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社区营造(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无我之境,成全他人

今日,陈医师在新港甚至全台有着高度的社会声誉,几近是台湾良心的代言。但在他自己看来,在社区的事务中他个人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尽管基金会目前要开始一个行动项目仍是由他启动,但是这里员工和义工们要花上很久的时间去讨论、筹措经费、寻求资源等,这些过程他全部放手由别人来做。他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境界是“无我”,在社区营造过程中他很好地证明着这个思想。他一再表示:必须要懂得与社区和乡邻相处的过程中,“我”已经大概不太存在了,不能说今天一定要做出什么企图和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教育和行动过程基本上是比较慢的;另外一个部分不能太强调个人的角色,而是要让大家一起来。因此陈医师一直在让基金会的运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即便是在他暂别新港到美国的1年以及他到政府部门任职的3年时间里,新港文教基金会仍在正常且高效地运转着。他慢慢地也在做彻底退休的准备,让新人们逐渐锻炼出来。而这些新人是认同社区营造和这个团体的人。他现在有一部分时间去大学里带学生、教课,或者再到其他社区去做演讲、评审等工作。回乡30多年,他大部分时间是在这个小镇子上度过。尽管推崇着“无我”的心境,但对于自己的小家庭,陈锦煌的“公而忘私”也是他心中的痛。他决定返乡时,妻子已在台大谋得教职,陈医师尊重她做研究的兴趣,只身返乡打拼。30多年来,陈锦煌和妻儿聚少离多,一家人只能在周末短暂相聚。廖嘉展撰写的《老镇新生——新港的故事》一书中提到陈锦煌每晚忙完诊所和基金会后,才打电话给太太和孩子,“通完电话的一剎,那片刻宁静仿如刀割,孤独的痛苦,在这个时刻最为强烈”。有一段期间,陈锦煌一提起家人就眼红,尤其每当董事长任期结束,想辞又辞不掉时,复杂的心绪交错,他不禁潸然落泪。

陈锦煌的诊所就位在新港奉天宫旁。30多年来,他放下听诊器后,不是骑单车到乡间农田转一圈、闻闻泥土香,便是信步走到奉天宫,欣赏重生的新港。

这也是近些时年台湾特别的现象,有一些像陈医师这样的社会精英,扎根乡土社会中,慢慢有影响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依靠知识分子的觉醒更要靠这些人热爱他们生长生活的土地,继而在这个土地上做一些深耕的事情才得以实现。

【我眼中的社区营造】

“我觉得社区营造最重要的还是人。社区还是不外乎人,没有人当然就不行。营造社区、改变社区的力量要好靠多人一起来付出,或者靠整个团队。幸好台湾有这批人。”陈锦煌医师如是说。

【送给致力于社区营造的工作者们】

社区营造中可以去寻找到人的存在价值,其实我们希望说,可以发一些声音出来,讲一些话——我们的理想在哪里。人跟人是不同的,社区跟社区也是不同的,我们保卫我们一些尊严,一些存在的价值。我们做这些就是从最基本开始,我这个家庭跟别的家庭不一样,我这个社区跟别的社区也不一样,我们的问题也不一样,我们来弥补政府做不到的地方,我们不是反政府,而是说要弥补一些政府关注不了的地方。从这里可以得到我们做人的满足,基本的尊严可以建立起来。社造最后还是回归到人。

政府没有办法解决所有人的问题,我们对社造的理解和实践大概可以集中弥补这个部分。一个进步的社会不只靠政府的力量,而是要有社会力的部分承担。这是我的建议。


[1]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掌管统筹规划及协调、推动、考评有关文化建设事项,兼及发扬优良传统及提高生活品质;2012年5月21日,跨部门重组而成台湾“文化部”,是台湾有关文化事务的最高主管机关。