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形势变化
一 近年中国外贸发展形势变化
(一)2011年中国外贸增长速度大幅放缓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为364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其中货物出口额为189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2011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总值为567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对欧盟货物出口额为35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4%,这与2010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31.8%的速度形成巨大差距。2011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总值为446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对美出口额为324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5%,这个增速与2010年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28.3%差距明显。2011年,中日货物贸易额为34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对日本出口额为1483亿美元,同比增长22.5%,这与2010年同比增速基本相当。
2011年,中国出口总额在2011年7月增长到最高值之后不仅不再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出口增速持续走低,而且出现波动性滑坡。尽管2011年10月有“十一”放假因素,2012年1月有元旦放假和春节放假叠加影响因素,但半年来出口形势显现波动性滑坡趋势,外需动力减弱。虽然中国对日、对美出口趋势没有显示出下行趋势,但中国对欧盟出口形势已经明显出现滑坡态势,表现出欧债危机削弱对中国出口需求的迹象。
2011年之后中国外需增长动力明显减弱。欧美在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消费者收入增加不明显。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财政开支收缩;罢工抗议加剧了社会动荡;消费者缺乏信心扩大开支。这些不仅导致销售市场规模缩小,而且使销售困难加大,竞争激烈,营销成本增高。整体上,中国外贸仍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长的区域或国别分布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对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强劲。在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特别是欧盟,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二大进口市场。2011年,中国对欧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18.8%。中国对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增长平稳,对欧、美出口增速低于出口整体增速,有的出现增速放缓征兆。欧洲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延续,将波及北美、日、韩、东盟等中国传统市场。2012年,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动力减弱,严重影响中国整体外贸增长潜力。
(二)2012年外贸两位数增长形势一去不复返
据我国海关统计,在全国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全国完成进出口贸易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出口额达到20489.3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进口额达到18178.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2012年进出口增速非常缓慢。
2012年1月,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726亿美元,同比下降7.8%,其中货物出口总额为1499.4亿美元,同比下降0.5%。2012年1月中国对欧盟出口额与2011年1月相比下降3.2%,其中对意大利出口额下降28.2%,对德国出口额下降6.3%,对法国出口额下降3.7%。2012年1月,中国对美国货物出口额实现354.6亿美元,同比仅增长5.4%;对日本货物出口额实现227.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6.1%。
2012年,世界经济仍没有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深刻影响中恢复过来,主要经济大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继续抬头,而且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发生变化,中国发生了与周边国家的领海岛屿争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在这样复杂、恶劣的环境下我国仍然取得这个成绩,值得庆贺。
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和对手相比,中国外贸增速仍表现强劲。2012年在老牌发达国家中,美国货物出口增长4.4%,货物进口增长2.8%;日本出口比2011年下降2.7%,进口增加了3.8%。2012年在新兴贸易大国中,俄罗斯货物贸易总额为8372.95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6%,进口同比增长2.2%;印度进出口总额为7090.67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18%,进口同比增长5.08%;巴西进出口总额为4657亿美元,同比下降3.4%,其中出口比上年下降5.3%,进口下降1.4%。
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出现陡降的局面,增速由2011年的22.5%降至6.2%。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出现大幅度下滑,一方面,受国际经济持续疲软、外需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下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人民币大幅升值等多重因素制约;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带动贸易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换所致。外贸增速的降低,是“转方式、调结构”的表现方式。因此,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变化,标志着我国告别了“入世”以来对外贸易连年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了一位数的次高速增长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2年,中国的贸易总额增长到3866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87倍,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跃升至第二位,所占比重达到10.4%,并连续4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10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2001年和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为5097亿美元和29728亿美元,增长4.8倍。其中,出口额从2661亿美元增加到15779亿美元,增长4.9倍;进口额由2436亿美元增加到13948亿美元,增长4.7倍。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屡屡实现重大突破。