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环境的影响,让人无法自拔
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等人在“情景同一性”原理中指出:每种社会情景和个人背景后都有一种合适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表达了一种特别适合该情景的同一性。人处于某种情境之中,自控力会下降,做出不符合常规的行为。
人对诱惑的抵抗力不仅受自身状态影响,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很难抵挡外界诱惑,因为环境跟人的欲望一样,会支配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做出非理性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告诫自己不要冲动消费,只购买最需要的东西,不然会浪费很多钱。但事实上,当我们进入商场那一刻起,看到商家的“买一赠一”“三到五折优惠”“买三百返三百”等广告标语时,我们的意志力就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满脑子想的都是要赶快买东西。你可能会买件羽绒服,反正现在便宜,到了冬天再穿也能省下不少钱;你还会想,买双皮鞋吧,反正便宜。这样一想,你的冲动就会控制不住,买回去很多现在完全用不着的东西。虽然看似为将来节约了一笔开销,可真等到要穿时,你又会发现这些衣服鞋子已经过时了,这时你才会为当时难以阻挡的冲动消费后悔。
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非常大,所以商家也利用环境因素来吸引顾客。就拿香港汇丰银行来说,专门用极高的价格请专门做高技派建筑的福斯特建造了一栋完美体现高技派风格的大厦。这座大厦里的每一个部件都是可以拆卸的,据说,如果要搬家,都可以把楼房拆开搬走,等到了目的地再组装起来。投资这样一笔不菲的花销在建筑上是完全值得的。顾客身处这样的建筑中,自然会产生一种奢华感和安全感,在这里存钱,自然也会更加放心。
外在的环境往往富于变化,我们不知不觉就受环境影响而改变最初的思想和行为。为此,心理学家专门做了一项实验,通过观察节日气氛为孩子们带来的影响,了解环境到底对个人行为有哪些影响。
在万圣节前夜,美国的孩子们有到邻居家要糖果,相互嬉戏的习惯。每到这个节日,孩子们就玩得非常疯狂,连文静的孩子也不例外。实验人员把孩子们带到实验基地,让他们在这里讨要糖果。实验人员告诉他们,每人可以讨要一颗糖果,有些孩子单独去拿,有些被安排成一组一起去拿。在拿糖果前,孩子们要做些活动,以便将情绪调动起来。他们有的玩游戏,有的上蹿下跳,有的又拍手又跑步;有的孩子在进屋拿糖果时,会听到恐怖的声音;有的孩子没有参与活动,没受到任何刺激。实验人员通知他们拿糖果时,在一个隐蔽的地方记录孩子们的行为。在单独一人、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孩子们拿的糖果会多于一块,在集体行动、情绪高度激动的状态下,孩子们拿的糖果数量是一个人去拿的六倍;在集体行动、无情绪刺激的情况下,孩子们也会多拿糖果,只有单独一个人、没有任何情绪刺激的孩子,才能真正做到每人只拿一颗糖果。
在热烈的气氛中,人的情绪被激活,又受群体积极情绪的影响,就难以抵制周围的诱惑。因而特殊的气氛和环境会破坏人的意志力,而群体的影响以及群体出现的情绪氛围,会左右人的行为。
环境的影响力是十分强大的。人一旦置身于某种环境中,环境的强大影响力就会左右人们的意志。这就好比一个新商品刚上市的时候,因为人们没尝试过,肯定不愿意购买。如果这个商品柜台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即使商品价格并不便宜,你肯定也会立即加入长长的队伍当中,因为你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被外界氛围左右思想是非常愚蠢的,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真到了关键时刻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自己不被影响呢?首先,我们应该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可以远离诱惑。只要信念坚定,就可以让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要远离诱惑,比如经不住美食的诱惑,就避免自己从就餐的地方经过,忍受不住烟酒的诱惑,就不让自己看见这两样东西。如果你不能忍受环境带给你的诱惑,例如看见商场有促销活动,你就无法抑制冲动,那么你要觉得没有什么东西要买,就避免到商场去吧。
总之,人在一定环境和氛围下,一定会做出符合此环境的行为,如果你不想被环境左右,就一定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别让环境动摇了你的决心。
持续重复的单一声音容易让人情绪失控
人之所以会产生坏情绪,是因为失去了自控力。个人遇到困境难以自控,会产生负面情绪;因遭受他人侮辱或攻击失去控制,会产生负面情绪;受他人坏情绪影响,不能自控,会产生负面情绪。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经常听一种重复的、单调的声音,人也会因不能自控而产生负面情绪,例如水龙头滴水的声音、蚊子苍蝇嗡嗡叫的声音,等等。
