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布的资料以及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2015: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14: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1]的内容,笔者对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进行了分行业和分地区的整理分析,试图对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描述。

一 2014年不良贷款地区统计数据和分析

2014年中国不良贷款规模从地区排序看,处于前十四位的分别是:浙江1219.9亿元,江苏848亿元,广东802.2亿元,山东716.8亿元,福建454.1亿元,上海370.7亿元,辽宁362.6亿元,四川319.8亿元,北京293亿元,湖北236.7亿元,内蒙古221.2亿元,山西196.4亿元,天津190.6亿元,河南78.5亿元。

2014年中国不良贷款余额增幅列前十四位的地区是:内蒙古182.5%,黑龙江106.77%,广西86.25%,云南85.22%,福建84.37%,陕西84.17%,山西83.21%,贵州82.63%,宁夏69.68%,山东67.99%,北京65.63%,天津56.49%,辽宁55.56%,安徽48.95%。

2014年中国不良贷款率居前十五位的地区是:内蒙古2.16%,浙江2.04%,福建1.94%,山东1.72%,山西1.7%,黑龙江1.55%,辽宁1.46%,江西1.44%,江苏1.31%,安徽1.3%,湖北1.28%,四川1.26%,宁夏1.2%,湖南1.16%,广东1.15%。

2014年中国不良贷款率增幅排前十五位的地区是:内蒙古145.45%,黑龙江70.33%,云南67.86%,广西63.77%,山西63.46%,四川59.49%,福建59.02%,陕西58.82%,山东47.01%,宁夏42.86%,贵州40.58%,天津40.51%,广东33.72%,北京33.33%,重庆31.43%。

从上述2014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地区分布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在不良贷款规模、不良贷款余额增幅、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增幅四个指标统计中均榜上有名的地区有:内蒙古、山东、福建、山西;有三个指标榜上有名的是:广东、辽宁、黑龙江、天津、宁夏、四川;有两个指标榜上有名的是:浙江、江苏、北京、湖北、广西、云南、陕西、贵州、安徽。

二 2014年不良贷款行业统计数据和分析

从不良贷款余额的行业分布来看,2014年不良贷款余额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制造业3035.6亿元,批发和零售业2695亿元,个人贷款业882.3亿元,农林牧渔业388.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274.3亿元,房地产业263.3亿元,建筑业214.3亿元,采矿业181.6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7.2亿元,住宿和餐饮业104.8亿元,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8.6亿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50.4亿元,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6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8.4亿元,房地产业17.31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3.6亿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9.2亿元,金融业8.1亿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6.4亿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4亿元。

按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来排序,2014年前述行业变化幅度从高到低的位次是:采矿业272.13%,金融业145.45%,建筑业66.64%,批发和零售业58.4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8.24%,农林牧渔业47.14%,制造业41.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0.21%,个人贷款业37.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7.61%,住宿和餐饮业33.33%,信息传输业27.66%,房地产业22.8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9.52%,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15.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7.1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18.99%,教育业-25.4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7.66%,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8.95%。

2014年不良贷款率的行业分布排名为:批发和零售业3.05%,农林牧渔业2.64%,制造业2.42%,住宿和餐饮业1.4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43%,信息传输业1.15%,采矿业1.04%,建筑业0.7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0.66%,个人贷款业0.62%,教育业0.5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0.52%,房地产业0.5%,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3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3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0.25%,金融业0.21%,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1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08%。

2014年不良贷款率变化幅度的行业排序是:采矿业235.48%,金融业75%,建筑业44%,批发和零售业4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6.19%,制造业35.2%,信息传输业21.05%,个人贷款业16.98%,农林牧渔业16.3%,住宿和餐饮业15.7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4.0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79%,房地产业4.1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2.9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21.8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23.5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7.27%,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3.33%,教育业-34.8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8.89%。

从前述行业不良贷款分布统计数据来看,不良贷款余额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个人贷款业,其中前两者的规模远远超过位列第三的个人贷款业。前两者的规模均是个人贷款业规模的三倍多,而个人贷款业的不良贷款规模和位列第四的农林牧渔业相比,前者也是后者的两倍多。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居前三的分别是:采矿业、金融业和建筑业。其中,采矿业和金融业两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也是建筑业的4倍和2倍多。不良贷款率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和制造业,这三个行业不良贷款率都超过了2%,而其他行业不良贷款率未有超过2%的,最高的也只有1.47%。不良贷款率变化幅度排名位居前三的行业分别是:采矿业、金融业和建筑业,尤其是采矿业,其变化幅度比例高达235.48%,是位列第二的金融业的三倍还多(金融业变化幅度是75%)。由此不难看出,2014年采矿业、金融业和建筑业三个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迅速攀升,而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则居高不下。

