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源头活水:文化与企业文化
“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从古到今对它的诠释和定义有很多,几乎每一个诠释和定义都带有自身的特点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书试图回到文化概念出现的原点,从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关键里程碑事件来分析、审视“文化”这一概念,并推及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分析。
“文化”这一概念在中国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样古老。它可以追溯到《易·贲卦·彖传》,原文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对“文化”这一概念的最早表述。
其中,“天文”大致可以看作自然现象,其特性为“刚柔交错”,即不同力量相互作用的状态。“人文”大致可以看作社会现象,《大学》中说:“知其所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可以看出,“文明以止”可以理解为彰显社会背后的规律,形成规范和边界。
“文化”概念正是来自“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观察社会人文,教化天下人,使他们的行为合乎规则秩序,合乎天下大道,从而成就天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先贤对文化概念定义的特点:
(1)文化作用于人类社会,与自然分隔开来。
(2)人类活动存在可以被观察研究的客观规律,与自然有类似的方面。
(3)强调文化的作用,即文化可以修炼人的精神世界,让人们懂得为人处世的原则和秩序,明晓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英语所说的“文化”(culture),源自拉丁文colere,原意指通过人的能力培养及训练,使其超乎单纯的自然状态之上。这个定义同样强调了教化(培养及训练)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人要通过文化超越其自然状态的目的。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它身上肯定具有上述定义中的文化特点。但在此基础之上,“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还需要体现其特殊性。
据我思考,我给企业文化下如下定义:
- 总体上看,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从外部影响、制约和规定着企业内在机制和力量的价值体系。
- 从历史维度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沉淀的智慧和发育的精神力量。
- 从功能结构看,企业文化首先是驱动企业成长的最基础的力量,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性思维方式,还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团结内部资源的方法。(企业文化的详细结构参见第二章)
我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总体定义,逻辑在于辩证地看待企业文化,即企业文化一定是与企业外在表现互为表里、互相作用的。就像软件和硬件的相互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件,它不能独立于企业的实体,也就是不能脱离硬件而单独存在,它必须通过对系统硬件的驱动来发挥作用。
在企业文化这种软件的作用下,原本相互孤立的硬件被黏合到一套协作机制和环境中,开始运转起来。任正非曾经说过:“我就提了一桶‘浆糊’,把18万员工黏结在一起。”这句话揭示了华为走到今天的核心三要素:企业家(任正非)、一桶“浆糊”、企业的全体员工。任正非所说的这桶把员工黏结在一起的“浆糊”,就是华为的企业文化。
任正非告诉我们,企业家、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是企业得以成立的三要素。在企业创立的时候,这三要素就已应运而生,相互作用。企业创立时出现的企业文化,更多的是企业家本人的文化,而企业家的一大职责,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慢慢地把自己的文化渗透推广成集体的文化,并使企业文化不断演进,成为更加显性、科学的企业文化。
事物总是处在运动变化中的,企业也不例外,或进化和发展,或衰落和倒退。不管怎样,这种发展或衰落的状态总是为其特色的文化所支配。所以,如果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结构面临死与生、去与留,那么主宰这种命运的就是文化。
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企业要有生命力,文化就一定要有生命力,这就倒逼企业要不断吸收优秀的文化,如同去腐肉才能有新肌,倒掉陈茶才会有新茶一样,企业要大胆淘汰阻碍企业进步的文化。“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我们不妨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