相比嘈杂的声音,这些单一的、重复的声音更容易让人情绪失控,主要因为单一的、重复的声音更容易让人受到干扰,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一旦受到这种干扰,精力就会不集中,自然无法用意志力进行自我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那些单调乏味的声音分散注意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听到同屋的人拿着电话窃窃私语,这种声音虽然不大,但长时间处于同一个频率,会让我们听着烦躁不已,很容易与打电话的人发生争执;还有我们学习的时候,突然听到前边一个桌子上有个手机一直震动,好不容易停止了,接着又震动起来,我们简直有想抓起手机一把扔出去的冲动。曾经有一个科学栏目报道,一个人经常在夜晚听到一种声音,这个声音连续不断,嗡嗡的声音一直在耳边萦绕。长期以来他找不到这种诡异声音的来源,被弄得心烦意乱,连身体状况也受到影响。后来他找到这个科学栏目来解答这个困扰,才发现是邻居家的热水器出现了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单一的、重复的声音比噪音为人们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一个人听别人对话,不容易引发情绪失控,但是听单一的持续重复的声音却难以做到自控。为了证实这个观点,科研人员以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为被试者,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人员先让这些被试者们相互通过电话聊天,并将聊天内容录音,作为对话样本,其中每人单独说的话也被录制下来,作为单一声音的样本。实验人员还让被试者们将谈话内容重复一遍并录制下来,作为独白样本。
接着,实验人员又从外边召集了一批被试者,让他们做一些自我控制的任务:实验人员先向被试者展示四个字母,然后让被试者看电脑屏幕,从随机出现的字母中选出刚才出现的四个字母。接着再让他们看屏幕上运动的小黑点,用鼠标对准小黑点,随着黑点的移动而移动。被试者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实验人员会在旁边为他们播放之前录制的声音样本,目的是观察不同声音对被试者们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结果当被试者听到学生单方面说话时,执行任务的准确率开始降低,相比听到对话和独白的声音,被试者们听到单方面说话的声音导致的错误率较高。
为了进一步证实单一的声音会导致人失去自控力。实验人员将录音做了特殊处理,让它呈现出杂乱的声音,让被试者们听不清到底说的什么,结果被试者们的情绪虽然也被噪声轻微干扰,但没有影响到执行任务的正确率,所以,最容易引起情绪失控的是单一的、持续重复的声音。
人们在听到声音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知道声音的内容是什么。独白和对话更容易使人听出说话内容,而单方面的谈话则不容易理解。人们为了满足好奇心,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单一谈话上,越是无法理解,越想理解,时间一长,就会因为好奇心没得到满足而难以自控。而听到杂乱的声音,我们知道不可能理解或听清,也就没有想听它的兴趣,注意力自然不会放在噪声上,所以情绪也不会失控。
单一、重复的声音,很容易诱发情绪失控,从而影响正常工作或生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可以这样做:
1.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消除或减弱恼人的声音。如果你发现一些声音让你心烦意乱,难以忍受,最好找到声音的根源,将它直接消除。例如你夜晚睡觉,最受不了闹钟滴答的声音,如果有其他查看时间的方式,就把闹钟的电池先卸下来,让它停止走动,或是放到一个离你较远的地方。如果这些声音不在你的管辖范围内,你也可以找到根源,然后向他人寻求帮助。例如住在楼上的邻居经常穿着高跟鞋走路,那声音让你难以忍受,你可以主动到楼上用温和的语气向对方提出建议:“您回到家可以换上拖鞋吗?太感谢了。”
2.如果不能直接消除噪音,就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自己忘掉噪音。例如听到某种声音,但又无法改变,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想一些其他的事情,将注意力转移,或用积极暗示的方式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我不在乎这些声音。
3.人经常受噪音影响,但又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导致身心疾病,这也不利于个人在其他方面进行自控。不如到安静的大自然中走走看看,定期舒缓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让正面情绪注入进来,自控力也会随之提高。
拥挤容易让人情绪失控
一个人处于拥挤的环境中往往容易焦躁、愤怒,与人争吵或发生肢体冲突。例如在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里,人们很容易被旁人的一种行为或一个眼神激怒,继而发生争执;在拥挤的超市里,人们购物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耐心,放弃自己想买的商品;在拥挤的地下通道里,人们也会被旁人无意间的碰撞激怒,大打出手。
拥挤为何会让我们自控力下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与个人的空间控制权有关。每个人都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从而起到自我保护作用。因为我们和他人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才能将我们与他人隔开,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空间。如果离得太近,我们就有一种被人侵犯的感觉,难以自控。
