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学派”建设的扬旗和奠基之作
——评《文化是流动的》
吴俊忠
王京生的学术著作《文化是流动的》,创立了全新的“文化流动理论”,在学界和文化理论研究群体中引起反响,成为当下文化语境中学术著作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特例。其原因既源自该著作的理论创新,又在于它对深圳这一新兴城市的文化快速发展,给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说法,从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树立了独特的学术形象,有着为深圳文化扬旗,为深圳学派奠基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为全面认识深圳的文化创新,正确评估深圳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地位,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论佐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而且创造了文化快速发展的奇迹。深圳城市文化竞争力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和“全球全民阅读示范城市”荣誉称号,世界知识城市高峰会议把深圳评为“杰出的发展中知识城市”,《人民日报》赞誉深圳已进入中国文化的“第一方阵”。但由于文化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差异,面对深圳如此众多的文化亮点,至今仍有人还没从深圳是“文化沙漠”的错误印象中走出来,总以挑剔的眼光质疑深圳的文化现状,诸如认为深圳文化底蕴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文化结构不够优良等论调时有出现,进而引起对深圳文化形象和文化地位的纷议和思考。
“深圳学派”是在深圳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和生成的。因此,论证“深圳学派”生成的合理性,首先须为深圳文化扬旗正名,全面论证深圳的文化创新、文化形象和文化地位。“文化流动理论”的缘起就是“要给深圳文化一个说法”。因此,以深圳为文化样本,论证、阐述文化是流动的,就是“文化流动理论”创立的基本出发点。《文化是流动的》中的一章激情洋溢地专论深圳,而在其他各章节的论述亦多次以深圳为实例。“文化流动理论”关于深圳文化的论述,集中回答了三个现实问题:其一,深圳文化创新为什么会有源源不竭的动力?其二,深圳文化的突出亮点和形象高度是怎样形成的?其三,深圳文化创新为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和解答,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了关于深圳文化的质疑,为全面认识深圳的文化创新、正确评估深圳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地位,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论佐证。
“文化流动理论”认为,“文化是流动的观念,为深圳彻底摒弃‘文化沙漠’之说,为深圳理直气壮地张扬自身的文化旗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理论基石”,“文化流动不息,深圳创造不止。”深圳文化创新得益于文化流动,与移民城市、观念更新、没有丰厚文化积淀这三个要素密切相关。
深圳是改革开放大潮中迅速壮大的新兴移民城市。移民是流动的,“流动的人群是文化流动的承载者”。深圳移民形成了新的深圳人群体,也给深圳文化创新输入了能量和活力,创造了全新的深圳文化。“人的流动,各种各样的人的聚集、碰撞,必然会激活每个人身上的文化基因,产生新的文化形态。”“移民深圳的每一个人,都为了各自的梦想来到这里,对过去生活的不满足,对新的聚集地的希望,让这个城市汇聚了巨大的文化能量,孕育着文化巨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谈论文化创新,“深圳是中国的一个异数和奇迹”。这些观点表明,移民带动文化流动,文化流动促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扩大城市文化含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移民城市既是深圳城市特征的一个定位,更是深圳文化创新的集群优势,正是广大的移民使深圳这座城市生机勃勃,充满个性,使深圳文化创新动力不竭,活力无限。
深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是产生新观念、激活新思想的地方。“文化流动理论”认为,“观念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也是文化流动中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新观念是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历史的转折越深刻,观念创新的程度也就越深刻”。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窗口和试验场,从一开始就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并很自然地产生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影响全国的新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圳成为“很多影响当代中国的新观念的发源地”,产生了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脚”的“十大观念”。这些新观念本身就是文化创新的产物,进而又推动了文化创新。“文化流动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术观念和文化理论,所以能在深圳产生和形成,也是得益于深圳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观念更新在推动文化创新的同时,也使深圳形成了独具特色和风格的现代观念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圳表达”,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留存的共同财富”。