三 2015年不良贷款地区统计数据和分析

2015年中国各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及增长率统计显示,东部地区不良贷款增长率由高到低分别是:福建45.76%,山东38.24%,天津36.1%,辽宁35.71%,河北26.13%,海南17.38%,浙江17.12%,上海15.54%,江苏15.46%,广东-31.14%,北京-37.39%;中部地区不良贷款增长率由高到低分别是:黑龙江51.64%,山西45.42%,吉林36.87%,安徽32.86%,湖北31.94%,河南28.35%,湖南26.68%,江西24.48%;西部地区不良贷款增长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西藏86.67%,内蒙古64.6%,广西46.31%,陕西45.7%,贵州43.68%,四川16.18%,新疆11.81%,青海5.44%,甘肃-0.17%,重庆-5.18%,云南-16.02%,宁夏-20.89%。

2015年中国东部地区不良贷款余额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浙江1428.75亿元,山东990.92亿元,江苏979.08亿元,福建661.9亿元,广东552.43亿元,辽宁492.1亿元,上海428.3亿元,天津259.4亿元,河北184.4亿元,北京183.43亿元,海南16.67亿元;中部地区不良贷款余额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湖北312.3亿元,安徽291.1亿元,山西285.6亿元,河南229.1亿元,湖南211.3亿元,江西197.04亿元,黑龙江166.8亿元,吉林127.7亿元;西部地区不良贷款余额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四川371.55亿元,内蒙古364.1亿元,陕西208.85亿元,广西166.5亿元,贵州117.82亿元,云南90.53亿元,重庆71.97亿元,新疆67.08亿元,宁夏29.67亿元,青海26.68亿元,甘肃25.26亿元,西藏6.53亿元。

分析2015年各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和变化幅度的上述统计数据会发现,相较2014年的数据,浙江、山东、内蒙古、江苏、广东、辽宁等几个省不良贷款余额规模仍然巨大,除广东省不良贷款余额呈负增长之外,其余几个省份虽不良贷款增幅在降低,但仍处于增长阶段。

四 2015年不良贷款行业统计数据和分析

2015年中国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分布情况按余额规模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制造业3921.4亿元,批发和零售业3689.6亿元,个人贷款业1109.3亿元,农林牧渔业489.1亿元,采矿业314.4亿元,建筑业259.3亿元,房地产业234.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227.1亿元,住宿和餐饮业104.7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7亿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55.6亿元,信息传输业39亿元,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3.1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5亿元,金融业11.5亿元,教育业10.1亿元。

2015年中国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排名从高到低是:采矿业73.13%,金融业41.8%,批发和零售业36.91%,制造业29.18%,农林牧渔业25.97%,个人贷款业25.72%,建筑业20.99%,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0.3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9.97%,信息传输业8.4%,住宿和餐饮业-0.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2.18%,房地产业-10.82%,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17.2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7.5%,教育业-41.73%。

上述不良贷款行业分布数据与2014年相比,不良贷款余额前三位没有变化,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个人贷款业仍是不良贷款规模的大户,而且这三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规模2015年比2014年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余额规模增长近1000亿元,制造业增长近900亿元,个人贷款业增长227亿元,这反映了三个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的形势在进一步恶化。在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排名上位列前三的行业稍有变化,采矿业和金融业仍然是涨幅的前两位。2015年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涨幅第三名由2014年的建筑业变成了批发和零售业,不过从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幅度的涨幅看,2015年比2014年位列前三的行业都在收窄涨幅。

总体来说,中国商业银行各类不良贷款指标均呈现上升态势,且呈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蔓延的趋势,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个人贷款业、采矿业等仍然会是不良资产的高发行业。

五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商业银行方面人士认为新增信贷出现不良贷款的时间较大可能发生在2017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趋势可能仍会持续一年半左右。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其次才是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和政策风险。小额贷款公司、网贷平台发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将高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除传统贷款业务外,网贷平台业务发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非常大,其次是信用卡业务、理财业务和个人消费金融业务,相比较网贷平台业务,其他三项业务的风险显著偏低。2016年全年不良贷款率增长的速度由高到低的地区是:华南地区、东部地区、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部地区。

结合工、农、建、中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披露的2015年年报数据[2][3]分析,商业贷款贷款质量仍在持续恶化,且恶化趋势仍无缓解迹象。截至2015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相比2014年末的8426亿元,增长了51.2%,不良贷款率为1.67%,相比2014年的1.25%增长了0.42个百分点,也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例呈现双升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实体经济低迷状态传导至银行信贷体系,导致贷款归还状况恶化;二是,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惜贷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融资难,企业经营持续走低。两种因素叠加,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均呈上升趋势。此外,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披露了逾期贷款情况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在2014~2015年度均出现了贷款逾期率上升的情况,其中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贷款逾期率分别上升了1.91%和1.08%。而且,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2014~2015年贷款逾期率上升速度都高于同期不良贷款率的上升速度。一般情况下,逾期贷款更有可能演化成不良贷款,所以逾期贷款增多将有可能推动不良贷款率继续上升。2015年商业银行损失类贷款(指那些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贷款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需要计提100%准备金的贷款)已达1539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55.1%,损失类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为0.2%,比2014年同期增长0.05%。