为证明一个人的空间控制权对个人的重要性,心理学家卡豪恩做了一项实验。他的实验被试者是一群老鼠。卡豪恩将老鼠放入一个空间很大、很舒适的环境中,让它们进行繁殖。结果老鼠在空间较大的地方繁殖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当空间呈现拥挤状态时,老鼠繁殖数量开始减少。这是因为老鼠过多,空间拥挤时,雄性老鼠会霸占属于自己的空间,一旦有老鼠侵犯自己的空间,它就会发出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空间对于老鼠来说很重要,如果出现拥挤情况,他们就会采用自我保护行为伤害其他老鼠。
老鼠为获得个人安全空间,也会情绪不稳定,与同伴发生冲突,更何况是人。人对空间距离的占有是十分在意的,特别是空间意识感强的人。
每个人都需要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因此遭遇拥挤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们要上班下班就要遭遇交通拥挤。虽然这种类似侵犯的感觉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但是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接受现实,不要让拥挤带来的负面情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我们不能改变拥挤的局面,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人一旦在拥挤的环境中遭遇他人侵犯,即使对方是无意识的,个人也会十分愤怒,从而将矛盾激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如果只是无心触碰,就不要将别人的举动放大,而是将它弱化。要学着宽容,相互谅解,告诉自己,别人不是故意碰你的,只是现在太拥挤,难免磕磕碰碰。只要大家相互谅解,相互宽容,就可避免情绪失控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你确实无法忍受拥挤的环境,变得心烦意乱、愤怒异常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机会。闭上眼睛心中默默数数,或是想点其他高兴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这样虽然不能完全抚平负面情绪,也能起到缓解作用。当你情绪得到缓和,自控力就回来了,可以更好地处理问题。
注意围绕在你周围的信息
有些时候,我们完成一项工作就觉得很疲惫,而完成另一项工作就觉得很轻松,原因在于这一项工作枯燥无味,需要更多意志力控制自己去完成,而另一项工作乐趣颇多,不需要进行更多的自我控制,也不需要消耗更多意志力,因此人不会感觉疲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轻松愉悦,而又不需要意志力参与的方式用来自控呢?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看到别人打哈欠,我们也会打哈欠;看到影片中有人喝水,我们也会无意识地端起一杯水喝;看到爱人的照片,我们想将他(她)拥抱入怀。有时我们的行为并非受意志力控制,而是受周围信息的影响,使我们的行为与这种信息保持一致,这就是“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是一种现象,是指一个人之前接收到的信息会对之后出现的行为造成影响,这种影响通常个人感受不到。启动效应是一种自动化加工过程,它不需要意志力和注意力的参与。可见,不是所有自我控制的过程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心理学家约翰·巴奇和他的同事们,以纽约大学的一群学生为被试者,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行为会受周围信息影响而发生改变,而他们自己却毫无意识。
实验人员让被试者从包含五个单词的词组中,挑出四个组合成句子。其中一组被试者组合的句子中多半包含与老年人相关的词汇,例如健忘的、秃顶的、灰白的、满脸皱纹的等等。当他们完成句子组合后,就被叫到位于大厅一端的另一个实验室去参加下一个实验。在走到另一个实验室的过程中,实验人员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发现,用与老年人有关的词汇组合句子的被试者,比用年轻人词汇组合句子的被试者走路要缓慢很多。
虽然这些词汇并未有一个提到老年人,但是看到那些词汇,人们就想到了年迈,继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所以他们到另一个实验室的路上,走路速度放慢了不少。也就是说,看到老年人的词汇,他们的行为也自然地与老年人保持了一致。此外,这些被试者除了走路缓慢,从椅子上起身的动作还有喝水的动作都比平时放慢了速度,而被试者们并没有注意到自己行为的改变。
从上述实验可以得知,个人接收到的信息,会在无意识中影响个人的行为,使人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行为与所接收的信息保持一致。接收到老年人的信息人,行为就倾向于老年人;接收到青年人的信息人,行为就倾向于青年人。因此要想利用启动效应来自我控制,也需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控制。如果你接收到积极的信息,就会让你的行为向积极一方改变;如果你接收到消极的信息,就会促使你的行为向消极一方发展。
在英国一所大学,每一个办公室都有一间茶水间。实验人员为证明接收信息的不同会给人的行为带来不同影响,在其中一间办公室茶水间进行了实验。多年以来,茶水间为教职人员提供茶水和咖啡,但需要他们自己付钱。每杯茶水和咖啡的价钱都被写下来贴到墙上,教职人员根据自己的选择将相应的钱放入一个“诚实盒”里。