深圳没有秦砖汉瓦,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原有的文化资源相对薄弱,但在“文化流动理论”的视野中,“文化积淀不是文化资源的全部,城市的软环境甚至比硬环境更重要”。“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积淀一种方式”,更多的则是在文化流动中创新和发展。深圳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因而也没有因积淀造成的历史负担,反而激发出更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强意识,“有着在文化上崛起的理想与抱负,更有着把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坚守与探索”。换言之,正因为文化的流动,正因为坚信文化创造比文化积淀更重要,深圳才有底气、有胆识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和“国家文化主权”的思想,才有信心“旗帜鲜明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主流文化”,才有气魄、有能力锻造文艺精品,打造文化品牌,创造“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才能甩掉被强加在头上的“文化沙漠”的帽子,成为“文化创意勃发、学术睿智泉涌、文明浪潮波澜壮阔、文化产业百舸争流”的“文化绿洲”。
综上所述,“文化是流动的”观念使深圳变劣势为优势,自强奋发,后来居上,文化创新亮点频出,文化品牌影响全国,文化形象独具特色,文化地位举世公认,具有“观察研究中国当今文化建设的现实样本的意义”,也成为“文化流动理论”一个最为生动的典范和例证。
二 为“深圳学派”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向
自1996年提出构建“深圳学派”的文化畅想以来,建设和形成“深圳学派”一直是深圳学人心中激荡不已的一个梦想。然而一个学派的形成,需要具备一系列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条件就是要有体现学派构建的宗旨、指导思想和理论指向的学术理论。这是学派构建的基础。舍此,构建学派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深圳学派”建设有声有色,成果频出,但仍缺乏能为“深圳学派”扬旗、奠基的学术理论和代表著作。《文化是流动的》及其所创建的“文化流动理论”,为“深圳学派”建设打出了一面闪亮的旗帜,奠定了“深圳学派”的理论根基。
“文化流动理论”对于“深圳学派”建设的奠基意义,集中体现在明确宗旨、展现特性和确定研究方向这三个层面。
“深圳学派”的宗旨,在《文化是流动的》中明确表述为“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全球视野”反映文化流动的时空和规律,体现深圳学术的开放;“民族立场”反映深圳学术研究的国家意识,体现学术研究的价值导向;“时代精神”反映“深圳学派”的学术品格,体现深圳学术发展的主要优势;“深圳表达”反映“深圳学派”的学术个性与原创特色,体现“深圳学派”的使命和担当。“深圳学派”的宗旨总体体现了“深圳学派”建设与发展的文化背景、远大志向和鲜明特色,即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揭示深圳作为当今中国文化“样本”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走向世界而进行学术探究,“让世界聆听中国文化的声音”,打造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深圳特色的学术文化精品,“以有为求影响,以影响求有位,以有位求壮大”,“在实干中打造出一个学术的新高地”。
“深圳学派”的品格特性是前沿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的集中统一,这也是学派得以生成和壮大的重要条件。“文化流动理论”认为,“‘深圳学派’应以思想解放为鹄的,蓬勃焕发又严谨执着,放胆争鸣,穷通真理”,“始终秉承卓尔不群、敢闯敢试的争鸣传统,不断形成求学问道的高雅追求,逐步培育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群体”。换言之,“深圳学派”与传统学派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深圳学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流派,而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表达者和激扬者,要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立论、立言;其次,“深圳学派”以理论创新为基本追求,有着全新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此外,“深圳学派”不是一般地在学术研究方面标新立异,而是要充分展现特区学者的理论勇气和思想活力,发出不同的声音。
“文化流动理论”指出,“深圳学派”本质上是文化学派。这一特质决定了它的研究方向是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推进文化创新是“深圳学派”的首要任务,不仅要研究文化价值的创新能力、文化制度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科技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要集中研究文化创新在文化观念、文化理论、文化产业、文化权利、文化服务、文化传播、文化体制机制、文化精品打造、文化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的生动体现,展现文化创新的开放姿态与批判精神。“深圳学派”不是要建造一个包罗万象、门类齐全的“商业大厦”,而是要营造一个专门经营文化的“文化精品店”,是要把文化创新鲜明地印刻在“深圳学派”的旗帜上,从而使深圳这个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城市“样本”,成为文化研究的重镇,起到领航和示范的作用。
总之,“文化流动理论”为“深圳学派”高扬旗帜,一论定基,必将对“深圳学派”的建设与壮大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深圳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