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确认识审美对于消费者的价值
有两款国外高端品牌的SUV在外观和内饰设计上具有明显的审美优势,于是国内市场上出现了模仿这两款车型的外观和内饰的产品,一经推出市场,便订单量爆棚。产能的局限一度严重制约了销量的增长,未过多久便显现出山寨外观可能带来的后劲不足。消费者明明知道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是抄袭不来的,却宁可顶着买山寨货的压力,也要买这种外观漂亮的座驾。
有人鄙视这类消费人群,说他们是虚荣心作祟。显然,这不是值得品牌效仿的事情。没过多久,这款外观高度模仿大牌SUV的汽车单品的销量不出意料地大幅度下滑。换一个角度,我们不妨保持足够的敏感性来审视这件事情,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需求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这样的设计是原创的该有多好。毕竟会在后期买个车标换上去的人一定是少数。
并不是低价商品就没有审美需求,也不是低端消费市场就没有审美需求。
如果这款车的外观和内饰是原创设计,这款车就不仅仅会占领乡村和城乡接合部,也一定会堂而皇之地占领城市主流消费市场,这就是审美的力量。需要看到的是,有大量消费者会摇摇头说:“这是山寨的呀!”
审美是强大的存在,审美几乎是消费者的本能。消费者对于丑陋不堪、难以理解、充满混乱审美风格的产品已经受够了,他们要逃避糟糕审美的折磨,这是人的本能。
是汽车企业在设计审美上的无能导出了这样一条尴尬的道路,并裹挟了消费者一起去承受异样的眼光。
审美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愉悦他人,而是愉悦自己。人们买方太的产品,并不具有品牌和外观的炫耀功能;人们买西门子的洗衣机,也不具有品牌和外观的炫耀功能;一个单身女人买内衣也要挑花色,并不会展示给人看;女人的妆容并不是为了愉悦看客,首要的是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如果说消费者希望产品的审美既能够“悦己”,又能够“悦人”,但还是要看到“悦己”优先于“悦人”。
审美上的无能对于零售品牌来说不仅是可耻的,也是危险的,丧失了原本应该拥有的更大的市场。审美是“审阅”,也是“审判”,对零售品牌来说是十分严肃的事情。
劣势品牌总是说优势品牌有更好的技术,有更强的品牌拉力,却看不见优势品牌普遍性地具有审美上的优势,也看不见消费者审美的底层心理因素和长久的文化因素。零售品牌看不见审美的巨大价值,便会走入误区。
审美提升并不会像技术研发那样昂贵和耗费时间,弱势品牌往往在审美上栽了大跟头,这便是其可怜可叹之处。
一直以来,强大的零售商业和品牌都同时具备两种能力: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强大的“艺术能力”。
技术能力主要表现在研发、制造、材料、工艺、品控、标准、财务、效率、组织架构等方面;艺术能力主要表现在品牌、营销、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方面。
技术是显学,多数情况下是能够看得见、说得清楚、有标准、可量化、可复制的;艺术是隐学,多数情况下可以感受到,却很难被具体量化。艺术能力解决的是认知领域的完整性、顺畅度、易于理解、合理、模糊的准确性、迎合人性、氛围、气质、美的追求和细节的苛求,许多时候它是一念之力,择善固执。
技术和艺术有一个交叉点,就是“人”。
技术能力是拿来生存的,而艺术能力是决定能否卓越的分界线。
在一个懂得欣赏古汉语诗词的国度里,人们天然地具有体悟细节和意境的双重能力,因此审美情趣是零售市场中第一重要的事情。
在一个供大于求、消费升级渐趋成熟的新兴市场,品牌审美是与品牌能力、品牌道德同等重要的零售基础。
人们崇拜伟大艺术的原因,简而言之为“审美需求”的经验和本能,归根结底是为自己构筑“生而为人”的尊严。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谋求物质和精神上的尊贵,所思所行都在努力促进和积攒自己的尊严,这是“生而为人”的可贵自觉。
人的消费行为本身,极大地受到这种自觉的约束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