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最怕凡人动了心
最近几年,我忙于人际关系案例的分析和梳理,在得到App上开了两门课—“关系攻略”和“职场关系课”,第一门课的部分内容,集成了一本书,叫《掌控关系》。
也是在这个耕耘过程当中,我意识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尴尬,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
一方面,我们亲历着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高速公路和高铁让城市和乡村的距离更短,中国在四十年之内实现了工业化,年轻人有条件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另一方面,在处事的技巧和方法上,年轻人还是感到困惑。这方面卖得最好的图书,还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工业时代早期的人际关系指南并不能告诉我们,微信群里要注意什么,发朋友圈又有什么讲究。
求助长辈吗?有的家庭,祖孙三代,在人际关系方面都很茫然,当爹的只会告诉女儿:你再忍忍,吃亏是福。
也有人希望从传统当中汲取力量,我见过当哥哥的对自己的弟弟说,《厚黑学》你可以看看,其实这是民国时候讽刺作家李宗吾的作品,用来批判人性有余,指导人生不足。
本来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年轻人直接拿这些讽世的内容来操作、践行,很快就会人缘散尽。
专门讲道理的书很多,有的是经典,有的是通俗作品。
经典里,《论语》里讲的人生智慧,高深而通透;比较通俗的,《菜根谭》也有不少金句,但是许多富有智慧的人总是忙于制造金句,他们不负责解释金句。
比如孔子看见宰予白天睡觉,说“朽木不可雕也”,直接就是失望而又严厉的结论。至于为什么白天睡觉就是朽木,白天睡觉有什么坏处,夫子并没有解释。
这可能是所有人际关系指导者的通病,我在《关系攻略》里也给过好多这样的结论,“不要发抱怨性质的朋友圈”“不要随便给人介绍对象”“不要借钱给别人”“别跟同事做朋友”。
看上去斩钉截铁,但只记结论根本不够,读者一时记得,但到用的时候,往往想不起来,仍然吃亏。
后来我逐渐摸到了窍门—光讲道理是不够的,还要讲故事。
凭空讲道理,给人送金句、发结论,就像是分发面包,只对饿坏了的人有意义。
用故事说服他们,解释这些道理,才是给他们麦种,对那些想要挣扎出人际关系苦海的人,才是救人救到底。
于是我发了愿,要从中国的经典作品当中,寻找适合做人际关系解读的部分,把这些人际练习册掰开揉碎,分享给大家。于是,我开始重读“三言”。和金庸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不同的是,“三言”里的很多故事,并不为人们熟知,一些陌生的姓名和情节,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我尝试重新叙述小说,发现小说中被一带而过的、微妙而丰富的细节,这个方法,我称之为“拆解”。
大家看到的这本拆解“三言”,和市面上所有的“三言”相关作品都不太一样,我不是简单地解析故事,而是在小说关键的时候停下来,辨析其中的要害。我主要关心这么几点:
1.人性的真善美
老人为什么救护失去父亲的孩子?姑娘为什么对初见的小伙子托付终身?主仆之间为什么会亲如父子?这是人情,也是人性,细细道来,拆解了高贵的行为,我们就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里人和人打交道的准则。
2.世情的冷热甜
我们经常说世态炎凉,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关系可能简单,但是一个人如何应对一个群体,难度就会陡然上升了。邻居们为什么同情孤儿寡母?为什么乡亲们对一个吝啬鬼指指戳戳?这种一对多的关系,个人和舆论、和社会的关系,也是我们解读的重点和难点。
拆解了世人的看法,我们就能够理解人是如何在社会当中生存、打拼的。
3.你我的贪嗔痴
这是冯梦龙整理“三言”很了不起的地方。“三言”世界里有很多好人,但更多的是凡人,他们是众生,是世人,是你,是我,他们喝醉了也吐,失恋了也哭,遇见便宜想占,遇到事了也会慌慌张张。