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11年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贸易规模先后超越了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和美国。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不仅造就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奇迹”,也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01~2012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8%左右,其中中国贡献了1.5个百分点。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成为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的唯一国家。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和持续发展也增进了本国及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国民福利,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2013年中国外贸继续缓慢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经济转型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对外贸易结构调整需要以及贸易增长周期的变化,商务部将2013年外贸增长目标定为7.8%。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为41603.3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比上年同期增长7.6%,比上年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但没有完成预定目标。不过,全年货物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总值为2210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进口总值为1950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同比增长12.8%。
2013年,货物贸易月环比起伏较大,尤其是进口月环比(见图1-1)。1月和2月外贸分别受西方过圣诞节、国内元旦放假和春节的负面影响而下降,不难理解。3月进出口月环比大幅度回升,出乎意料,可能与过完春节后抓紧完成新一年下达的目标任务有关。出口月环比在3月高增长后增势下跌,5月和6月出现了负增长。进口月环比的较大起伏受国内改革和宏观调控的明显影响,压缩过剩产能和反腐败对进口有一定影响,造成多数月份进口月环比下滑。可喜的是2013年11月、12月月环比双双持续增长的态势,反映出进口需求和出口外需的增长态势。
图1-1 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月环比走势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统计,http://www.customs.gov.cn/。
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值为539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比上年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总值为210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比上年增速提高6个百分点;服务进口总值为3290.5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贸易逆差为1184.6亿美元。
2013年,中国外贸在面临一系列困难和国内外严峻社会经济形势下取得如此大的增长成绩,而且外贸发展结构、质量、效益都有所改善,实属不易。相比世界上许多国家外贸下滑、严重入超、经常项目难以实现平衡的状况来说,中国外贸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是了不起的了。
(四)2014年中国外贸出现超低速增长的现象
2014年,我国外贸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继续巩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地位,却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超低速增长现象。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4年,全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6.4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仅增长2.3%。这个增速与2014年政府预期目标7.5%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纵向的历史比较来看,201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不能期望分别达到2010年、2011年34.7%、22.5%的高水平,也没有保持2012年、2013年6.2%、7.6%的中低水平增长势头,而是大幅下滑到个位的低位增长,触及零增长的地板。
若以美元计价,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4.3万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其中,出口额约2.3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1%;进口额约1.9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4%;顺差3824.6亿美元。2014年,美国货物贸易总额为40060.5亿美元,同比增长3.1%;出口额为163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进口额为23709.2亿美元,同比增长3.3%;逆差7357.9亿美元,同比增长4.8%。从横向层面来看,中国货物贸易增速已经十分接近美国货物贸易的增速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外贸超低速增长是不正常的。
(五)2015年外贸增长前景仍不容乐观
2015年,国家设定外贸年度增长目标是6%左右,比上年实际增速2.3%提高了3.7个百分点。与历史上外贸曾有过的高速增长相比,这个目标不显高,但在当今时代这个目标并不低,实现这个目标并不乐观。
要实现外贸年度增长6%的目标,2015年外贸总额必须在上年基础上增加1.59万亿元。如果把这个目标分解到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假定进口维持零增长,那么出口增速必须超过11%,这个出口增速几乎不可能达到;假定出口增速维持上年4.9%的水平,进口增速应不低于7.4%。这个进口增速在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和通货紧缩形势下来看也是几乎达不到的。从进口走势分析来看,2015年3月以后的数月进口增长都会出现同比负增长,2015年达到进口不低于7.4%的增长速度难以实现。
我们的判断是,出口形势和增长前景好于进口,外贸总体上仍将是缓慢增长态势,在全国人民努力打拼下,预计2015年外贸增速可达到4%左右,出口增速由上年的4.9%增加到6%,进口增速由上年的-0.6%增加到1.6%。要实现这个较低的外贸预测值仍富有挑战性。
二 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中国外贸改革开放与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
中国外贸发展仍面临市场机制不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外贸体制仍不够开放,管理管制过多。政府对出口激励明显,对进口管理体制控制严格。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仍在艰难进行之中,取得的成效不够明显。人民币对日元、韩元、欧元的汇率不断上升。外贸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慢慢消失。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服务贸易发展滞后问题日益严重,服务贸易出口总值只有货物贸易出口总值的1/10。外贸来自品牌、技术、组织、管理、制度改进等方面的新优势不明显。中国企业组建的自主的一体化外贸体系和网络没有形成。中国产品出口市场过分集中问题依然突出,供应目标市场群体过分集中于中下层消费群,忽视海洋岛屿国家、小国市场的开发,市场多元化工作仍有潜力可挖。
