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留学实践的时机:传统套路与旁门左道
这里的“接近”完全没有贿赂或“潜规则”方面的意思。钱,英国老师不会收,为了几百、几千英镑而丢工作,不值当;给几万镑,对送钱的人不值当。色,英国老师告诉我,可以照单全收,师生恋情很正常,英国老师不会承担诸如骚扰等方面的法律责任,而且也不会为此而丢工作,但“肇事”老师事后是否帮忙找工作就不好说了。
英国硕士阶段几乎没有带学分的实习项目,也就是说,实习不是必选项,更像是兼职工作的性质。
报纸上兼职工作的招聘信息很多,从那些密密麻麻的、豆腐块似的小广告中挑几个感兴趣的,就可以打电话或发邮件联系。
除了大学里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Centre)外,英国每个城市都有就业中心(Job Centre),里面的所有设备和服务都是免费的。电脑上查询近期的兼职工作信息,打印出来,可以让服务台帮忙预约面试或培训,也可以使用中心的免费电话自己预约。
我打工还是比较挑剔的,一般不去洗碗、送外卖或打扫饭店房间,还是希望工作能够“对口”,挣些零花钱、贴补一下电话费就可以了。
每周三或五,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去惠普(HP)设在格拉斯哥的呼叫中心(call centre)协助做电话问卷调查,时薪5.50英镑,练练英语或汉语(大部分是欧洲境内的客户,个别时候也有大陆或台湾客户)。
圣诞节前的一个月,皇家邮政(Royal Mail)非常忙碌,急需人手帮助分拣、邮递信件、贺卡,我也报了名,也想成为背着红色邮包或骑单车或步行的邮递员,时薪接近6镑,而且参观和培训的4个小时竟然也是带薪的。
皇家邮政设在格拉斯哥的分拣车间里机声隆隆,五湖四海的邮件在紧张地流动着。其中竟有不少是发给圣诞老人的明信片和贺卡,意外而富有童真的温情。不过凭我的感觉,他老人家的住址实在很难确定。信封上的地址五花八门,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诞老人的所在,一定是一个特别美丽的、特别浪漫的地方。皇家邮政无奈中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这类邮件统一发往贝尔法斯特。
按经验,在英国的第三个学期(4月至9月),必修课已经进入尾声,一边准备论文,一边去实习,时间是最宽松的。
在英国,商科的实习机会应该算多的,还有一些上门招聘的兼职工作。我在MBA课程进入尾声时,遇到了一个机会。苏格兰当地的一个继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或FE)学院,相当于国内的大专或职业学校,希望招一个中国实习生,帮助学院做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行性调研。
面试的老师叫Anna,她看到我是MBA学位,又是中国人,非常高兴,这让我多少有些意外。后来Anna回忆道,一方面,学院当时希望开展中国市场的业务,同时,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理由:Anna看到我的英文名是Andrew时,顿时增加了不少好感,因为她12个孙子和孙女中,就有一个叫Andrew的,是她最喜欢的一个。
面试出奇顺利,我被录取了,四个月的实习期,要求每周去两个整天,时间可以自行安排,每月1000英镑(当时相当于13000人民币),而且免税——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一样,因为实习的录取率并不高,带薪就更不容易了,而且在教育行业,转为正式员工(“转正”)的可能性很大。
除了上述的正规渠道外,还有一个“旁门左道”。
在英国大学里,任课教师,特别是商科的老师,大多在校外有兼职,这在英国是合理合法的。老师与企业、机构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隐形的兼职猎头,甚至可能是未来雇主。
当然,一见面就对老师说“老师,您帮我找个工作吧”一定是缺心眼,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过,试着“接近”老师,应该是个长线战略。
这里的“接近”完全没有贿赂或“潜规则”方面的意思。钱,英国老师不会收,为了几百、几千英镑而丢工作,不值当;给几万镑,对送钱的人不值当。色,英国老师可以照单全收,师生恋情很正常,英国老师不会承担诸如骚扰等方面的法律责任,而且也不会为此而丢工作,但“肇事”老师事后是否帮忙找工作就不好说了。
用学术的方式与老师接近最可行。上课积极发言、主动提问,下课与老师单约,探讨学术问题,认真完成作业,并争取好成绩。
如果从哪一天起,这个老师一进教室就能喊出你的名字,而且还情不自禁地与你寒暄几句,公开地对你开几个善意的玩笑,此时,你应该是修炼成功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顺便提一句兼职、甚至全职工作的事,就到“火候”了,至少你会得到一封他的亲笔推荐信。如果这个老师是行业内的著名教授,这封信就价值连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