拆解他们的得失,就是向着自己的内心用功、用力,解剖他们,是为了直面我们自己。
说完了有用的那一面,我想跟大家说说“三言”的美。
我实在太喜欢这三本书了。
我曾经做了十几年的杂志记者和编辑,后来做了主编,年轻记者让我给他们推荐书,我都是先给四本:一本是《变态心理学》,讲的是被疾病和各种心理障碍困住的人的特质;另外三本就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今天你能看到的一切热闹的社会新闻,其实在这三本书里都能找到原型。
读了这三本书,你会发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也就不会被各种杂乱的消息蒙蔽和欺骗了。
遗憾的是,这三本书往往被人低估。因为有些篇目格调不高,故事老套,“三言”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四大名著,因此常常受到冷落。
有些没读过的人恭恭敬敬,把它放在“国学经典”当中,这就可惜了,这么当祖宗敬着,读不出它的好来。
也有些读过的人一脸坏笑,说:“哎呀,小时候把它当小黄书看,里面好多男女情爱的描写很大胆。”
我觉得这两种评价都不公正,“三言”这三本书是包着糖衣的良药。
“三言”是说书人的话本,那个时代没有得到,没有喜马拉雅,没有智能手机,连电都没有,但是它口口相传,说明里面的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三言”还是市民阶层的消遣读物,它用白话写就,只有一个足够规模的识字的市民阶层,才能支持这样的三本畅销书。
“三言”故事不断地被改编成戏曲、戏剧、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有些改编、再创作,也已经成了经典。
说完形态,再说说内核,“三言”的内核是劝人向善。
望读者、听众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确保自己的安全、健康。不能吃亏,却也不能缺德,人要太平,也要心安。
为了传播强行硬推是不行的,会相当枯燥,所以历代的故事讲述者、改编者、修订者给这些苦口良药加了糖衣,比如风月、悲欢和曲折的剧情。有些读者可能沉溺于糖衣的味道,买椟还珠、舍本求末,那就可惜了。
我拆解这三本书,就是要让这些作品仍然好看的同时,把里面的人如何决策,如何赢,如何输,讲透讲清,让大家记得故事,顺便记得人情事理,遇到类似的局面,通过故事情节可以想到正确的决策。
《论语》《孟子》《道德经》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思考,《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代表的是史家的努力,“三言”和它们不同,它是市民阶层的赞歌,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宝藏。
这些故事大多数都是宋、元、明三个朝代的故事,用今天做自媒体的话说,都是“爆款”。它们都是当时的人喜欢的故事,但主要的精神气质,是明朝市民阶层的。“三言”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明朝的江南,在这里,人们用稻田、桑蚕、手工业和淡水鱼维持着繁荣的商业社会,用历史教科书上的话说,这叫资本主义萌芽。
“三言”世界里的人,他们渴望富有、渴望闲暇、追求享乐……他们一到佳节就去金明池、西湖这样的地方游玩,他们不像“曾国藩家书”里正襟危坐的读书人,他们更像今天在都市当中辛苦劳作、渴望成功的你和我。
当然了,中国人的关注点,从来也不会只是小我,甚至也不只是小家。
“三言”世界里还有那种寂寥、彷徨、苦厄。
有失身于贼的夫妻失散,有国破家亡时的生离死别。
有人一步步从汴州走到临安,重圆破镜;有人被岳父抛弃在瓜洲黄天荡里,叫苦无门。
我们看见一村尽死,百鬼夜行;我们听见冤屈之人在牢狱里大放悲声。
院中的高楼里,玉堂春在等他的王三公子;荡漾着轻波的西湖边上,法海和尚正念着一声“大威天龙”。
丰盈的故事,含蓄的传统文化,真实的市井,这个宇宙庇护渴望爱和关注的人,人们在这个宇宙中,追逐着善和美好。
跟我一起伸出你的手吧,我们一起穿越数百年的时空,去探索“三言”宇宙当中的一切温柔、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