(二)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大幅滑坡或增速下行
中国进出口贸易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特别是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占货物贸易的比重很高。来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状况对外贸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2011年,中国引进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7712个,实际吸引外资金额1160.1亿美元,与上年实际利用外资额1088.21亿美元相比增长了6.6%,但与上年同比增长18.5%的速度相比,2011年增速大幅度放缓。2012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出现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下降,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117亿美元,比2011年减少3.7%。这将非常不利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欧债危机的阴霾已经笼罩全球投资领域,投资者不仅惊魂不定,失去投资信心,投资决策谨慎,而且全球融资出现流动性收缩,来华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开始出现拮据。这不仅表现在2011年来华直接投资增速放缓,而且表现在2012年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9.97亿美元,出现了0.3%的同比下降新情况,特别是来自欧盟的实际投入外资金额为4.52亿美元,同比下降42.49%。欧债危机可能会进一步增大中国引进外资的滑坡风险。
2011年,来自美国的资本有29.95亿美元,比上年美国对华40.52亿美元的直接投资额下降了26.1%。这是美国对华制造贸易摩擦和在华周边制造紧张局势的结果,美国当局恐吓美国企业对华谨慎投资,公开鼓励美国在华企业撤资回国,希望把产业留在国内,实现再产业化和出口倍增目标,防止产业空心化,增加美国就业。但是2012年1月来自美国的实际投入外资金额为3.42亿美元,同比增长29.05%。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是否会继续增长有待观察。
2013年中国资本流动和外商直接投资势头与上年相比都更加强劲。2013年,中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773家,同比下降8.6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5%。这也证明尽管中国经济面临增长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制造业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企业及投资者依然看好中国市场,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释放了乐观信号。
2014年,中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778家,同比增长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363.7亿元),同比增长1.7%。2014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幅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趋于式微。
(三)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性、市场化不足
当前中国企业,特别是沿海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招工难、融资难等一系列难题,遇到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流动性、市场化不足的困扰。体制机制的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民主化、自由化、平等化的强大武器,有助于通过竞争激起经济活力,有效配置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过去我国改革主要由各行业各部门自发进行,主要是扩大自己的权力,限制上下对自己的监督,千方百计制造障碍和抬高新进入者的门槛,把对手挡在外面,向政府要特殊政策,保护既有垄断特权。行业改革和政策制定基本上由几家大的国有企业把控,国企不会把它们特殊的垄断利益改掉,所以,过去的改革尽管有一定进展,但都不彻底。垄断产生腐败、懒惰、低效,妨碍竞争。改革可以破除积弊,除去障碍,搞活经济,净化滋生腐败和垄断的土壤,让每个组织、每个组织的人依靠付出的劳动服务社会大众获取应得的回报。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发展要求两股力量的推动,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量,但它需要智慧、勇气和代价。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迟迟没有深化,城乡隔离现象日益严重,劳动力要素没有放开,劳动力要素流动面临一系列实际困难,导致在沿海地区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减少。长期以来,城市管理者只希望农民工进工厂、企业打工,从而获得他们贡献的税收和其他利益,却不愿确认他们的城市居民身份,不愿意给予他们应有的养老、医疗等福利待遇,不愿意承担他们子女就学等社会责任,不想让他们享用城市公共设施。由于城乡生活和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农民工进城打工成本提高,难度更大,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的人数日益减少。企业招工难是因为农民进城生活成本高了,能找到的低成本劳动少了。这并非中国农民减少,或者贫困人口减少了。如果不能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我国仍将面临企业招工难和农村人口贫困化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向社会输送的600万~700万大学毕业生却不愿意接受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条件,面临就业难问题。
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受到国有四大银行的把持难以进一步推开,资本市场发展更是受到制度设计和治理缺陷影响长期停滞不前。社会游资缺乏有利的投资渠道,社会高通胀与银行存款的低利息,使国民不惜冒风险把积蓄借给地下金融机构。民间融资案情多发,反映社会上资金流动不畅,严重阻碍了资源优化配置,危害了经济正常发展。中小微企业除了获得来自地下(或民间)金融机构力量的支持之外几乎没有融资发展的通道。金融等行业改革开放已经被垄断组织把持。金融业不平等的市场准入待遇不仅体现在国资、民资之间,而且体现在民资与外资之间。银行业对外资开放程度大大超过对内开放程度。不应歧视本国民资。
(四)贸易融资难、贸易成本高、贸易风险大
我国外贸企业不仅存在市场融资难问题,而且在进出口贸易业务中也存在融资难问题。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国际金融机构的打击仍在持续,金融机构支持国际贸易的进出口信贷和融资服务收紧,资金匮乏,融资条件苛刻。
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主要来自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环境成本、经营管理成本和各种与出口有关的成本增加。2014年在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一些企业因成本压力过大亏损严重,个别企业倒闭的情况。
在当前外需减少、销售困难和市场保护比较严重的形势下,特别是在低端产品市场上,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局面。外贸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在中东、北非、西亚地区,战争和冲突不断,许多国家存在内部革命和外部干预的政治风险,出口业务常常遇到各种政治风险。此外,当前欧元、美元币值不稳定,外贸企业时常要受到汇率风险的不利影响。2015年美联储可能调整资金利率政策,提高美元利息率水平,从而引起全球贸易、投资以及金融市场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