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电子信息功能材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特征与价值

3.2.1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是一种易失性存储器。其名字中的“静态”指的就是只要电力保持供应,数据就能持续稳定地保存下来,在电力供应停止之后,SRAM存储的数据就会消失。早期的SRAM采用双极性工艺,但是该工艺下的SRAM功耗极大,因此目前主流工艺还是基于逻辑CMOS工艺。SRAM由于读取速度和访问速度都快,所以物理上除了CPU内部的寄存器,它是离CPU最近的数据存储器。一般在SoC上,SRAM与CPU在一颗芯片上,共享同一套逻辑制程。传统SRAM由6个晶体管组成(6T SRAM),分别是2个传输(Pass Gate, PG)晶体管、2个上拉(Pull Up, PU)晶体管和2个下拉(Pull Down,PD)晶体管。上拉晶体管与下拉晶体管组成两个反相器(Inverter)后形成一个锁存器(Latch),以存储一个比特(1bit)的信息。锁存器的Node端由字线(Word Line, WL)控制的传输晶体管引到两根位线(Bit Line, BL)上进行数据读取和写入操作,如图3-4a、b所示。图3-4b中,横向为栅极图案,纵向为有源区(Active Area)图案,可以看出其中PG晶体管的有源区比PD的要窄一些,这主要是为了调节SRAM的单元比例,较宽的PD晶体管可以帮助获得更大的静态读取噪声窗口(Static Read Noise Window, SRNW)。

除了这种6T SRAM,其他类型的SRAM芯片每比特使用4个、8个、10个(4T、8T、10T SRAM)或更多个晶体管,以达到其他不同的性能目的。比如,2010年英特尔Nehalem-EP处理器采用8T SRAM单元替换传统的6T SRAM单元,虽然晶体管数量增加了,但是8T的电路结构略有不同,最终达到了降低功耗的效果。

图3-4 SRAM芯片

早在CMOS芯片146818的电路中就有128B的SRAM,用于存储配置数据,之后为了加速CPU内部的数据传输,自80486 CPU开始,SRAM就是整个芯片的一部分。如图3-4c所示,SRAM在处理器芯片中一直占有较高比例的面积。例如,在英特尔第一代Atom处理器中,代号为Bonnell的47212207个晶体管中有30644682个(占65%)专用于2级缓存。在代号为Montecito的英特尔Itanium 2中,17.2亿个晶体管中有90%被SRAM占用。此外,在逻辑制程开发的初期,一般也是先在测试芯片上搭载一定大小的SRAM以验证其工艺成熟度,图3-4c中,英特尔22nm工艺测试芯片80%的面积为SRAM。SRAM天然的对称性结构(用于验证器件阈值电压与目标值的差别及工艺稳定度)和复杂的通孔连接结构(用于验证金属连线工艺良率)决定了由其良率作为整体逻辑平台工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随着CMOS工艺持续微缩,SRAM工艺版图和电路也已经衍生出不同种类。为了增加其读取和写入的余量,外围电路设计也极其重要。在早期平面节点时期,由于制程微缩还没有触及光学极限,因此栅极版图为2D图形,有源区也是2D图形,如图3-5所示。

图3-5 早期SRAM版图与SEM顶视图

注:1.Y字形图案为栅极。

2.λ指设计规则(相对值),由IC制造厂提供,与具体的工艺类型有关。

3.来源于6T SRAM单元的版图IEEE 2001。

随着工艺制程的持续微缩,多晶硅栅极率先转向1D的单方向版图,以为光刻蚀工艺提供更多的可制造性。图3-4b所示为英特尔45nm节点SRAM单元版图示意图,其中水平方向的为栅极,竖直方向的为有源区。可以看到,栅极为单方向的长方形,而有源区在PG和PD这两个N型晶体管上的宽度并不一致,仍然是2D图形。当逻辑工艺逐渐进入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时代,由于Fin的形成大多采用自对准双重成像(SADP)或者自对准四重曝光(SAQP)图形化方案,所以Fin也只能是单方向的。FinFET的沟道宽度是固定的(约为两倍的Fin高度加上一倍Fin宽度),因此为了调节到合适的PG、PD、PU的快慢比例,只能采用分立地加减Fin个数的方法。图3-6所示为英特尔22nm FinFET HDC SRAM、LVC SRAM以及HC SRAM,其中HDC SRAM中PG、PD、PU Fin个数比例为1:1:1,其面积也最小,而LVC SRAM的PG、PD、PU Fin个数比例则为1:2:1。

图3-6 英特尔22nm三款不同大小的6T SRAM SEM顶视图

现如今逻辑工艺已经发展到5nm节点,SoC也增加很多其他的区域,如GPU、NPU,但SRAM区域一直在整个逻辑工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3-7为苹果A12 SoC的逆向工程顶视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Cache所占比例依然不小。

随着逻辑工艺微缩的持续推进,SRAM单元面积也在持续微缩。但是其至少6个晶体管的特殊结构,使得微缩速率已经逐渐落后于SoC的其他逻辑区域。如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积电)于2019年在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DM)上发布的5nm工艺平台中,展示了全球最小的SRAM单元,面积为0.021μm2,如图3-8a所示。但是相比其7nm工艺,逻辑区域的微缩达到了1/1.84,而该SRAM单元面积的微缩只有1/1.35。此外极紫外光刻(EUV)工艺也首次运用于SRAM,用于栅极的图形化,以获得额外的面积微缩、更小的漏致势垒降低效应(DIBL),以及更紧的阈值电压(Vt)分布。

图3-7 苹果A12 SoC逆向工程顶视图

注:布局规划图来源于Anand Tech。

图3-8 台积电5nm工艺的SRAM面积及EUV工艺带来的优势

从性能的角度看,SRAM依然是最可靠的快速存储器,不管是从速度,还是从耐久性和稳定性的角度看,依然是L1级和L2级Cache存储器的主要选择。在逻辑工艺微缩的不断推进下,CPU速度持续提升,CPU和主存储器(DRAM)之间的性能鸿沟依然只能依靠价格昂贵的SRAM来弥补。目前还没有一款新型存储器可以真正替代SRAM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内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