一天,实验人员在价格表上方贴了一张图片,上边不是警告性文字,也不是什么说明,而是画了一双眼睛。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这张眼睛的图片一直存在。教职人员向“诚实盒”中投放的钱平均为70便士。第二周,价格表上的图片内容由眼睛换为鲜花,结果教职人员向“诚实盒”中投放的钱数也发生改变,呈明显下降趋势。经统计,实验人员发现放有眼睛图片的那一周,教职人员向诚实盒中投放的平均钱数是放鲜花图片那一周的3倍。对于他们来说,周围信息的改变对他们造成了不同影响,而他们本人并未发觉。
当教职员工看到有双眼睛盯着自己时,无形之中增强了对自己的约束力。他们打完茶水或咖啡,会自觉付相应的钱。而看到鲜花的时候,这种约束力没有那么强烈,他们自觉付钱的行为也会减少。
如果我们想利用周围的信息进行自我控制,为行为带来积极的影响,就要多接触积极的信息。例如为提升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多与勤奋的同事待在一起。和他们一起工作,你感受到的大部分信息都与勤奋、坚持、努力奋斗有关,你的行为自然就被他们所影响,不由自主地发生变化。你还可以在自己看得见的地方多贴些有积极作用的图片,或将电脑桌面设置为有积极意义的文字。经常看到这些信息,你会不知不觉被这些信息影响,行动变得更有积极性。
别让外界事物影响了心情
有些人看到外边阳光明媚、微风拂柳会感觉心情舒畅;看到阴云密布、大雨来袭就郁闷不已;看到街上人头攒动就感到烦躁不安;看到秋叶飘零、街道冷清就惆怅满怀。人的情绪变化莫测,看到某个外界景象就产生相应的情绪,用文学词汇来表达叫“触景生情”。其实,这些外界景象和我们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受它们控制,随它们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呢?
心理学家在研究情绪的时候发现,人的情绪也存在启动效应。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之后人们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就会变得容易。当某种情景被人们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情绪含义,以后再遇到类似情景的时候,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出相应的情绪。
外界事物和环境会影响人的情绪,让人们失去自控能力,而人们却对此却毫未察觉。因为情绪随着外界事物改变是一种自动化的加工过程,不需要个人注意力的参与。
实验人员为证实人的情绪有时不受自己控制,而是被外界事物悄悄改变,专门做了一项实验。实验人员把被试者聚集在一起,将他们分为四组,向每组展示一些带有情绪色彩的词语,每个词语只展示0.3秒,被试者们在短时间内无法感受到词汇中的情绪。实验人员向每组被试者展示的词语具有不同的情绪色彩。第一组看到的是暗示积极情绪的词语,如“朋友”“音乐”等;第二组看到的是暗示消极情绪的词语,如“癌症”“蟑螂”等;第三组看到的是弱积极类型的词语,如“小丑”“游行”等;第四组看到的是弱消极类型的词语,如“星期一”“蠕虫”等。被试者看完词语,需要做一份调查问卷,以此鉴定自己的情绪状态。实验人员再对他们填写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者在问卷中表现出最高水平的愉快情绪;第二组表现出最高水平的消极情绪;剩余两组表现出的情绪与看到的词语相一致,但情绪起伏不大。总而言之,被试者们在问卷中体现出的情绪与词汇的情绪色彩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外界事物会悄悄改变个人情绪。
其实,在生活或工作中,我们的情绪经常会不受控制,随着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看到同事一脸笑容,你会觉得他在赞赏你。还有我们听到悲伤的歌曲,就会想起以前悲伤的往事,继而沉浸其中。看到自己的项链坠或是手镯裂了一个缝,就感觉自己会走霉运,心里七上八下。有时,别人的一个小动作,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都能让你产生疑虑。
可见,外界事物会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控制我们的情绪,不知不觉带给我们影响。积极向上的外界事物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得积极,消极悲观的外界事物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消极。虽然我们不容易注意到这种变化,但是通过一些方式还是可以控制个人情绪的。
为调控个人情绪,我们可以避开引发悲观情绪的因素,创造引发积极情绪的因素。如果你天生就比较敏感,经常因一件小事变得焦虑沮丧,可以用情绪启动效应来控制自己。
为避免自己受到消极情绪的干扰,就清理掉容易引发消极情绪的物品。例如你和男朋友分手,本来心情低落,如果此时看到你们两个人的合影,或是他赠送你的东西一定会触景生情,难以自控。如果你把这些东西扔了,或是藏起来,放到看不见的地方,你就不会被这些东西勾起悲伤情绪。
除了清理带有消极情绪色彩的东西,还应在看得见的地方多摆放带有积极色彩的东西。例如设置电脑桌面为你喜欢的小动物或美景的图片,在桌子上摆放能让你开心的装饰品或照片。当你陷入悲伤难过的情绪中,看到这些东西,悲伤情绪就能得到缓解。
还有,如果到某个地方旅游看到某种风景,也会勾起你的悲伤情绪,那就尽量避免到这些地方去。选择你没有去过的地方,一来更有新鲜感,二来也能避免悲伤,你就能更好地掌控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