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学即用社科论文写作技巧与发表指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选题策略做对这一点,就能甩掉80%的竞争对手

行动圈+能力圈+认知圈,用“同心圆算法”锁定自身优势

论文选题很重要,需要慎重思考、谨慎对待。这种慎重和谨慎源自一个好的选题对于高质量论文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论文选题很少。论文选题一点都不少,只要稍稍检索一下就会发现每年、每月、每天,甚至每小时、每分、每秒都有大量的论文被不断发表出来。

事实上,论文选题是有无限可能性的。

问题在于,你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你应该如何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好选题呢?这里,我为你介绍下“同心圆算法”。

什么是“同心圆算法”呢?如图1-4所示,来看一下这三个同心圆:

最里面的这个圆,对应的是你的“行动圈”;中间的这个圆,对应的是你的“能力圈”;最外面的这个圆,对应的是你的“认知圈”;再往外就是空白了,那是你未知的世界

图1-4 行动圈+能力圈+认知圈的“同心圆”结构图示

这个同心圆结构图说明了什么呢?

一起来做一道题:两个6寸的比萨和一个9寸的比萨,哪个更大?先用直觉判断一下,再简单算一下就会发现,明明感觉两个6寸的比萨会更大,而实际上却是9寸的比萨大。从6寸到9寸,虽然比萨的半径只增加了50%,面积却变成了原来的两倍还要多。

回到论文选题问题,这道题目的启示在于:如果你的选题不够聚焦,哪怕只是扩大一点点范围,要想写出好论文就得付出好几倍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家玻尔会这样描述专家,他说:“专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内犯过所有可能犯的错误。”

这句话的关键点是“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论文选题一旦扩大,你的论文写作成本就会高出很多倍。所以,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成为某个研究领域的专家,首先必须严格控制最里面“行动圈”的大小,要确保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

那么,究竟什么是“同心圆算法”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减小“行动圈”,明确“能力圈”,扩大“认知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行动圈”要尽可能地减小

想想那道有关比萨的题目,一旦你涉猎广泛,想在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产出学术成果,你的研究成本就会呈倍数增加,而在某个具体领域投入的时间精力自然要缩水,研究质量不尽如人意就成为必然。所以,最好的做法是尽量减小“行动圈”,要去“深挖洞”,在一个专精的垂直领域持续投入时间精力,产出学术成果。这样才容易形成你的规模优势,成为某个研究领域不会被替代的那个人

其次,“能力圈”要尽可能地明确,并且确保自己不在能力之外做事情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要明确能力是有边界的,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能力;二是对个人而言,“能力圈”是大是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确知道自己的“能力圈”究竟有多大,然后老老实实地待在里面。说白了,就是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自知之明,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儿。

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弗雷德·威尔逊曾经指出:“你取胜的唯一途径就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并坚持做你擅长的事情。”

再次,“认知圈”要尽可能地广阔,时刻保持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敬畏

没有广阔的视野,一个人做起研究,就容易受到自身认知的局限。因此,只要力所能及,就要对未知世界保持好奇,多去扩大自己的“认知圈”,保持开放的心态去了解陌生的领域和未知的世界。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醒自己时刻保持敬畏,知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

明确自己的“能力圈”并老老实实地待在里面,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培养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了。事实上,在学术成长道路上,没有什么比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更重要的事情了。

人们很容易混淆“能力圈”和“认知圈”,错把认知当成能力。一旦错把认知当成能力,在自己的能力之外做事儿,后果往往会比较严重。

如图1-5所示,“同心圆算法”告诉你,可以用三个同心圆的模型来帮助自己理解论文的选题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减小“行动圈”,明确“能力圈”,扩展“认知圈”。

它所对应的认知关系是这样的:

最内层是“行动圈”,是“我做我知道”,是通过行动来认知世界的方式。这是你应该集中资源、投入最多时间和精力去维护的圈子,并且想办法努力减小行动半径,减小“行动圈”。中间层的“能力圈”是“我知道我行”,是对自身能力边界的明确认知。明确能力边界后要老老实实地待在里面,然后在“能力圈”之内做事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能力,明确“能力圈”。最外层的“认知圈”是“我知道我不知道”,是你需要通过认知去了解的世界;在“认知圈”之外就是未知世界了,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要通过扩展“认知圈”的方式来尽量减小未知世界,扩展已知世界。

图1-5 “同心圆算法”所对应的认知关系图示

论文选题要懂得聚焦,要在一个狭窄的“行动圈”内锁定自身优势,实现论文质量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明确“能力圈”,扩展“认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