2015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银行批发和零售业平均不良贷款率已上升至9.52%,较2014年同期上升3.97个百分点,其中农业银行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率已达12.31%。显然,批发和零售业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的不良重灾区,这与前文的统计数据也是一致的。近年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工业品批发企业因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融资杠杆高等因素,大量企业倒闭、商业贷款大范围违约,对一般消费类批发零售企业而言,宏观经济放缓使得消费意愿下滑,实体店面受网上购物冲击,成本压力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大量企业涌入,使得竞争更激烈,企业经营逐渐困难,违约增多。

工商银行是这次唯一一家披露了制造业细分行业不良贷款数据的上市银行,该行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工商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率为3.43%,较2014年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相比2012年则翻番,其中化工、机械、金属加工、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细分等制造业行业不良贷款率较高,尤其是化工行业,2015年化工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了1.95个百分点,是制造业细分行业中不良贷款率上升得最快的行业,行业信用风险事件正在加速暴露中。在债券短期化的背景下,化工行业2015年发行的短期债券2016年陆续到期,化工行业流动性风险将进一步增加。交通运输、机械设备行业主要面向工业客户,下游钢铁、煤炭、有色金属、轻工制造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在去产能的背景下,新增投资会明显放缓,故机械设备需求也将下滑,这两个行业周期性特征明显,在后期需求难以回暖的情况下,行业风险也会加大。近年来,金属、非金属矿价格均呈大幅走低的态势,2016年以来才略微回稳,行业产能过剩而需求不足,故产品价格回升幅度肯定是有限的,自然企业信用状态也难以改善。金属加工作为采矿业的下游行业,行业技术门槛低、价格利润薄、竞争激烈、违约事件也会呈加速上升的局面。纺织服装行业也是由于准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加上受累于出口不景气、库存高企、存货跌价等因素,弱势企业将被加速淘汰,行业不良贷款率短期内难以降低。2015年采矿业不良贷款率上升1.86个百分点,升至2.90%,建筑业则提高到2.24%,上升了1.52个百分点,这两个行业还是公募债券的大户,随其行业商业信贷质量下降,银行贷款回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且不排除债券市场违约将进一步加剧信贷违约。

从这三家商业银行的信贷数据看,西部地区2015年合计新增贷款数额最高,贷款增速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西部地区获得信贷支持的力度较大,该地区是中低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域,经济活跃度在近几年中相对较高,投资和需求较为旺盛。但是从不良贷款率来看,三家商业银行2015年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率上升了1.04个百分点,是所有业务区域中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快的地区,信用风险还在呈加速暴露的趋势。加上西部地区本身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前期存量债务的违约率有所上升。

2015年三家银行对东北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最小。从信贷数据看,该地区2015年合计新增贷款额最低。这与东北地区经济活跃度低、经济实力薄弱和存量贷款数额低有关。该地区支柱产业低迷,商业银行从风险控制角度有主动收缩贷款规模、控制贷款质量的动力。从不良贷款率来看,三家银行2015年在东北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只上升了0.01个百分点,是所有区域中不良贷款率增幅最小的。

这三家银行对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2015年合计新增贷款处于中间水平,低于中西部地区,但高于东北地区。从不良贷款率方面看,三家银行2015年在上述地区的不良贷款率提升幅度处于次高水平,低于西部地区,但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随着近年来区域制造企业、批发零售企业订单下降、成本上升、利润下滑,该地区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减弱,违约情况增加,信用风险亦在逐步提高。

从2011~2015年的纵向数据来看,三家银行在长三角地区贷款占比从2011年的23.7%逐年下降至2015年的20.1%,珠三角地区贷款占比从2011年的14.3%逐年下降至2015年的13.5%,环渤海地区贷款占比从2011年的17.8%逐年下降至2015年的16.9%,而中部地区贷款占比则从2011年的13.9%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9%,西部地区贷款占比从2011年的18.3%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9%。虽然只是三家国有银行的数据,但也充分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逐步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一方面缓解了中西部地区的流动性压力和风险暴露,但同时也提升了沿海地区的流动性压力,导致该区域信用风险加速暴露。

通过前面对三家国有银行信贷投放区域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不难发现,中国商业银行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是政府的银行,为政府的行政目标服务,被动地提供进入产品和服务。中国改革开放后对金融体系的逐步调整,虽然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业务决策已是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共识。所以现在暴露的这些不良贷款与前期银行政策性特征明显的不良贷款有着很明显的成因上的差别。现在的银行坏账应该说主要是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己对市场走向的判断和对申请贷款客户的贷前调查结果发放贷款后出现客户违约,到期无法归还贷款,或在贷款到期前明确表示拒绝还款,或发生破产或其他明显减损或削弱期还款能力的事件。然而,尽管是市场化的决策,但也需要承认,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决策水平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明显的表征是容易跟随国家产业政策或其他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一哄而上地追捧某些地区或某些行业。这直接导致贷款发放的区域或行业集中度过高。一旦发生风险,也就容易出现大多数银行都被套牢的情况。这也给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带来巨大压力,因为这种大规模投向一致的贷款一旦出现大范围违约,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但救助和化解的成本非常高,并且十分容易出现以现在的隐患为掩饰,然后掩饰导致的风险延后将问题解决成本更加高企。所以剖析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处置策略都不能忽略上述中国特色的贷款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