都是一个道理。不要害怕现有的知识不够而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相对于纸上谈兵,身体力行会让你学到更多,更何况很多问题都需要亲手操作才能找出答案。
实际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当知识的消费者,但反其道而行之,当知识的生产者才是更好的选择。知识生产者向前迈进的意愿发自他们的心底,而不是来自外部环境。所以知识生产者采取行动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内心有一些想法,无论这些想法有多么不成熟、多么不明确,他们都可以继续前进,无需等待一切外部因素准备就绪。这种心态有利于让人们付出行动,并能帮人们打消消极的借口。其实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实践的路上,你一直都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