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 研究方法
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采取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首先,理论推演分析。应用能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既有研究成果展开了两方面的理论推演:(1)对生活能源消费函数理论进行了梳理;(2)引入定居因素,构建定居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模型。
其次,田野调查分析。西藏能源数据非常缺乏,生活能源消费数据更是如此。西藏是全国唯一没有公开制定和公布地区能源平衡表的区域,即使是专业的能源统计资料《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农村能源统计年鉴》以及综合性农村抽样资料《中国农村调查年鉴》都较少涉及生活能源消费数据。因此,在借鉴公开数据的同时,只能通过深入农牧区进行田野调查、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数据。
最后,时空比较分析。要对那曲地区牧民定居后生活能源消费进行研究,比较分析方法必不可少。(1)空间比较,仅在那曲地区本身范围内进行归纳总结不足以得到对那曲整体情况的深入了解,因此在研究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对那曲与整个西藏平均水平、西藏其他牧区和农区进行了必要的空间比较;(2)为反映定居对生活能源消费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定居前与定居后的跨时间比较。从而,希望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比较,呈现出定居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全貌。
二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如表1-3所示。
表1-3 主要数据来源及类型
第一类是统计年鉴资料。综合性统计资料主要涉及《西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那曲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能源专业性统计资料主要涉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农村能源统计年鉴》。
第二类是田野调查所得数据。主要是2011~2013年,对那曲4个县牧区村庄的田野调查问卷数据,这4个县都具有空间和经济区位的分工与典型性,巴青县位于那曲东部且是虫草产区,班戈县则位于那曲西部且没有虫草,聂荣县和那曲县则位于那曲中部地区且沿青藏公路运输线。此外,为了加深对牧区和农区的差异感受,还对拉萨地区的一个牧业村(位于墨竹工卡县)和农业村(位于林周县)进行了调研。
第三类是网络资料。包括政府网站主页提供的相关资料,例如2013年的经济发展数据;网络新闻稿中提供的相关资料,例如各县最新的基本情况。
此外,研究过程中还引用了他人的部分调研成果,具体引用时本书将做出详细标注。
[1] 《西藏安居工程“收官”230万农牧民圆了“新房梦”》,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1/10/c_118919080.htm。
[2]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http://www.gov.cn/zwgk/2013-01/23/content_2318554.htm。
[3]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综合能源发展规划》,http://www.xdrc.gov.cn/Type.khtml?typeid=79&BigClassID=270&smallclassid=11。
[4] 李艳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4。
[5] http://baike.baidu.com/view/1545870.htm?fr=aladdin.
[6] 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E%E5%B8%82%E5%8C%96。
[7]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1312/6882405.htm?fr=aladdin。
[8] 邱大维:《能源规划与系统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第6~8页。
[9] 李艳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