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公益组织监管该何去何从
2020年1月13日,贵州女大学生吴花燕因病去世,年仅24岁。此前,媒体报道称,一个名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协助基金会9958救助中心”的公益组织曾主动联系,并在吴花燕及家人不知情、未同意的情况下,先后三次公开筹集100多万元善款,还明确表示要收取6%的手续费。经核实,吴花燕本人生前只收到2万元。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官方回应,确认筹款1004977.28元、拨付2万元,并表示因为吴花燕病情有反复,尚未达到手术条件,余下善款未能拨付至医院。
募捐100多万元,被捐助者直到去世才收到2万元,还有媒体报道称这捐款是在被捐助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募集的,并且公益组织募捐时还明确表示将收取募捐金额的6%作为项目执行费。公益组织是不是打着公益的幌子敛财,是很多人都质疑的问题,也是让我感到不寒而栗的地方。事发后,民政局已经约谈了涉事公益组织,并进一步调查了解情况。
捐出去的钱到底该属于谁?公益组织的监管该何去何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困难,公益组织发起募捐,是将公众的善意汇集在一起以帮助被救助者。因此,公众的善意,是基于具体的个案而发,捐的钱也是针对具体的被救助人,属于赠与合同关系,捐款实际上应当属于被救助者个人。公益组织以个案名义募捐,却未及时将善款交予被救助者,是利用个别人博噱头的炒作行为。说得严重点,甚至是一种诈捐行为。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管控,公益组织以被救助者名义募集善款,但善款未用于被救助者,被救助者可以要求公益组织承担法律责任,捐款者也可要求退钱。公益一直存在,在新时代下,出现了很多基于互联网生态下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模式。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扩散效应,“人多力量大”这句话被发挥到极致,成千上万的人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援和帮助,雪中送炭温暖了整个社会。
众筹平台和互联网公益事业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壮大,如果不加强管理,就可能存在毁灭性的风险。比如,此前德云社成员吴鹤臣在水滴筹的募捐风波,就引发了公众对水滴筹平台的质疑。
公益组织承载的不只是求助者生的希望,还有爱心人士满满的善意。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再加上互联网众筹平台快速扩张和发展,必然会导致很多问题处在法律、制度和规则之外的真空地带,比如信息审核、费用监督等方面出现问题,甚至还有变相搭售、业务提成等不规范、违规甚至违法情况发生。最为关键的是,一些以公益为名不法牟利的行为,破坏的不只是众筹平台的管理秩序,更是公众的爱心,伤害人们的善意。
善心一旦被消费,将是对人性的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